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避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避讳bì huì

回避。元稹《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寓直劳送迎,上堂烦避讳。

避讳bìhui

❶禁忌某些言语或举动;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 渔民~“翻”字。
【同】忌讳
❷回避
 △ 这里没有外人,不用~。

避讳bìhuì

〈动〉封建时代说话、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时,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叫避讳。


避讳bìhui

❶ 〈动〉不愿说出不吉利的字眼:避讳“死”而说“老”。
❷ 〈动〉回避:女眷避讳|不用避讳。
【同义】回避。

闭会;避讳

◉ 闭会bìhuì  会议结束。〈例〉研讨会~/ 区人民代表大会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胜利~。〈反〉开会。
◉ 避讳bì // huì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避讳”。〈例〉汉文帝名恒,为~,改恒山为常山/ 北宋苏轼的祖父名序,为~,苏轼作序时常以“叙”或“引” 代之。

避讳

❶指古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 不直接说出或写出。 如汉文帝名 “恒”, 就把 “恒山”改为 “常山”。 又如苏轼的祖父名 “序”, 苏轼在写到祖父名字时, 常改 “序”为 “叙”或 “引”。
❷又称讳饰。 指对忌讳的事物或不便直说的事情, 用别的话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如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老祖宗看看,谁不是你老人家的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不直说 “死”一类的字眼, 改说“上五台山”。五台山是佛教圣地, “上五台山”自然是登仙成佛了。 又如: “你等一下, 我去方便方便。” 不直说 “上厕所”, 而用 “方便方便”这一讳饰说法。
❸改窜之一。 指因为犯忌等原因, 后人引用前人文章进所做的删改。 如 《说苑·贵德篇》: “故天子好利则诸侯贪; 诸侯贪则大夫鄙; 大夫鄙则庶人盗”。 《盐铁论·本议篇》 则说成 “诸侯好利则大夫鄙, 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二是皆本《春秋》, 同一出源,而《盐铁论》只举诸侯以下, 因忌讳避而不言天子。参见“改窜”。

避讳

(一)bìhuì <动>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
(二)bìhui <动>
❶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儿。
❷ 回避。

避讳

(同)忌讳

避讳bì·huì

尽力避开可能引起不快的事;忌讳:说话之间,尤二姐已命人预备下酒馔,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人,原无~。(六五·1573)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三四·777)

避讳、避忌、忌讳、禁忌;不讳

○避讳bì·hui

(动)避开不能或不便直言、直呼的话或称谓:但说无妨,不须~|须~处甚多|根据书中~的情况,可考定古籍刻印的年代。

○避忌bì jì

(动)避开忌讳:此公言人短长,无所~|入境问俗,不要触犯人家的~。

○忌讳jì·huì

(动)因风俗习惯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大清早“死”呀“活”的,也不~|虽然不像以往,~仍然很多。

○禁忌jìn jì

(动)忌讳:百无~|我不知还有这么多的~|我不管那些~,上前论理。

●不讳bù huì

(动)〈书〉不忌讳;无所避讳:直言~|供认~。

避讳

避讳

修辞方式(辞格)之一。就是在语言表达中遇有可能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出,而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来表现。避讳也是一种委婉语。避讳大体上可分两类:
❶名称上的避讳,就是在言谈和书写时避免君父尊长的名字。古人对帝王、孔子、自己的长辈都不能直呼其名,而必须避讳。避讳的方式一般是取同义、同音字代替,或省缺字的笔画。如汉武帝名彻,《史记》改“蒯彻”为“蒯通”,这是用同义字代本字。南朝范晔的父亲名“泰”,他所撰《后汉书·郭泰传》均用“太”代“泰”,这是用同音字代本字。孔丘的“丘”在典籍中常被写作“”或“邱”,前者是用缺笔避讳,后者是同音字避讳。
❷对某些不祥、不洁的事物的避讳。如讳言“死”,而代之以“山陵崩”“填沟壑”(《战国策·赵策》);讳言“上厕所”,而代之以“更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这一类避讳在古汉语中很常见,并因时代、区域不同而有所不同。
避讳还可以分为公讳、私讳两类。公讳指社会成员一般都忌讳的事物,如君王的名称、孔子的名字、死、棺材、上厕所等等;私讳指个别人所忌讳的事物,如自己尊长的名字,有人讳言“钱”而代之以“阿堵物”(《晋书·王衍传》),等等。

