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造纸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造纸术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有两类,一类是竹简木简,一类是缣帛。秦汉时期简帛并用,以简联为册的书籍称为编,以缣帛曲卷成书,则称为卷。但是简编笨重,缣帛价贵,都不是合适的书写材料,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西汉末年,出现了一种名叫赫蹏的薄小纸,是用蚕丝制成。这种纸价格仍然昂贵,不能大量制造和广泛使用。在出现蚕丝制纸的同时或更早,已有人用植物纤维造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中,发现过一些用麻类纤维制成的残纸,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人造纸片。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将树皮、麻头、敝布、渔网等植物纤维捣成浆液,制造出了质量较好的纸张献给和帝。从此,这样的造纸方法得到推广,造出的纸被称为“蔡侯纸”。我国的造纸术在公元三四世纪传入朝鲜,后又传到日本。唐中期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非和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造纸术

造纸术

纸是中国人创造的。最早用丝织物缣帛作纸。《后汉书·蔡伦传》有此记载,长沙西汉初墓葬出土的帛书,帛画也是最好的证明。纸也曾用絮作。汉许慎《说文》: “纸,絮一箔也。”絮即丝绵,箔(qian)造纸用的竹帘。将漂在水里的丝绵用箔一荡,揭下来晾干,就成为纸。《蔡伦传》曰: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奏之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是说植物纤维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后汉书·贾逵传》所说“简纸经传”虽早于蔡伦,因不知为何纸,故不讨论。但今已出土的*灞桥纸,*中颜纸、*放马滩纸、*肩水金关纸、*敦煌古纸、*居延纸、*罗布淖尔纸等,足证植物纤维纸的创造远早于蔡伦。所用原料,各代各地往往不同,但造纸都要先将植物纤维制成浆,然后才用竹帘之类荡浆,压纸。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说为以竹为原料的造纸法,但原理一样。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纸的质量也水涨船高。后来,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传入西域以至世界各地。

☚ (八)造纸与印刷   灞桥纸 ☛
造纸术

造纸术Zaozhishu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汉武帝以前人们用竹、木或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竹、木很笨重,缣帛虽轻便却很昂贵,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和书籍的普及。所以,在汉武帝时,出现了一种用残丝制成的簿小纸,叫赫蹏,但这种纸也不够便宜,不能大量制造和广泛使用。当时还有人曾用植物纤维造纸,但数量较少,质量也很差。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集中了前人的造纸经验,利用树皮、麻头、敝布、破鱼网等作原料造纸,这种纸价格低廉,比较实用,元兴元年(105)蔡伦把这种造纸术上报朝廷,在全国普遍推广。因蔡伦后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便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到魏晋时期,纸完全代替了简帛,成为最通常的书写材料。造纸术后传入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
造纸术

