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tōnghuò péngzhàng指国家发行的纸币数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tōng huò péng zhàng国家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1924年王怡柯译《货币学》第六章:“假设为金银矿产之增加,此种非常之供给,流入市场,致通货膨胀,抬高国内之一般物价。”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昆明民主运动史料·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政府完全靠苛捐杂税与恶性通货膨胀过日子。”1947年毛泽东《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由于蒋介石的官僚买办资本在著名的卖国条约——中美商约中同美国的帝国主义资本相结合,使恶性通货膨胀迅速发展,中国民族工商业日趋破产,劳动群众和公教人员的生活日趋于恶化,为数众多的中等阶级分子日益丧失了他们的积蓄而变为毫无财产的人,罢工、罢课等项斗争因之不断发生。” 通货膨胀tōng huò péng zhàngинфляция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投入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因而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通货是指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包括硬币、纸币及支票等信用工具。通货膨胀是在纸币发行量远远超过实际需要的条件下出现的。当滥发的纸币投入流通,多余的纸币因其不代表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就要按比例贬值,以纸币计算的物价也要上涨。有一种经济学说认为,通货膨胀的循环往复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因素。 ☚ 消费价格指数 隐蔽性失业 ☛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纸币是国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能作为贮藏手段,不论发行多少都会留在流通界。如果发行过多,则每一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数量就会相应减少,形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代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货膨胀导源于信用的过渡扩张。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已由增发纸币转为主要依靠发行公债,使通货膨胀与信用膨胀交织在一起。 通货膨胀Inflation国家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率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来测算。假如该指数两年中从100涨到132,那么年通货膨胀率为16%。如果货币收入与物价上涨的幅度相等,则实际收入不变。在许多国家,通货膨胀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也是实际收入在社会成员间的再分配。政府一般采取控制工资和物价的办法控制通货膨胀,有时也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的经济和政治反复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1938年~1945年底,金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增加近2倍,使物价猛烈上涨。1946年~1948年,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32.6%。1949年起,局势基本平息下来。1950年下半年到1951年,物价再次猛烈上涨。此后趋于和缓。从1955年起,通货膨胀又迅速加剧。1974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率达到两位数。1978年,食品价格上涨15.9%。 通货膨胀造成剧烈的行市动荡,使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大。1975年10月,政府设立反通货膨胀局,规定价格和工资增长的指导方针,监督价格、利润、报酬和红利的动向,与有关方面商讨对物价和工资的调整,向公众报告通货膨胀的情况。1981年通货膨胀率12.5%,1986年降至4.1%,1993年6月~7月下降到近35年来的最低水平,仅为2.9%。 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长期超过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导致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或货币购买力持续下跌的现象。通货膨胀可以分为4种类型:爬行的通货膨胀,物价年上涨率长期保持在3%~5%之间;温和通货膨胀,物价年上涨率较长时期在5%~8%之间波动;急速通货膨胀,物价年上涨率在10%以上,并在短期内有超过20%的趋势;恶性通货膨胀,物价年上涨率在50%以上。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物价迅速上升。通货膨胀可由下述一个或全部原因引起:商品供应短缺,对商品的需求增加,货币发行量过大,印行不兑现货币。从通货膨胀中获利的是债务人和投机商。通货膨胀带来的灾难一般主要落在债权人、无组织的劳工、债券持有者、挣薪雇员以及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们头上。殖民地货币发行量过大,种类繁多,在独立战争前频繁引起通货膨胀。大陆券的过量发行带来了独立战争以后10年间的通货膨胀。1812年战争期间和战争以后,过量发行钞票的结果是一场轻微的通货膨胀。为支付内战费用而发行的绿背纸币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直持续到1865年。1919—1921年间的通货膨胀使物价指数等于 1909—1913年水平的244%。二次大战前最大的一场通货膨胀发生于1924年至1929年,其原因是证券投机。二次大战期间直到1946年,联邦政府的物价控制法案和其他反通货膨胀法案使物价保持在较小的增长范围内。1946年,随着物价控制的取消,物价开始不断上涨。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更使物价激涨。1952年5月,劳工统计局宣布美元的购买力已下降到1935年—1939年购买力的54.6%。当年4月,物价指数上升到 1935—1939年平均值的188.7%。1952年1月,物价指数达到顶点,为189.1%。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tonghuo pengzhang货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这种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经济现象,通常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上升。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金银本身有价值,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金币或银币会自动退出流通,成为贮藏手段,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实际需要量相适应。而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仅仅是价值符号,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的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称为通货膨胀。