☚ 折挠   迂回 ☛

避讳

辞格之一。亦称“讳饰”。即说话或写作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不敢或不愿直说而改用另外的说法。古人笃信迷信,恪守封建礼法,常用此法:仅以“死”为例,就有许多避讳说法:天子死,称“驾崩”、“山陵崩”、“大行”、“弃群臣”、“宫车晏驾”、“千秋万岁后”等;诸侯死称“薨”;父母死用“弃养”、“见背”等等。亦有人把“避讳”归并到“委婉”格中。

闭口不说

闭口不说

喑 唫 瘖(瘖默) 默(默口;默默;隐默;讱默;潜默;晦默;箝默;寂默;缄默;缄默不言;缄默不语) 噤(噤齘;噤默;噤嘿;噤咽;钳噤;噤口不言;噤口卷舌;噤口卷舌;卷舌噤口) 闭口(缄舌闭口) 折口 钳口(钳口吞舌;钳口不言) 箝口(箝口不言) 守口 结口 胶口 諴口籥口 会噎 括囊(括囊不言) 竫嘿 摈嘿 寂嘿 缄口(缄口不言;缄口禁言;金人缄口) 缄唇 缄嘿 喑喑 墨墨 卷舌 不开口 闭口无言 弭口不言 弭口无言 顿口无言 杜口无言 口钳舌卷 结舌杜口 拑口不言 拑口无言 拑口禁语 闭口不言 闭口不语 闭口不谈 闭口藏舌 闭口结舌 舌缄唇 卷舌吞声 寒蝉僵鸟 自同寒蝉 寒蝉仗马 寒蝉喑马 仗马寒蝉 仗马无声 金人戒言 金人三缄 金人缄口
不开口说话:箭穿雁口 箭穿雁嘴 沉默不语 默默无语
闭口不露真情,或不让人吐露真情:封口
闭口不言、不叫:噤口
结舌,闭口不说话:木舌
闭口如哑:噤哑
钳口结舌,缄默不语:鍼口
沉寂缄默:喑噎
因顾虑而闭口不说:金人之箴
闭口不言,以避免出错或招祸:括囊避咎括囊无咎
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闭口藏舌 闭口结舌
因词穷而无语可说或为避祸而闭口不说:缄口结舌 缄口藏舌
有所忌讳而隐瞒不说:隐(隐讳;隐避;隐忌;隐伏) 讳(辟讳) 謟
隐而不言:隐言
不愿说出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避讳
闭口不言的样子:噤唫

☚ 沉默1   不出声 ☛

回避

回避

避(避回;避迴;避退;避席;避讳;引避;还避;躲避;退避) 辟 讳 遁 抛躲 躲闪
回避辞谢:避谢
回避与自己有仇的人:避仇
顾忌回避:忌避 避忌
 回避,避忌:回忌
害怕回避:畏慝
隐瞒回避:讳免
 隐匿回避:讳避
下马回避:避马
表示远远回避:避溺山隅
疾走回避:趋避
曲从回避:阿避

另见:顾忌 顾虑 忌讳

☚ 让开   躲避 ☛

名字

名字

名(名姓;译~;同~) 讳字
取名字:起名 叫名 命名
称呼名字:称讳
直接称呼姓名:提名道姓
不直称其名:避讳
避称生者的名:讳生
谦称自己的名字:贱名
女人名字:
皇帝的名字:御讳
小时的非正式的名字:小字 小名 乳名奶名
称年轻女子的名字:芳名
未婚女子的名字:闰字
原来的名字:原名 初名 本名
出家称以前的名字:俗名
正式的名字:正名 大名 学名 官名 正讳 鸿号
代称别人的名字:某(某某;李~)
送人的字画书信所写的自己的名字:下款
好名字:嘉名
假的名字:假名 化名 伪名
虚构的人名:亡是公 乌有翁 乌有先生
(人的名与字:名字)