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纸没有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用甲骨刻字盛行于殷代; 周代用铜器铸字或刻字记事; 春秋,战国时期用竹简和绢帛写字。另外有些国家则用埃及莎草及羊皮或贝多罗叶等写字。所有这些材料都远不如纸。
据文献记载,中国在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140—前87) 皇家开始应用了小块的丝绵制成的纸。据考古发掘提供: 1933年在新疆汉涤燧遗址中出土了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麻纸; 1957年又在西安市郊的真桥再次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的古纸。根据科学工作者对此纸的分析化验,确认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的苎麻的纤维所制成,因而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73—1974年在甘肃省居延的肩水金关汉代遗址中,再一次出土了公元前1世纪的麻纸。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早在西汉中国劳动人民已经发明了造纸术。据考究,西汉麻纸粗糙,不易书写。
公元2世纪,在宫廷中任尚方令的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监制并组织生产了一批质地精良的纸张,于105年献于朝廷。从此造纸术就逐渐推广起来。蔡伦还发明用树皮,特别是楮皮为原料造纸,扩大了原料的来源,为造纸业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途径,实为近代木桨纸的先河。这是蔡伦在造纸术上创造性的巨大贡献。从2世纪到6世纪,造纸术在推广中得到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了用麻、楮外,又发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 在设备方面,出现了活动的帘麻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而不必一模一张,提高了工效;在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及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增加了产量。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术开始外传到朝鲜。
6—10世纪,在中国南方的产竹地区,除楮皮纸、桑皮纸外还出现了竹纸,并且由于竹材资源丰富,因而获得迅速发展。到南宋,发展成为通行的纸张。雕板印刷术的发明,书法和绘画的兴起,更加促进了造纸的发展,无论纸的产量还是纸的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价格也有所下降。此时期出现了 “硬黄纸”、“澄心堂纸”、“金栗山藏经纸” 及黄、白蜡笺、暗纹纸和水纹纸等高质量的纸。在隋唐时期主要用的是藤纸和麻纸。10世纪以后,造纸术又得到发展,无论在原料、设备和造纸技术方面都有相当的改进和提高。造纸用的原料发展非常广泛,稻草、麦秆、多种树皮、竹子、麻等。造纸设备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以此提高纸桨的打桨度。在技术上,要求造出的纸细密,纸质应该具有细、薄、牢三种特征。后来又以青檀皮为主料,生产出宣纸,为书法家和画家所受用。在中国宋代最先发行纸币,元、明后继续发行纸币。后来这种纸币逐步通用于全世界。两宋时期主要制造藤纸和竹纸。在明清主要制造竹纸和宣纸。
中国最近几十年造纸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纸的品种逐渐增多,新闻纸、亮光纸、各种颜色的皱纹纸、壁纸等等,不胜枚举,纸的质量也在提高。造纸术从3世纪由中国传到朝鲜,7世纪由朝鲜再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又经中亚传到阿拉伯。欧洲最初造的是草纸,在阿拉伯的巴格达和大马士革第一批建立的造纸厂,用中国的设备,请中国造纸工人传授造纸技术。阿拉伯纸大批生产后,由大马士革向欧洲各国输出。欧洲最初用的是草纸,后来欧洲各国一般都用羊皮纸,羊皮纸产量少,价格高,所以使用羊皮纸的人很少。大约在12世纪开始,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传到欧洲,于是很快在欧洲各国组织了造纸生产。1150年,西班牙建立了造纸厂;1189年法兰西建立了造纸厂; 1276年意大利设立了纸厂; 1320年德国设立了纸厂; 1494年莫吉利设立了纸厂; 1586年荷兰也建造了纸厂。随后,欧洲各国相继都建造了纸厂。造纸术逐步流传到全世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 机器人   蒸汽机 ☛
造纸术

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纸没有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绸帛是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用甲骨刻字盛行于殷代;周代用铜器铸字或刻字记事; 春秋,战国时期用竹简和绸帛写字。另外有些国家则用埃及莎草及羊皮或贝多罗叶等写字。所有这些材料都远不如纸。
据文献记载,中国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7)皇家开始应用了小块的丝棉制成的纸。据考古发掘提供: 1933年在新疆汉涤燧遗址中出土了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麻纸;1957年又在西安市郊的真桥再次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的古纸。根据科学工作者对此纸的分析化验,确认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的苎麻的纤维所制成,因而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73—1974年在甘肃省居延的肩水金关汉代遗址中,再一次出土了公元前1世纪的麻纸。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早在西汉中国劳动人民已经发明了造纸术。据考究,西汉麻纸粗糙,不易书写。
公元2世纪,在宫廷中任尚方令的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监制并组织生产了一批质地精良的纸张,于105年献于朝廷。从此造纸术就逐渐推广起来。蔡伦还发明用树皮,特别是楮皮为原料造纸,扩大了原料的来源,为造纸业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途径,实为近代木桨纸的先河。这是蔡伦在造纸术上创造性的巨大贡献。从2世纪到6世纪,造纸术在推广中得到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了用麻、楮外,又发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 在设备方面,出现了活动的帘麻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而不必一模一张,提高了工效; 在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及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增加了产量。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术开始外传到朝鲜。
6—10世纪,在中国南方的产竹地区,除楮皮纸、桑皮纸外还出现了竹纸,并且由于竹材资源丰富,因而获得迅速发展。到南宋,发展成为通行的纸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书法和绘画的兴起,更加促进了造纸的发展,无论纸的产量还是纸的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价格也有所下降。此时期出现了 “硬黄纸”、“澄心堂纸”,“金栗山藏经纸”及黄、白蜡笺、暗纹纸和水纹纸等高质量的纸。在隋唐时期主要用的是藤纸和麻纸。10世纪以后,造纸术又得到发展,无论在原料、设备和造纸技术方面都有相当的改进和提高。造纸用的原料发展非常广泛,稻草、麦秆、多种树皮、竹子、麻等。造纸设备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以此提高纸桨的打桨度。在技术上,要求造出的纸细密,纸质应该具有细、薄、牢三种特征。后来又以青檀皮为主料,生产出宣纸,为书法家和画家所受用。在中国宋代最先发行纸币,元、明后继续发行纸币。后来这种纸币逐步通用于全世界。两宋时期主要制造藤纸和竹纸。在明清主要制造竹纸和宣纸。
造纸术从3世纪由中国传到朝鲜,7世纪由朝鲜再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又经中亚传到阿拉伯。欧洲最初造的是草纸,在阿拉伯的巴格达和大马士革第一批建立的造纸厂,用中国的设备,请中国造纸工人传授造纸技术。阿拉伯纸大批生产后,由大马士革向欧洲各国输出。欧洲最初用的是草纸,后来欧洲各国一般都用羊皮纸,羊皮纸产量少,价格高,所以使用羊皮纸的人很少。大约在12世纪开始,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传到欧洲,于是很快在欧洲各国组织了造纸生产。1150年,西班牙建立了造纸厂; 1189年法兰西建立了造纸厂; 1276年意大利设立了纸厂; 1320年德国设立了纸厂; 1494年莫吉利设立了纸厂;1586年荷兰也建造了纸厂。随后,欧洲各国相继都建造了纸厂。造纸术逐步流传到全世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 机器人   蒸汽机 ☛

