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逢侠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逢侠者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注释】 [燕赵] 战国时燕赵二国,其地在今河北、山西一带。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剧孟] 《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剧孟,洛阳人。“以任侠显诸侯。吴楚反时,条侯(周亚夫)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幸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剧孟行大类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戏。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葬盖千乘。及剧孟死,家无余十金之财。”又,同书卷一〇一《袁盎列传》:“洛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盎曰:‘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余乘,此亦有过人者。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剧孟乃西汉大侠,被誉为助成大事者,后常以借指行侠仗义之人。此处喻指相逢之侠士。 【评论】 《诗源辩体》卷二○:钱五言绝“燕赵悲歌士”一篇,颇类盛唐人语。 《唐诗归·中唐一》:“相逢剧孟家”,钟惺评:下二句之妙,却根于此三字,人但知下二句妙耳。 《而庵说唐诗》卷九:“燕赵悲歌士”,出江淹语。以燕赵悲歌之士,乃相逢于剧孟之家。孟,洛阳人,以任侠名于汉。匆遽相逢,叉手一揖,即便倾词,义风可敬。但寸心之事,言不能尽,陡看前路,日又将斜。欲尽言,则不能去;欲去,又不能尽言。描写义侠匆遽相逢行径如画。旧解为谢绝他,非是。 逢侠者钱 起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路逢侠者,意气感发;短章抒情,激昂慷慨。读后使人肃然起敬。 游侠这类人物,自古有之。荀悦《汉纪》解释说: “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这意思是说,游侠这类人物,是一伙气类相同的、能作威作福,并藉广结交游而建立强名于一代的人物。司马迁《史记》有《游侠列传》,赞叹说: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后世的人,本着太史公这番赞叹之词,一般都对游侠作正面描写。唐代诗人钱起的这首短诗,虽仅有二十字,却把此类人物描摹得神气活现。 “燕赵悲歌士”,诗人说,他这次在旅途中邂逅相遇的侠者,是上古燕赵地区的慷慨悲歌之士。提起燕赵悲歌之士,我们自然就要想到被司马迁在《刺客列传》里描写过的高渐离、宋如意和荆轲。对于这位侠者,诗人并没有记他的姓名,也没有写他的形容。如果这样记了写了,那就说明不是一个侠者。侠者是不喜欢留姓名和形迹的。诗人用高渐离等侠义之士的形象来照应眼前这位侠者,其手法是高超的。 “相逢剧孟家”,这一句诗,其实不过是说他和这位侠者在洛阳相逢(剧孟是汉初大侠,洛阳人)。但如果仅说明相逢在洛阳,句子太浅泛,因而顺便点出中原大侠剧孟,显得这位侠者之所结交,都不是庸凡之辈。 “寸心言不尽”,这位侠者,分明是一个怀抱独行,不合当世的忿忿之士。他的方寸之心,竟有如此多的不平之鸣,竟然是说个没完没了。当面输心,披肝沥胆;倾诉不平,毫无顾忌。侠者的风概声气,凛凛然如生。 “前路日将斜”,谈话谈得投机,所以忘记了时分早晚。在彼此分手道别时,日色已经向暮。应该留心的是,这末后一句诗,是一个描写句子,而不是一个叙说句子。“前路”,指的是这位侠者离去的方向。“日将斜”,在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中离去。我们似乎看见了这位侠者跨大步扬身而去的身影。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在这样的时分是不宜登程的。但在侠者却无所谓,他正好趁此启行,去干他的事。这位侠者,言罢出门,毫不留行;说走就走,绝不惜别。真真是一派的侠气! 这首五言绝句,也是一意直下的章法,和金昌绪的《春怨》同一结构。诗句简短,声韵昂扬,读来令人振奋,油然产生一种钦敬、爱慕之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