这时,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了,而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把它作为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项措施。但是,通过增发纸币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只能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不能解决需求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的问题。因为通货膨胀造成的物价上涨,一方面会严重削弱劳动群众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又会促使资本家为追逐高物价带来的利润而盲目扩大生产,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通货膨胀,会造成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下降,而资产阶级却可以乘机搜刮更多的财富。 ☚ 财政危机 通货紧缩 ☛ 通货膨胀商品流通中纸币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参见“纸币流通规律”。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商品价格的普遍和持续上涨。其外在表现有两个特点: 一是市场上几乎全部商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表现为持续不断、遥遥无期的上涨。其内在原因是市场的纸币现金流通量超过商品流通量而引发的。这是管理纸币制度下才会出现的特有经济现象。在金本位币或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流通量会自动调节与商品流通量相适应,不会引起货币贬值,出现通货膨胀。衡量膨胀率可以用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指数、货币购买力指数、实际工资指数、利率与 “理想财富指数” 的变化来表示。物价指数是目前各国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指标,物价指数上升幅度越大,意味着通货膨胀越严重。反映物价变化的指数有多种,其中批发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最为重要和常用。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一定阶层居民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所购买的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货币购买力指数是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情况的相对数,与物价成反比。实际工资指数是反映职工在不同时期用同样数量的货币工资所换得的商品和服务数量的变动情况的指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实际工资下降说明通货膨胀率在上升。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可表示为: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也有经济学家主张用 “理想财富指数” 来测定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对基期的理想财富指数=以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全部社会财富价值总额÷以基期价格计算的报告期全社会财富的价值总额×100%。 通货膨胀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 ❶根据市场机制能否正常发挥作用为标准,可划分为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 ❷根据价格上涨速度,可划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步行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❸根据能否预期,可分为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 ❹根据形成原因假说,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体制型通货膨胀等。此外还有其他分类。 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西方经济学界中,一直存在着三种观点,即 “促进论”、“促退论” 和 “中性论”,但经过目前各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进程来看,总的来讲,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还是弊大于利,是有害的。任何一种形式的通货膨胀都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系列破坏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❶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如果利息率没有随预期的物价上涨率而相应调整,那么预期的物价上涨会促使社会消费增加,社会储蓄减少,从而缩减社会投资,制约生产的发展。 ❷在通货膨胀下,利息率滞后于通货膨胀率,债权人不愿意增加放债,而把资金转移至集贸、直接投资或消费等方面。正常的信贷渠道被打乱,导致某些领域投资过剩,这不仅减少了投资的总量,而且使投资的分配效率低下。 ❸通货膨胀改变了生产的格局,加剧了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物价上涨的不平衡,造成财富和利润在各生产部门和企业间的价格再分配,从而使原有的经济资源配置被打乱,造成资源的浪费。 ❹如果是隐性通货膨胀,则配给制和价格管制代替了价格规律,这会降低资源的流动性,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整个经济处于僵化状态。 ❺过度的通货膨胀会使整个经济环境变动无常,使企业对未来的生产失去信心,迫使它们的行为趋向投机性和短期化。 ❻通货膨胀会助长企业大量囤积商品,人为加剧市场供求矛盾,而且通货膨胀下的卖方市场往往会诱发企业的粗制滥造,商品和劳务质量低下。 ❼通货膨胀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币值不稳,货币不能真实地表现价值,还使市场价格信号紊乱,使整个市场机制的作用功能失调。 ❽通货膨胀必然导致不公平的所得和财富分配,社会上没有财富主要依靠所得来维持生活的阶层,由于名义所得的增长落后于一般物价的上涨而蒙受损失。而原拥有财富、名义所得增长又快于一般物价上涨的阶层,则会获得额外的收益。 ❾如果通货膨胀持续居高不下,就必定会产生预期效应,人们会把预计在通货膨胀可能要受到的损失增加到工资和成本中去,导致物价和成本不断螺旋式上升,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❿如果一国的通货膨胀经常存在,并高于国际平均通货膨胀率,还必然引起国际收支情况的恶化。 ☚ 失业 商品与商品经济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由于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湖南在“八五”初期,由于多方面原因通货膨胀较严重。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改革,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切实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积极开拓市场,尤其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使物价逐步回落。1995年全省物价形势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全省商品零售物价涨幅为15.5%,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在全国从高到低的涨幅位次中排第14位。