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指出: “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
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是基于我国科技队伍的现状提出的。1977年5月,邓小平在比较中国、美国和前苏联三国的科研力量后指出: “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多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要建设科技队伍,邓小平认为: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92页)他指出,所谓红,主要指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 所谓专,指精通科技专业,致力于为社会主义服务,作出贡献; 又红又专就是 “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做出贡献”。(《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2页)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对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为科技人员的成长确立了追求的目标。
邓小平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认为我们的科技人才队伍应该是适应各个层次、各个行业、各种门类的。一是要有分别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专门人才。邓小平说:“科学院和大学可以多搞一些基础科学,但也要搞应用科学”,“生产部门也会有搞基础科学的,但要着重搞应用科学;”(《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3页)“大的企业都要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有科学技术研究人员。”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页)二是需要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科技人才。“各个领域都有要研究的问题,理科、工科、农科、医科都有。”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3页)三是需要有专业和业余两方面的人才。邓小平认为: “专业的科学研究队伍,是科学工作的骨干力量。没有一支强大的高水平的专业科学研究队伍,就难以攀登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峰,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也难以持久深入地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我们一定要把专业队伍同群众队伍结合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7页)发动群众大搞技术改造,大搞科学实验。
建设科技队伍,邓小平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5页)这表现在要打破观念上的常规。邓小平认为: “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 (邓小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第3—4页)在选拔人才途径上也要打破常规: 一是要在实践中发现和选拔科技人才,“经过实践,真正能干的人就会冒出来。对这些人要放手提拔重用,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起来。”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8页)二是要善于依靠群众来发现和选拔科技人才,“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才能不断涌现出杰出人才。”(《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6页)三是改革旧的人才管理制度,邓小平提出: “现在有些人的成就外国人都公认,我们反而不了解,说明我们的一些制度有缺陷,不能发现人才,要认真改进。”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70页)
(2) 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邓小平认为专业人才 “工作条件太差,待遇太低,他们的作用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5页)而 “我们的教师、科学工作者的生活有许多困难迫切需要解决,只有几十块钱收入的知识分子,很多很得力的人,能够有稍微好点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就可以为国家和人民解决好多的问题,创造大量的财富。”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1页)因此我们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有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做好后勤保证工作。“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包括提供资料、搞好图书馆,购置和供应器材、实验设备,建设中间工厂,也包括办好食堂、托儿所等等。”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6页)二是要办好学术刊物。“要解决一下科研、教育方面的出版印刷问题,并把它列入国家计划。……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刊物一定要保证印刷出版。”(《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8页)三是要保证 “科学技术人员应当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上去。我们说至少必须保证六分之五的时间搞业务,也就是说这是最低的限度。”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4页)
(3) 抓好科技人才的使用、资源和引进。针对现在科技人员一方面很缺,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窝工浪费,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现象很严重的问题,邓小平指出: “今后我们要很好地研究科研和教育如何协调、人员如何经常交流的问题。人员不流动,思想就会僵化。外国科研机构很注意更新科研队伍,经常补充年轻的、思想灵活的人进来。我们也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的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70页)邓小平提出科研人员“要打破部门、地方界限,合理使用,就要统一管起来”,“人员可以按需要调动,集中使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20页)邓小平还提出要利用外国智力的理论: 一方面是从国外引进智力和人才; 另一方面是派人出国留学、考察、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