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人才开发理论
邓小平人才开发理论主要包括: 人才开发总的战略目标,人才开发的社会结构、群体结构、个体结构、以及人才开发的途径和具体措施,这为我们设计了宏伟的蓝图,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中心内容。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为我国的人才开发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这就是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这个“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才能不断涌现出杰出人才”。(《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6页)
关于人才开发的社会结构,邓小平提出了建立三支人才队伍的战略思想,一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结构和能力的干部队伍,这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他们决定着国家的方向、前途和命运”; 二要 “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 这是 “事情成败的关键。” 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进程; 三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这支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人才开发的群体结构上,邓小平对干部队伍和科技队伍分别提出了要求。指出要 “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强调各级领导班子在革命化的前提下,形成适当的年龄梯度,实现专业知识和智慧能力互补,组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对科技人才队伍的群体结构,他强调 “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要注意培养 “有才华的优秀青少年”,要“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以此作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宝塔式结构的塔类人才。
关于人才开发的个体结构,邓小平“主张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一再重申德才兼备的原则。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他强调人才要 “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邓小平对人才开发的途径问题也有过不少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条:
一是人才的培养教育。他说: “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所以,要 “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 抓教育,首先要抓好基础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重点大学。” 为了早出人才,提高人才素质,他主张 “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但是,传统的学校基础教育,只是奠定了专业基础知识,在现代科学迅猛发展,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的今天,必须随时吸收新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他主张还必须抓好继续教育和全民终身教育,他指出: “智力开发是很重要的。我说的是包括职工教育在内的智力开发,要更好地注意这个问题。”
二是人才的管理使用。邓小平强调:“选贤任能也是革命。”他严厉地指出:“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他还指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树立起新的人才观,坚持新时期的用人标准。他对德、智、体,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都赋予了新的含义,明确指出:“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他针对十年浩劫轻视知识,谈“才”色变的错误倾向,指出:“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广开“才”路,不要因为“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要“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择和培养杰出的人才。”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的远见卓识,博采众长,提出了人才开发理论,为我国人才的发现,使用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