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遗黄琼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遗黄琼书》

李固

闻已度伊、洛(1), 近在万岁亭(2)。 岂即事有渐, 将顺王命乎(3)?盖君子谓: “伯夷隘, 柳下惠不恭(4)。 ”故传曰: “不夷不惠, 可否之间(5)。”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6)。诚遂欲枕山栖谷(7),拟迹巢、由(8), 斯则可矣(9); 若当辅政济民, 今其时也(10)。 自生民以来, 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 此为志士终无时矣(11)

常闻语曰(12): “峣峣者易缺, 皎皎者易污(13)。 ”《阳春》之曲, 和者必寡(14);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15)。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16), 朝廷设坛席, 犹待神明(17)。 虽无大异, 而言行所守无缺(18);而毁谤布流, 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 声名太盛乎(19)? 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 薛孟尝、 朱仲昭、 顾季鸿等(20), 其功业皆无所采(21), 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22), 愿先生弘此远谟(23), 令众人叹服, 一雪此言耳(24)

〔注释〕(1)度: 同“渡”。伊、洛: 伊水和洛水,两水均在京城洛阳之南。(2)万岁亭: 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相传汉武帝登嵩山,闻山上有三呼万岁声,故名。(3)即事: 对当前的事件,指朝廷征召。按,黄琼被征后,路中称疾不进。渐: 心动。“渐” 是《易》的卦名,象征“徐缓的运动”,故引申为不再固执原意。(4)君子:指孟子。引号中的句子见《孟子·公孙丑》。伯夷: 殷商时孤竹君之子,殷亡后,不食周粟,与弟叔齐饿死于首阳山。隘:心地偏狭孤僻。柳下惠: 名展禽,春秋时鲁国人,曾在鲁国做典狱官,三次被罢官,仍不离开鲁国。《论语·微子》记孔子的话,说伯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说柳下惠“降志辱身”。恭: 庄重,自尊。(5)传: 解释儒家六经的著作称之为“传”。引号中的句子见扬雄《法言·渊骞篇》。夷、惠: 指伯夷、柳下惠。可否之间: 采取中间态度。意即既不学伯夷的过分偏狭,也不学柳下惠的一味随和。(6)居身: 处世,立身。珍: 珍视,看重。(7)诚:果真。枕山栖谷: 喻在山野隐居。(8)拟: 模仿。迹: 行为。巢、由:巢父和许由,相传是帝尧时的隐士,帝尧禅位给他们,他们逃避不受。(9)斯: 这样,指拒绝征召。(10)辅政: 辅佐朝廷办事。其时: 正是时候。(11)生民: 世界上有人、人类社会开始。善政: 统治合理,政治清明。乱俗: 统治无方,社会混乱。志士:有志救世济民的人。终: 永远。(12)语: 成语,谚语。(13)峣(yao)峣: 高峻。缺: 折断。皎皎: 洁白。(14)《阳春》: 古代高雅的乐曲。和:应和,共鸣。寡: 稀少。语出宋玉《对楚王问》。(15)盛名: 大名。副: 符合,相等。(16)鲁阳: 今河南鲁山县。樊君: 樊英,东汉名士,州郡和朝廷多次征召,他都拒绝不应。顺帝永建二年(127)强征到京,仍不肯朝见,用轿子强行抬至殿上,也不肯跪拜,国人对他期望甚高。(17)设坛席: 筑坛安席,形容礼敬。犹: 好象。神明: 圣贤,有智慧的人。按,当时顺帝待樊英如对师傅,拜为五官中郎将,询问朝政得失,恩礼备至。(18)大异,杰出的表现,惊人的谋略。所守无缺: 道德规范上没有错误。(19)布流: 传播。应时: 顿时。折减: (名声)降落。观听: 指群众以耳目所听察的种种。望深: 期望过高。(20)顷: 近来。胡元安:与以下三人都是当时被征召的名士。(21)功业: 办事成绩。采: 可取,值得记载。(22)俗论: 世俗的议论。处士: 居家未做官的士人。纯:专门。虚声: 与实际不符的名望。(23)弘: 施展。远谟: 远大的谋略。(24)一雪: 一举洗刷。此言: 指“言处士纯盗虚声”的“俗论”。

〔鉴赏〕东汉后期,皇帝闇弱,宦官、外戚专权,朝政纷乱,一些关心时局的知识分子力图挽回颓局,一当他们在朝廷任职时,便希望延揽正直有为之士,互相声援,结成一股能左右时局的力量。李固便是这样的人物之一。但当时也有不少欺世盗名的人,声望很高,实际上并无能为,被征以后毫无贡献,使朝野失望。黄琼是安陆(今属湖北)人,魏郡太守黄香之子。黄香死后居家不仕,州郡屡次征辟都拒绝不应。由于朝廷不少公卿推荐,顺帝派公车征召,黄琼被迫晋京,却又在途中称疾不进; 皇帝下诏书令地方政府以礼催他上道。李固久慕黄琼的才能,便写了这封信催促,对他寄以很大的希望。后来黄琼果然对朝政起了相当作用,官至太尉、司空;并在外戚梁冀专权时保持了自己的风骨,而且还一度营救过李固,不负李固所望。

书简本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不属于美文学的范畴,但由于不受体例和格局的限制,便于自由地说理抒情。书信通常不为公开发表用,所以还可摆脱著书立说时常有的矜持的虚套,显示写信人的真实感情,因此别有一种其他文体所少有的真实的品格。文字一具有真实的情感,便能动人,从而应用文也能与美文学接壤,或带有美文学的性质。这封信也因此历来被当作文学作品传诵。