推动湖南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较高,1995年食品涨幅仍达26.2%,推动总指数上升9.8个百分点,仍占总涨幅的63.2%。此外,从市场上看,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1995年农村物价涨幅为16.8%,城市为14.5%,农村高出城市2.3个百分点。 ☚ 指导性计划 三项制度改革 ☛ 通货膨胀Inflation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会出现。因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作为国家法定的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代替金银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流通中的纸币所代表的总价值,始终只能与流通中商品的总价值相等。若纸币发行过多,每一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价值就会减少,这就是纸币贬值。纸币贬值必然引起物价上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经济危机,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规模扩大财政开支,大量增加货币供应,从而造成了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它可以被国家用于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手段。当一国出现过度经济比例失调,财政发生大量赤字,银行贷款失控,或者出现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时,也可能导致该国发生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时物价普遍上涨,所以通常都以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变化的指标。通货膨胀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价水平每年平均上升,被称为“爬行的通货膨胀”;第二种是长期的、大幅度的、剧烈的通货膨胀;第三种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以加速度增长,通货大都停止使用。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使用非实物性的信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所发生的现象。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发生,归根结底,必然有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加。一般说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 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它使债务的实际价值下降了。但不利于债权人,不利于固定收入者,因为他们的实际收益或收入减少了。在累进税和税收未实行指数化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会使名义收入增加,从而自动提高纳税等级,由此使纳税人多缴纳税款。(2) 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通货膨胀可有以下多种分类: 通货膨胀按其程度,可分为:(1) 温和的通货膨胀。又称“和缓的通货膨胀”、“爬行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缓慢地持续上升的现象。有学者认为,物价总水平每年在3%左右或5%以下缓慢上升,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学者认为,物价总水平每年以一位数(10%以下)的速率缓慢上升为温和的通货膨胀。究竟多高速率的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 急剧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迅速地持续上升的现象。有学者认为,物价总水平每年以两位数(10%以上)的速率持续上升,为急剧的通货膨胀。(3) 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速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以极高的、完全失去控制的速率持续上升的现象。有学者认为,物价总水平每月以50%以上的速率持续上升,为恶性通货膨胀。人们常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较为少见,它往往发生在战争期间或战后初期。一般认为,它主要是由于政府大规模地滥发货币造成的。 通货膨胀按其是否可以预期,分为:(1) 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预期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经济中已经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或理性的分析等,来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并将预期的通货膨胀纳入相关的经济活动,相应地全面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如工人在工资谈判中将要求把通货膨胀因素纳入合同内,实行工资指数化;企业将要求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生产和销售其产品;贷款方将要求以更高的名义利率进行贷款。因此,预期的存在可以使通货膨胀继续下去。这种可预期的并且被纳入各种经济活动中的通货膨胀,使通货膨胀本身具有了一种惯性,所以又称为“惯性通货膨胀”。(2) 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出人意料之外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无法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来全面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3) 完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人们可以准确地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长期稳定的通货膨胀。(4) 非完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按通货膨胀时所有的价格是否平衡上升,可分为:(1) 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以相同的速率上升的通货膨胀。这时,各种相对价格不会发生变化。(2) 不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并不以相同速率上升的通货膨胀。这会使各种相对价格发生变化。 通货膨胀按其成因,可分为:(1)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以货币购买力表示的总需求超过了由整个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所决定的总供给时,所发生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面的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中,按不同的成本因素,又可分为: ❶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由工资成本的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在已经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作为纳税人的劳动者,由于名义工资的增加而提升了纳税等级,由此而要多缴纳税款。