造纸术

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首先出现在黄河流域。纸是重要的书写、印刷及包装等的材料。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东汉的蔡伦(?~121)于元兴元年(105年)发明了纸。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先后在新疆罗布淖尔、西安灞桥、甘肃居延发现了西汉麻纸,特别是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发现了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麻纸,纸上还绘有当地的地图。这说明纸在西汉初期已经发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纸制作工艺是:选取麻头破布之类纺织品的废旧物品,经过切短、淘洗、蒸煮、舂捣、制浆抄造、干燥等工序即可制成。由于早期麻纸的白度、纤维分散度及均匀度等原因,影响了纸的质量和推广。任东汉宫廷尚方令的蔡伦组织宫廷作坊工匠对西汉的制纸技术加以改良。他采用的“打浆”工艺比西汉时更为成熟完善,并
采用了新的造纸原料树皮(主要为楮皮)。这些都是造纸技术上的重大革命,既为纸的制造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原料来源,又促进了纸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正是由于蔡伦的贡献,人们才得到了廉价优质、适于书写的纸张,从而使纸的应用得到普及推广,引起书写材料的变革。因此,如果说蔡伦不是纸的发明者,也是伟大的造纸技术家和改革家。
东汉以后,中国的造纸术持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已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并采用帘床设备捞纸,还发明了防止虫蠹的“潢治法”。隋唐五代时已把竹、檀皮、麦秆、稻秆等作为造纸原料。唐代中国的造纸术传到阿拉伯地区,后又通过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造纸术对人类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造纸术

古时用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作书写材料,简牍笨重,缣帛昂贵,不易普及。西汉初,发明用麻、苎麻造纸,因1957年出土于西安灞桥,故称“灞桥纸”。纸呈泛黄色,出土时已裂成碎片,最大的长宽约10厘米,最小的长宽也有3、4厘米,经鉴定它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加工制成,质地粗糙,不便书写,只宜于包裹。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纸。稍后,在甘肃居延金关西汉烽塞遗址发现了麻纸两块。其中之一,出土时团成一团,经修复展开,长宽为12×19厘米,色泽白净,薄而匀,一面平整,一面稍起毛,质地细密坚韧,含微量细麻线头,经鉴定它是以大麻的纤维为原料制成。在陕西扶风县也发掘得西汉宣帝时类似的麻纸。似已可书写。大约两汉之际,已用纸来写经,史称“纸经传”(《后汉书·贾逵传》)。东汉蔡伦首创用树皮、破布、废网、废旧麻类材料造纸,并革新造纸工艺,除淘洗、碎切、泡沤外,可能已经开始用石灰进行碱液蒸煮,使纸质优良,造价较低,便于推广和普及。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献所造纸于和帝,受到赞赏,于是“天下咸称‘蔡伦纸’”(《后汉书·蔡伦传》)。近来,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旁,发掘出东汉时期的纸,即“额济纳纸”,上有六、七行残字,这是现存最早的字纸实物。

造纸术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人民已知用大麻和苧麻纤维造纸。东汉和帝元兴五年(105)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的植物纤维造纸,称作“蔡侯纸”,随即风行全国,并开始成为书写用具。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原料进一步扩大,碱液蒸煮、舂捣等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纸取代绢帛成为主要书写用具。印刷术发明后,纸的用量激增,技术更有提高。六世纪时,我国造纸技术传到了朝鲜和越南,七世纪时传到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十八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均沿用中国的造纸技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