☚ 姓   别名 ☛

避开

避开

避(避让;避去;迴避;回避;闪避;敛避;避乖龙) 谢 让 躲(躲开;躲避;躲让) 远(远身;~小人) 违(违避) 闪开 闪脱靠后 辟易
避开与趋就:避就
避不见面:避面
避开寒冷:违寒
避开风头:躲风
避开忌讳的事:违忌 忌避
迷信谓避开凶忌之日:避忌 避讳 避回避诎
 顾虑避忌:顾避
避开嫌疑:避嫌 引嫌
 远避嫌疑:远嫌
避开怨恨,使无怨:违怨
避开女色:避色
避开尘俗:避尘
避开尘世:避世 远世 远俗
避开身影:避影
避开权贵:避权
避开敌人:避敌 违敌
 避开敌军:避兵
避开障碍:避碍
避开困难:避难 违难
避开锋芒:避锋
 避开敌人锋芒,不硬拼:让威
有意避开事实真相:闪缩
驱除行人使避开:辟人
互相避开:相违
急忙避开:闪躲
退让避开:让避 让辟 攘辟
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杜口裹足
(因回避而离开:避开)

另见:旁观 躲避 逃避 避责

☚ 避开   让开 ☛

忌讳

忌讳

忌(忌禁;辟忌) 禁(禁忌) 恶諅 革讳
避称其名:讳名
避称其字号:讳字
对帝王或尊长不直呼其名:避讳 密讳
 避君王之讳:公讳
 忌讳父祖的名字:家讳 私讳
避忌某些言语或举动:讳忌
语言上的忌讳:语忌
忌言自己年老:讳老
忌讳看到产妇生育孩子:讳人
忌讳看到母狗产仔:讳犬
忌言亡国:讳国
忌言死亡:讳死
世俗的忌讳:俗忌
怪诞的忌讳:妖忌
 毫无根据的忌讳:空讳
不忌讳,不迷信:不避子卯 不辟子卯
(因习俗或个人理由,对某些言行有所顾忌:忌讳)

另见:隐瞒 顾忌 顾虑

☚ 不直说   禁忌 ☛

顾忌

顾忌

忌(~讳;还~) 顾惮 顾借 牵畏
顾忌和回避:避忌 避回 避诎 避讳
正言相劝,毫不避讳:正谏不讳
避忌,顾忌:回避
有所顾忌:忌器
有所顾忌,害怕:怕惧
不因对方地位而有所顾忌:不论秧子
疑惑顾忌:疑(~忌) 嫌猜
想打击坏人而有所顾忌:投鼠之忌 投鼠忌器 掷鼠忌器
畏惧顾忌:畏忌
畏惧或有所顾忌:敛手并足 敛手屏足
(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顾忌)

☚ 顾虑   疑虑 ☛

避讳bì huì

❶回避。《论衡·佚文》:“绳墨所弹,安能~~?”
❷言谈或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南史·王琨传》:“而~~过甚,父名怿,母名恭心,并不得犯焉,时咸谓矫枉过正。”

避讳

科举考试中规定,考生在答卷时,凡遇有与本朝皇帝名字及至圣先师(孔丘)名字相同的字,均不许直书,称为“避讳”。或改换同音字,或另选意同之字,或缺一笔画。如不避讳,即以违式论处,予以黜落。

避讳

015 避讳

旧时人们在交往中,出于尊重对方而不直呼、直书其名。如有违反,谓之“犯讳”,为礼法所不容。在封建社会,对皇帝的名字尤其要避讳,只准称年号或庙号,遇有与皇帝名字相同的字或变其形,或易其音。

☚ 排行   致仕 ☛
避讳

避讳bihui

又叫“讳饰”。修辞学术语。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而用隐语代替的修辞方法。
避讳分公用的避讳和独用的避讳两种。1.公用的避讳。指约定俗成的禁忌,它们往往在某一地区某一时期通用。如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载:吴地“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林纾《畏庐琐记》记载:福建人讳言茄,把茄说成紫菜。又如,有些地方也有讳言“好事”的,象把“怀孕”说成“有喜”等等。2.独用的避讳。这种避讳没有一定的用语,往往随情境而变。例如:
❶“……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❷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避讳是为适应某种感情、某种特定的环境、某种特殊场合的需要而运用的。对于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人们往往不愿或不忍直说,如例❶将太后的死说成“山陵崩”。限于特定的环境,有些话不能直说,也需要用避讳,如例
❷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昆明,不便把“国民党反动派”提出来,便改用“某集团”。