这时,如果要维持税后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就会要求进一步提高名义工资水平,由此将继续推动通货膨胀。这种由于缴纳税款的增加而进一步推动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税收推进型通货膨胀”。工资增加引起工资的再增加,由此而加速通货膨胀的现象,也被称为“工资-工资轮番上涨”或“工资-工资螺旋式上升”。由于工资成本的增加而推动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反过来,物价的上升又进一步使劳动者要求提高工资。工资与物价轮番螺旋上升所引起的持续的通货膨胀,也被称为“工资-物价轮番上涨”或“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❷ 原材料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国内原材料、燃料和主要零部件的价格上升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❸ 进口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进口原材料、燃料和主要零部件的价格上升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❹ 价格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企业在供给方面处于垄断地位,它可以通过成本加成的办法或直接大幅度地提高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3) 结构性通货膨胀。又称“结构刚性通货膨胀”、“需求转换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并无显著变化时,由于劳动力市场与产业部门发展的结构失衡所导致的通货膨胀。例如,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处于扩展中的部门和处于非扩展中的部门。扩展中的部门需要有高新技术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由于知识、技术、年龄、性别、地区等结构性差异,不能适应各部门结构变化的要求而迅速流动。当处于扩展中的部门因缺乏足够的所需劳动者而使工资提高时,非扩展部门的工资也会攀比地上升,由此引起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实际上是结构因素通过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综合作用的结果。 通货膨胀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1) 隐蔽型通货膨胀。又称“抑制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实行物价管制或供应配给等直接措施,将实际存在着的通货膨胀压力加以压抑而未公开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曾存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由于原有的物价管制或供应配给被解除,会在一定时期内将原来隐蔽的通货膨胀引发出来。这种由于体制变革而引发的通货膨胀,称为“体制性通货膨胀”。(2) 公开型通货膨胀。是指直接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它只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因为纸币是国家强制通用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发行量全部处于流通领域。而它的流通量取决于商品流通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能代表这一金属货币量的价值。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 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国家掠夺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通货膨胀,造成物价飞涨,广大劳动人民实际收入下降,生活日益恶化。而资产阶级却借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旧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曾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从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纸币发行量增加了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仅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就借此掠夺了约200亿美元的财富,而广大劳动人民则陷于极端贫困的境地。 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不断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一般地讲,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上升以及周期性复苏阶段的价格上升不能称为通货膨胀,个别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也不能称作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通货膨胀是过多的纸币追求过少的商品造成的。纸币数量超过流通中的客观需要,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必然减少,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升,造成通货膨胀的局面。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学说,适度的价格水平上升,可以降低实际工资,从而扩大就业量,增加社会总产业。7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陷于 “滞胀” 之中,“通货膨胀有益论” 也随之破产。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 ❶根据市场运行情况,分为公开或压抑性(隐蔽性) 通货膨胀; ❷根据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情况,分为爬行的、中等程度的、奔腾的以及恶性的通货膨胀四种; ❸根据通货膨胀能否被预期,分为预期的或非预期的通货膨胀; ❹根据通货膨胀的起因,分为成本推动型、需求拉上型以及结构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测度指数主要是拉斯派雷斯指数和帕舍指数。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颇多歧义的概念。就其定义而言,大致可归结为: ❶因货币供给过多而导致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❷由财政赤字和主动的信用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过多的经济过程。 ❸价格水平持续上涨。 ☚ 利率抑制 预算约束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通常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应注意的几点 在这个定义下,应注意以下几点: ❶关于“商品和劳务”。强调把商品和劳务价格作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将之与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商品和劳务最大的特点是能供人们现实消费以及未来使用,而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只是某种价值的独立存在形式,是不能提供实际消费效能的东西。 ❷关于“货币价格”。这是指每单位商品的货币数量,如购买每斤猪肉、每公斤汽油、每吨水泥要多少人民币等。