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逻辑行为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逻辑行为主义logicbehavior-ism亦称“归纳-演绎行为主义”,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产生的赫尔的新行为主义理论体系。他反对华生的S-R公式和托尔曼的目的性与认知性,承认中介变量和整体行为,重视需要与驱力,根据数学(几何学)模式,建构一套庞大而复杂的假设(15条)及逻辑推演(15条)的行为学概念体系。完全委身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或客观心理学,没有给意识、目的或任何其他心灵主义的概念留下地盘。赫尔与人合著的《逻辑行为主义》是完整地发展正统行为主义的纲领。以牛顿普通物理学为导引,提出了一个对一切有机体都有效的假设演绎学习理论。该理论可用一组公理来表示,对行为的预示就是通过操作性定义从这组公理中推导出来的,因而可以被检验。1943年,赫尔在《行为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下述简化的公理:sER=sHR×D,即反应潜力(sER)等于习惯强度(sHR)乘以内驱力(D)。反应潜力指有机体(白鼠)做出一个特殊反应(跑下通道)的瞬时倾向。它可以用各种方法来测量并操作性地定义,包括潜伏时间、速度、强度或抵御反应消退的能力。习惯强度是指当有机体学习某种东西时,除了它恰巧发生之外,我们看不到它正在学习某种东西(亦即一种习惯),而且该习惯的强度可大可小。从操作的角度看,习惯强度是根据有机体做出一个反应(跑下通道,在另一端找到食物)后受到强化的次数来定义的。内驱力是指有机体的动机状态,它可以根据时间数而不是食物来操作性地定义。在进行一项实验时,我们可以操作SHR的值,测量它的实际值,并检验这一预示。sER、sHR和D是一种理论建构。它们也是一种中间变量:我们并未直接看到反应潜力、习惯强度或内驱力,相反,我们是在让有机体从事某项任务或测量其行为的基础上界定它们的。正统行为主义的理论策略是允许将内隐实体理论化,而不是对有机体内部的某种东西做心灵主义的构想。赫尔的理论建构是借助由刺激-反应界定的中间变量来表达的。赫尔对当时学习上的重大问题给予的理论阐释,采纳客观术语,把学习定律数量化等学习理论,一直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几十年间西方最占优势、影响最大的学说之一。但它仍存在机械主义和还原主义的倾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