全书以自然段落明显地分为两段。前一段是敦促黄琼应征;后一段是表示对他寄以厚望。两段的意思虽都是为了劝黄琼出来为时局效力,但并非一味催逼; 而且在劝勉中带有婉转的告诫。第一段给黄琼摆出了两条出路:要么你彻底隐居,不问人事; 要么你就必须在没有尧舜之君的“乱俗”中作辅政济世的志士。这段里隐隐地含着一点“激将法”: 如果你要“拟迹巢、由”,本不该应征上路; 既然上了路,说明你是动了用世之心的,就不该中道托病不进。不进,无非是对时局的混乱有所顾忌; 而如果政治清明,天下大治,要志士何用?这样的敦促就要比一味催逼有鼓动力得多。

第二段的告诫意味更为浓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仅是对已经征辟的那些人的评骘,而且也带有给予黄琼以激励和促其警惕的含义。说得直白一点,这段的意思就是,你如果是虚声盗名之士(当然李固认为黄琼并非这样的人,否则他就不写信敦促了), 那末你不出来也罢; 如果你要出来,就应该真正有所作为,以事实证明“名下无虚士”,为国家建功立业,以堵“俗论”之口。那时“纯盗虚声”的人太多了,李固虽久慕黄琼,但由于前此那些名实不副的名士的教训,在黄琼尚未有宏规远谟的表现以前,李固也不能不怀着惴惴不安的疑虑。因此,这一番历数以前征辟之士的不孚人望的事实,是他感触良深的真实心情的透露,既是一种隐约的告诫,仍然也带有“激将法”的味道,不过表达得曲折婉转而已。

一封两三百字的短简里,能包藏着如此丰富的内容,确不是凡手所能做到的。其能成为书简的名篇,绝非偶然。至于书中所表露的推心置腹的感情,更非通常的应酬文字所能有。

字数:2696
何满子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403-406页.

遗黄琼书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遗黄琼书

 题解
 黄琼(86—164),字世英,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魏郡太守黄香之子。黄香死后,黄琼居家不仕,州郡屡次征辟都拒绝不应。由于朝廷不少公卿推荐,顺帝派公车征召,黄琼被迫晋京,却又在途中称疾不进:皇帝下诏书令地方政府以礼催他上道。李固久慕黄琼才能,便写了这封信催促,对他寄予很大希望。黄琼后来官至尚书仆射、太尉、司空等。
 原文
 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
 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
 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译文
 我听说你已经渡过了伊水和洛水,来到离京城不远的万岁亭,莫不是你应聘的事有所进展,正准备接受君王的任命了吗?所以孟子曾经认为:“伯夷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做法太狭隘,而柳下惠在鲁国做大夫时三次被贬而不辞去的行为又过于不知自重了。”所以,解经的《法言》上说:“为人做官既不学伯夷那样过分清高,也不要学柳下惠那样自轻自贱,应该在他们二者之间采取适中的态度才是。”这大概是古圣先贤们所珍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吧!
 假如您实在愿意追求以山为枕、以谷为屋的隐居生活,仿效巢父和许由的超尘拔俗的避世行为,这样的话,您拒绝征召当然是可以的;倘若您觉得应当出来辅佐皇帝、拯救百姓的话,那么,现在参与政事正是良好时机了。自从天下有人类以来,社会上的政治总是好的少而坏的多,假如一定要等到像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出来,这样,做为治理天下的有志之士便永远也没有从政的一天了。
 我曾经听得古语说:“高细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曲调,能够跟着唱和的人一定很少。一个有盛大名声的人,他的实际就很难和他的名声相称。近来鲁阳的樊英应皇上征召刚到京城,朝廷就为他建筑高台,设置坐席,像供奉神位一样地接待他。他虽然没有表现出非常奇异的地方,但言论和行为都能遵循一定的规范,也没有什么缺陷和错误。然而,诋毁和诽谤樊英的言辞便散布流传开来,他的名望也顿时降低下来,难道不是大家对他的印象太深和期望太高,声名太盛了吗?
 近来朝廷征聘的名士,如胡安元、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人,他们做官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因此,社会舆论都说这些隐居不仕的人是些专门盗取虚名的没有本事的人。我希望先生您能大展宏图,做出使人惊叹的大事业来,用它来彻底洗刷掉这些话带给名士们的耻辱吧!
 赏读
 此文意在劝人出仕,辅政济民,然而作者并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或罗列一大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来训导人。而是先以“闻”字起笔,表明自己对黄琼的关切和期待,接近了彼此间的距离。紧接着以孔子、孟子对伯夷、柳下惠的评论之意,提出自己的主要观点:现在正是你应该出仕的机会。并对此观点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证。
 可以说,绵里藏针、欲扬先抑、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比如文中为了敦促黄琼出任,就用了一个复杂的选言推理:要么你就彻底隐居,不问人事;要么你就必须在没有尧舜之君的当今之世作辅政济民的志士。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拟迹巢、由”,那本不应该应征上路;既然上了路,就该义无反顾,而不该中途托病不进。不过,无非是对时局有所顾忌;而如无所顾忌的清明时代已不存在,那么难道有志之士就永不出仕了吗?结论当然是荒谬的。至此,黄琼还能有什么理由推辞呢?
 总之,这篇文章说服力强,层次井然,诚恳之中带有严峻,激励中带着期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