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价格不是以物易物贸易中的商品相对价格,也不是相对价格水平的运动,而是绝对的货币价格,是商品货币价格水平的运动。 ❸关于货币价格“总水平”。这意味着,能称得上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一定是价格总水平,即普遍的物价水平上涨,而不仅仅是地区性的或某类商品及劳务的价格上涨。 ❹关于“持续上涨”。首先,持续是一种延续不断的过程。其次,上涨说明的是上升趋向,不是简单拿两个时点的物价指标对比,证明后者比前者高。 通货膨胀的其他定义 关于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界迄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家公认精确的定义。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还有以下几种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 ❶通货膨胀指的是需求过度的一种现象在这种状态下,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❷通货膨胀就是货币总存量、货币总收入或单位货币存量、单位货币收入增长过快的现象。 ❸通货膨胀就是在如下条件下的物价水平上涨现象:一是无法准确预期。二是能引发进一步的上涨过程。三是没有增加产出和提高就业率效应。四是其上涨速度超过安全水准。五是由货币供应的不断增加来支撑,具有不可逆性。 ❹通货膨胀是货币客观价值的下跌。货币客观价值的度量标准:一是黄金价格;二是汇率;三是对黄金或官定汇率条件下外汇的过度需求。在中国经济学界,许多学者都同意采用这样的定义: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纸币过多从而导致物价上涨和单位币值下降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分类 在经济分析过程中,学者们还以不同的标准,对通货膨胀进行了分类,见表1-2: 表1-2 分 类 标 准 | 类 别 | 市场机制作用 | 公开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 | 价格上涨速度 | 爬行式通货膨胀 温和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预期 | 预期通货膨胀 非预期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原因 |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 体制型通货膨胀等等 |
从表1-2可以看出,以市场机制能否正常发挥作用作标准,经济学家们将通货膨胀划分为公开的或称“显性通货膨胀”和抑制型或隐蔽通货膨胀两类。我们知道,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的作用,这一作用一般通过价格信号的变化来表现自己。如果不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那么,通货膨胀就一定由物价上涨来体现。但假若经济体系中存在人为压制市场机制作用的力量,在已经存在和不断再产生过度需求压力时仍然用行政管制等种种办法,限制和管理价格,就会出现以提高短缺强度代替公开物价上涨的现象,这时,就可以说是出现了隐蔽性通货膨胀。 从价格上涨速度上对通货膨胀的状态进行区别,关键在于说明爬行、温和及恶性三者的界限。在60年代,发达工业国家的公众大都认为年率6%以上的通货膨胀就难以忍受了,就可视为严重通货膨胀。如果年物价上涨率达到两位数,就可认为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70年代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垄断提价等因素影响造成的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使得人们对恶性通货膨胀度量标准的看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进入80年代南斯拉夫出现的3位数的通货膨胀,玻利维亚一度出现的5位数的通货膨胀,更令人目瞪口呆。尽管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一致反对通货膨胀政策,但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状态的衡量标准,至今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只是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上涨速度作了属性界说,把物价上涨年率不超过2~3%的状态称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把每月物价上涨速率超过50%的称为“恶性或极度通货膨胀”;而温和通货膨胀则难于准确下定义(参见HelmutFrisch《通货膨胀理论》英剑桥大学1983年版第11~12页)。 从预期上对通货膨胀进行划分, 目的是考察通货膨胀的效应。较新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只有非预期通货膨胀才不会令微观主体产生相应的对策,才会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准。 从形成原因假说上对通货膨胀的类型进行区别,因为形成原因假说包含的是通货膨胀机理分析,而且还常常带有相应的对策建议,所以应另行介绍。 ☚ 升值与贬值 通货膨胀效应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tonghuo pengzhanginflation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不断的上涨。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❶通货膨胀表现为一种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❷所谓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总水平上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劳务等的价格水平普遍上涨; ❸物价上涨必须是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性上涨。 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需要量的结果。在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能自动调节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故而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现代各国流通的都是信用发行的纸币。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的一种代表,本身不具有价值,因而当纸币发行过多,又不能自动退出流通领域,必然导致币值下跌,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依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四种类型: ❶需求拉动型:指在产出量或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增大而引起的物价上涨。其中需求的增大可以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成本增加的诱发以及自发的需求膨胀的结果; ❷成本推进型:由于存在强大的、对市场价格具有操纵力量的压力集团(如工会、垄断性大公司),使生产成本人为提高,导致物价上涨。