☚ 婉转   移就 ☛
避讳

避讳

科举考试规定考生答卷时必须注意的事项之一。按规定,考生答卷的文字如有与本朝皇帝名字相同的字必须避而不用,称为避讳。凡已故皇帝之名讳为“庙讳”,当时在位皇帝之名讳为 “御名”。不论 “庙讳”,还是“御名”,皆须回避,或改换同音字,或另选意同之字。如不避讳者,即为犯规,不论考卷水平如何,一概不予录取。

☚ 方略策   涂注乙 ☛
避讳

避讳Bihui

修辞学术语。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该物,而用隐语来回避掩盖的修辞格,叫做避讳,也叫做讳饰。避讳有公用和独用之分。
❶公用的避讳,指社会约定俗成的避讳,它们往往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阶层通用。常带有迷信色彩。例如,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一》记载:吴地“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又如贾谊《论时政疏》记载:“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坐汗秽淫乱,男女无别者,不曰汙秽,曰帷薄不修;坐罢软不胜任者,不曰罢软,曰下官不职。”
❷独用的避讳没有固定的用语,随具体的语言环境,关涉者双方的地位等情况而变化。例如:……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将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赵策四》)人们忌讳死亡,古今关于死亡的避讳辞很多,如“万岁之后”、“宫车晏驾”、“弃群臣”、“捐馆舍”等都可用来称君王之死。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严格的尊卑关系,不同阶层人士的死亡有不同的称说方式。《礼记·曲礼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不同的称说方式又往往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老了”、“安息”、“与世长辞”、“见阎王了”、“翘辫子了”,感情色彩不尽相同。《战国策·赵策四》的这一例谦卑地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而称赵太后的死为“山陵崩”,体现了臣子对太后的尊崇。避讳是为适应某种情感、某种特定的环境需要而运用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顾念、迁就对话者、关涉者的情感,避免触犯忌讳的话语引起不快。

☚ 婉转   反复 ☛
避讳

避讳

辞格之一,又称“讳饰”。对犯忌触讳的内容改换其他说法。运用避讳,可以避免直露和粗俗,使表达文雅含蓄。如:“‘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鲁迅《祝福》)短工不愿直接说出“死”字,而改用了“老了”,使答话含蓄得体。避讳因时代、地区、行业和情景和不同而有所不同。如 古代避讳君主之名,现在不避;南方某些省份讳“舌”——(she,折本),四川有的地方把“猪舌”称为“猪招财”,湖北有的地方称之为“赚头”,而北方则没有这些说法;船家避讳“帆”,因“帆”与“翻”音近,把“帆”说成“篷”,其他行业不避;喜庆之时避讳谈论与死有关的事,是因情景所决定的。有人把避讳归入婉曲,从发展的角度看,是合理的。

☚ 婉曲   层递 ☛

避讳

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以表示尊敬的一种作法。如遇上述情况,则采用缺笔,用替字、阙字、省字,或以□加于名上,在名上加一“讳”字等种种方法处理。如汉文帝名“恒”,则改恒山为常山;苏轼祖父名“序”,轼作序时,则改“序”为“叙”,或改作“引”。

避讳

避讳

又称“讳饰”。对犯忌或触讳的事不便直言道出,改用其他委婉语来避开一下,这种委婉曲折表达本意的修辞手法就是“避讳”。例如《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言帝王之死,均委婉地说“宫车晏(即‘迟’)驾”(宫车晚出,即皇帝去世,已不能上朝了)。参见“曲指”。在词句修辞中有一种是为了避冒犯而采用改窜文字以行曲婉的手法,也是避讳。杨树达《中国修辞学》列入“改窜”之中。如《说苑·贵德》“故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又《公羊传·桓公十五年》何注有“王者不当求。求则诸侯贪,大夫鄙,士庶盗窃”,又《盐铁论·本议》“文学曰:传曰:‘诸侯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以上三书皆本《春秋》家说,只是一举天子,一言王者,独《盐铁论·本议》改为“诸侯好利”而不涉及天子,盐铁本是天子好利之事,避而不言去言他,是一种以改窜形式行委婉的手法。又如《史记·自序》“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而《汉书·司马迁传》却改窜为“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太史公司马迁说“贬天子,退诸侯”,班固因避讳只说“贬诸侯”。另有一种为了避免与帝王或帝王长辈名字同音、同字而引起的冒犯,便改用他词的手法,也属“避讳”。杨树达《中国修辞学》列入“被动变化”之中。例如《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中“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齐”,说“娶于薛”、“娶于齐”,皆列出二国(薛、齐)国名,唯独说孝惠时不说国名“宋”而说“商”(宋都在商丘,也为商始祖契所居,后商自盘庚迁都于殷,商人仍自称商),因哀公之父定公名宋,为了避讳而改用他词。避讳通常还有“空字”、“缺笔”等,可参见有关词条。

