邓小平文艺理论的形成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文艺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他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的文艺理论一脉相承,但又不是毛泽东文艺理论的简单重复,它有自己的科学性和特色,有自己新的发展过程,其形成历史可分四个时期:
(1) 第一时期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1941年,邓小平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全师模范宣传队赛会上明确提出 “所谓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的”,要求文艺工作者要 “与人民打成一片”,同人民建立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 应把 “普及与深造结合起来”,批评那些缺乏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生动的艺术性,缺乏强烈的政治性,有的甚至与政治原则还有 “抵触之处” 的作品,在社会上 “起了不好的作用”,主张 “只有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丰富的现实性之艺术品,才能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邓小平在这一阶段关于文艺的思想观点,与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文艺论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 第二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 “文化大革命” 前夕)。这一时期邓小平更多地是从社会主义改造的战略高度去看待和论述文艺问题的。他在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中指出: “办好报纸有三个条件: 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求把报纸 “办得更结合实际,更适合群众需要。” 在1956年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中提出: “反对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夸大领导者的作用”,“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真正巩固领导者同群众的联系,使党的民主原则和群众路线在一切方面都得到贯彻执行。” 1960年,邓小平发表 《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 一文。在文章中,他指出: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很严肃的原则性的问题,不要庸俗化。我们党是集体领导,毛泽东同志是这个集体领导的代表人,是我们党的领袖,他的地位和作用同一般的集体领导成员不同。但是,切不可因此把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分开,应该把毛泽东同志看作是党的集体领导中的一个成员,把他在我们党里面的作用说得合乎实际。” 这段论述体现了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准确的科学的理解,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着指导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以上可以看出,虽然在这一时期,邓小平没有纯粹的有关文艺问题的著作,但在他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等著作中,已体现出他的文化艺术思想,是其他文艺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
(3) 第三时期 ( “文化大革命” 时期)。邓小平在他主持党和国家日常工作期间,就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发表了一些谈话。1975年他指出: 割裂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现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比如文艺方针,毛泽东同志说,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是很完整的。可是,现在百花齐放不提了,没有了,这就是割裂。在 “四人帮” 猖獗的年代,邓小平能一针见血指出要害,显示出他的大无畏精神和坚持真理的勇气。邓小平在全面准确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艺思想。为其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第四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是邓小平文艺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完全形成的时期。其标志是他在提出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构想的同时,提出了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纲领,即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以及文化艺术战线几十年来的新的实际相结合,对文艺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概括和新论断。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目标,系统地阐述了文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方向和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论述了新时期党对文艺的领导以及在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的方针、政策。邓小平对文艺的论述,弥补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对新时期文艺不能预见、没能解决问题的缺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