其中生产成本的提高包括在强大的工会压力下,工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外来生产要素涨价冲击(如石油危机)等因素引起的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❸利润推进型: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些企业为获得高额利润,利用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操纵、人为抬高商品价格,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❹结构型通货膨胀: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需求结构发生转移而供给结构没有相应转变),也会使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在现实经济中,纯粹某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并不常见,长期的通货膨胀一般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故也称这种情况为混合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度量一般使用批发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等。其中前三者是从生产、消费、生活水平等不同角度来衡量通货膨胀,具有针对性强和编制迅速等特点。为了与国际接轨,从2000年起,中国主要选用消费物价指数。后者在反映社会物价总水平上是最全面的,但一般只能一年公布一次。 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一般使用货币制度改革、控制预算赤字、冻结工资等全面压缩需求的强力性手段。现代经济学认为,持续性地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是制止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且对经济产生的震动较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对经济保持了较强的计划控制,价格水平上涨的趋势不明显。这阶段中国经济一旦出现物资短缺、配给限量、黑市价格上涨,即属,隐性通货膨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价格逐步放开,经济出现了价格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首先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猛形成的投资需求膨胀和社会集团消费过多等形成的消费需求膨胀;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转移不同步形成的经济结构性调整;其三是为理顺中国价格体系而进行的提价。中国在治理通货膨胀中主要采取了提高存贷款利率、实行保值储蓄、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和加强物价管理等措施,着重是治理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和股票热,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货币发行 贷款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人们手中的购买力(持有的货币)总量超过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从而引起商品和服务总的价格水平的上涨。有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表面上维持不变,但这是靠强制性配给和凭证供应等非市场手段来维持的,这是一种隐蔽性通货膨胀。当然,个别种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它可能是商品供求关系的调整,这时,商品价格有升有降,但总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不变。 ☚ 地下经济 结构性失业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投入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因而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通货是指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包括硬币、纸币及支票等信用工具。通货膨胀是在纸币发行量远远超过实际需要的条件下出现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本身不能兑换黄金,也没有内在价值。当滥发的纸币投入流通,多余的纸币因其不代表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就要按比例贬值,以纸币计算的物价也要上涨。在剥削制度里,通货膨胀是通常被统治者用来掠夺劳动群众的一种手段。还有一种经济学说认为,通货膨胀的循环往复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因素。 ☚ 预算外资金 黄金危机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供应、货币收入的增加或物价水平的上涨(尤其是过分增加或上涨)。在通货膨胀时物价水平普遍上涨,所以通常都以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变化的标准。通货膨胀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物价水平每年平均上升,被称为“爬行的通货膨胀”; 第二种是的长期的、大幅度的、剧烈的通货膨胀; 第三种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以加速度增长,通货大都停止使用。 ☚ 货币数量说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中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地上涨,或称总体物价水平持续地上涨,其结果使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在总体物价水平年上涨率在2.5%以上并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危险,而在2.5%以下,政府则不必担心。西方国家一般使用消费(或零售)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尺度,而通货膨胀率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或零售)物价指数的增长率。虽然经济中许多因素的变动可造成部分商品价格的上涨,但造成价格水平普遍上涨——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因素是货币发行量的超常增长,即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经济中的实际需要。通货膨胀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严重的负作用,其中主要的是使社会财富在不同人之间重新分配,引起社会的动荡;另外,通货膨胀还会造成经济的不稳定,使经济出现混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生产,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理论是荒谬的。西方国家的经验说明,通货膨胀不仅不能刺激生产,反而会导致经济的混乱。 ☚ 摩擦失业 恶性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 (或一般物价水平) 持续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使用非实物性的信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所发生的现象。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发生,必然有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加。 ☚ 登记失业率 通货膨胀的类型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对通货膨胀一词,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F. A. Hayek) 认为: “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将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 弗里德曼 (M. Friedman) 认为: “物价普遍的上涨就叫做通货膨胀。” 