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道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道员 别称道台。明初布政、按察二司以辖区广大,由布政司的佐官参政和参议分理各道钱谷,叫分守道;按察司的佐官副使和佥事分理各道刑名,叫分巡道。清乾隆时,专设分守道和分巡道,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地方省与府州之间的高级行政长官。此外,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末更在各省设置巡警、劝业二道,各司其专职。 保定府衙仪仗 道员【同义】总目录 道尊观察道员道宪 道员 道员官名。清代置。掌察主地方一方政令。《清史稿·职官志》: “乾隆十八年 (公元1753年) 罢参政、参议、副使、佥事诸衔,特峻其品秩。(初制,参政道从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参议道从四品,佥事正五品,至是俱定四品)。嗣是守、巡诸道先后加兵备者,80余人。四十一年,诏: 道员署布、按二司者,许上封奏。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 以道员职司巡察,诏复雍正间旧制,许言事。德宗以降,别就省会置巡警、劝业2道,分科治事,议省守、巡道酌留一二带兵备者,未果。” “道员,(正四品)。粮道、河道、海关道、警巡道、劝业道、分守道: ……各掌分守、分巡,及河、粮、盐、茶,或兼水利、驿传,或兼关务、屯田; 并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励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帅所属而兼察其政治。其杂职有库大使、仓大使、关大使,皆因地建置,不备设。布、按二司置正、副官。寻改置布政使左、右参议,是为守道; 按察使、副使、佥事,是为巡道。时道员止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也。” ☚ 道右 道驭上士 ☛ 道员别称道台。尊称观察。明代布政使佐官左、右参政、参议分理各道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等,称为分守道;按察佐官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分巡道。此外又有督粮、督册、协堂、水利、管河、盐法、屯田、抚治、监军、招练、整饬兵备等道。道员名即始于明。清乾隆十八年(1753)停各省守道兼布政使、参政、参议,专设分守、分巡道,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府州以上高级行政长官。清末增置巡警、劝业道。北洋军阀时分一省为数道,置官曰道尹。 道员明清两代布政、按察二司的辅佐官。有守道、巡道与专职道员之分。明代设布政使左右参政、左右参议,而以右参政、右参议驻守在一定地方,称为守道,每一布政司辖区小者分三道,多至八道,十三布政司共分六十一道,管理辖区府州县政治,如浙江杭嘉湖道等。这是省与府州间另一层政治组织。又设按察使副使、佥事,分巡某一带地方,称为巡道,专掌刑名,其分区范围与守道不同,如浙江分守道有杭嘉湖道,分巡则有杭嘉严道等,十三按察司共分六十九道。两京不设布按二司,南北二直隶守巡诸道,寄衔于邻近省布按司官。清初,布按二司置正副官,旋沿明制改设布政使左右参议为守道,按察使副使、佥事为巡道。道员的品级按本官的高低而定,参政道从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参议道从四品,佥事道正五品。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裁撤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衔,专设分守、分巡道,提高其品秩,一律定为正四品官,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其时道员已由差使而变为实官。分守与分巡各道,其共同的职掌是:“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励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帅所属而廉察其政治”(《清史稿·职官三》)。州县官遇有申详上司的文件,除本管的府厅州外,又必由本道而后司,由司而督抚。据《清史稿·职官三》记载,全国共有分守道十一,分巡道七十一,其辖区不相重叠,而职掌相同,故清代守道与巡道仅存形式上的区别。专职道员是协助布按二司分管专项政务的佐官。在明代,布政司所属有督粮道、督册道,辅助布政使分理钱谷;按察使所属有提督学道、清军道、驿传道、协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抚治道、监军道、招练道,辅助按察使分管提学、抚民、巡海、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监军等务。明代中叶又设兵备道,派副使或佥事协理总兵军务,设于重要地域,如浙江宁绍兵备道、嘉兴兵备道等。清初改提督学道为学政,明代的专职道员多予裁撤。清初设的兴屯、海防、巡海、江防、马政诸道,后亦都裁撤。作为经制的有督粮道、粮储道、粮盐道、盐巡道、盐法道、盐茶马道、河库道、海关道。清末又设巡警、劝业二道。清代亦沿明制于重要地域设专职兵备道,有驻地,兼管民政,如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兼盐茶,驻榆林。又有抚治兵备道,以兵备而兼管辖境内少数民族政务。道员的任用,除由知府升任者外,亦有从京察一等的郎中、御史、编修中简用的。分守道、分巡道与兵备道多以地域为名,其名称常以所辖府州名称中一字相连而成,如山东的济东泰武临道,其辖区为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四府及临清一直隶州,即各取五个地名的第一字相连为称;有的则以方伍概括称之,如广西的左江道、右江道,云南的迤东道、迤西道。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诏道员署布按二司者,许上封奏。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以道员职司巡察,与在京科道相同,于是特下谕改照布按二司之例,准其密折奏事。清末捐例大开,报捐外官以道员为最高一级,这种道员到省,即通称候补道。实缺道员多由朝廷内简,其升迁多为盐运使或径升按察使,其间亦有调任京官的。道员衙门的属官有库大使、仓大使、与关大使,因地建置,不是各道全设。吏员有典吏若干人,协助道员办事,个别衙门有攒典,协助库大使办事。因为道员与布按二司同为督抚传布政令的大员,故常联称司道;又因其介于司与府州之间,亦常联称道府。清代既以道员为实官,故有道员衙门,其内部组织不见记载;惟知所属有库大使一人,仓大使一人,也不是各道全设,尤其是仓大使,据《清文献通考》卷八五记载仅陕西、广东两省有设置,另据《光绪会典事例》中记载,各省道员衙门均置典吏若干人,个别道员衙门并设有攒典一人,协助库大使办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