☚ 增益   避实 ☛

避讳避諱bì huì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尊长、国家朝代名,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用同音字或缺笔字表示。《吕氏注众难经·古今医统大全评》:“按:吕氏本名干,隋代避(国)讳,遂转为‘博’。”

避讳

避讳

交往礼俗。封建社会时,对君主、尊长,要避讳直呼或直写其名字。此俗起源于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元、明、清各朝。有“国讳”与“家讳”两类。前者利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对已死的君主,七世内者不得直呼其名。其方法有改字法,如秦始皇名“政”,就改“正月“为“端月”。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家讳”,即在家庭中对长者不得直称其名。同时,对忌讳的事物,也不能直说,要用别话代替。

☚ 燎轿   戴桃篮 ☛
避讳

避讳

古代人写作时要用各种方法避免写当代君主的名字。这种风习为中国所特有,起于周,盛于唐宋。避字各朝不同,只要看所避的字,往往就可以推断某本古籍的真伪或年代,对研究版本学和校勘学的人颇有用处,也是一般研读古书的人所必备的知识。避讳常用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三种。所谓改字,就是改用与御讳不同的字,不管是人名、官名、都得改。正讳以外,尚有嫌名,即音声相近的字,如“属”和“雨”、“丘”和“区”。唐时尚未成为定制,宋代颁布所谓文书令,规定应避嫌名,有的多达50字以上。此外还有改前人谥、改前朝年号、改物名、改成语等。古人不但避御讳,并且讲究避家讳,如果遇到官名或赴任地名犯自己的家讳,一定要辞官,并叙述理由。所谓空字,就是空着不写,或作空圈,或写“某”或“讳”字。缺笔是少写一笔,或为点划或为撇。一般来说,改字例较多,空字缺笔例较少。宋代避讳更加严格,著作人和雕印者须小心翼翼、避免犯讳,对出版事业不无影响。后代的校勘家则因此颇费心力,以便解释清楚,减少一般人阅读的困难。由此可见,避讳在中国古代由不敢触及皇帝的尊称发展到说话、写文章不敢出现犯忌触讳的一切词语、称呼、意见,甚至在民间人际交往中也广为流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舆论表达方式。

☚ 辩论学   檄文 ☛

避讳bi hui

avoid a taboo (onthe personal names of emperors,one’s elders,etc)

避讳bi hui

avoid a taboo (avoiding the personal names of emperors,one’s elders,etc)

避讳

avoid a taboo (on the given names of emperors or one’s elders);word or phrase to be avoided as taboo;evade or dodge
~提起往事deliberately avoid touching on past experiences

避讳

古人在言谈或书写中,凡涉及当代君主或自己父祖的名字时,为示尊重不能直呼其名,须用其他方法代替,称为避讳。这种作法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成为定制,以后历代因袭相沿。各代所讳内容不同,避讳方法也不一致。通常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等。秦始皇名嬴政,故秦代讳“正”字,故称正月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故汉代以“国”字代“邦”。汉惠帝名盈,故以“满”代“盈”。汉文帝名恒,故称恒山为常山。这是改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凡遇汉代诸帝的名字都注为“上讳”,空其字不注,这是空字。唐代避李世民讳,写“世”字时要缺中间一笔,改“民”字为“氏”字,有时则省去讳字,如称王世充为“王充”,是为缺笔。由于避讳要改变前人姓名、官名、地名、书名等,故给史书造成不少混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