罗宾逊(J. Robinson)说: “通货膨胀是由于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马丁·布朗芬布伦纳 (M. Bronfenbrenner) 把西方学者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定义把通货膨胀的根源归于商品市场上存在的过度总需求,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社会经济生活普遍存在过度需求的状态; 第二种定义把通货膨胀归于货币的增加,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 第三种定义主要突出了通货膨胀的某些性质和特征,从预期、成本、名义收入等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 第四种定义强调外部经济关系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认为通货膨胀是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比值下跌,从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马克思认为: 纸币纯粹是货币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它象征性代表的金 (银) 的流通数量,它就要贬值。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总的来说,通货膨胀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2)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物价上涨是普遍、全面和持续的。 物价指数是目前各国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反映物价变化的指数有多种,其中以批发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最为常用。由于物价指数在计算时撇开了消费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在70年代后,部分国家用生活费用指数表示通货膨胀率。通过生活费用指数,可以反映出消费品价格和劳务价格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货币主义者认为可用货币供应增长率减去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去测定。根据通货膨胀的幅度和后果,可以把通货膨胀大致划分为潜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飞奔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潜行的通货膨胀即物价水平年均上涨率在1%~3%; 温和的通货膨胀即物价水平年均上涨率在4%~8%之间; 飞奔的通货膨胀即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一般均达到两位数的幅度; 恶性通货膨胀指货币流通异常地迅速,货币购买力急剧地下降,物价水平上涨率以每月超过50%的加速度增长,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希腊等国都曾经发生过,如在旧中国,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开始发行金圆券,到1949年4月中旬,上海市的批发物价比上年8月上涨了62719倍。从经济思想史上看,早期的通货膨胀理论主要有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和马克思理论。早期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有洛克(John Locke) 和休谟 (D. Hume),其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形成以费雪 (I. Fisher) 的“交易方程式” 和庇古 (Arthur Pigou) 的 “剑桥方程式” 为标志。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 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变化。凯恩斯(J. M. Keynes) 认为,早期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数量直接决定物价的理论是片面的,这只是在充分就业已经实现以后的一种特殊情况。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增加的货币会全部为产量的扩大所吸收,于是物价可保持不变,当未被充分利用的生产设备、资源逐渐减少从而就业量逐渐增加时,投资的增加就会引起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下降,于是物价会随着有效需求的增加从而产量的增加而上涨。50年代凯恩斯学派利用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政策决策的依据,政府决策是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两个目标中作出选择: 要维持低通货膨胀,就得容忍高失业率; 要维持低失业率,就得容忍高通货膨胀。50~6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较为稳定,凯恩斯学派的政策有所成效。 到了70年代,较高的通货膨胀和较高的失业率同时出现,即出现了滞涨,凯恩斯理论没办法解释。弗里德曼认为,在通货膨胀开始的短期内,人们存在货币幻觉,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此时通货膨胀对产出有一定促进作用,导致产出增加。可经过一段时间后人们会修正自己的预期,使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保持一致,通货膨胀不再对产出增加有任何作用,因此,在预期的作用下,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垂直于失业率坐标,并处于自然失业率位置上。理性预期理论的代表人物卢卡斯 (Lucas) 认为,非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与否不仅是预期的调整问题,更重要的是预期调整所依赖的信息是否存在混淆的问题。他认为,高度变化的通货膨胀会使经济人认为产品价格提高反映了一般物价水平上升,从而不会提高供给。萨金特 (Thomas J. Sargent)说: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差距,政府不可能运用这个差距来造成生产者需求上升的幻觉以减少失业,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实际说明,政府推行的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实际上,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的观点有: 需求拉上论,即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 成本推进论,即因生产成本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推进论,即需求增长和成本推进共同决定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论,认为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的变动,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也会发生。英国学者A·J·布朗教授系统地考察了1950年以来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和国民生产总值四个变量在样本国家的变化情况,发现任何形式的通货膨胀均存在一致的四类刺激因素,即货币刺激、工资刺激、支出刺激和进口品价格刺激。在现代经济中,只有价格制度日益显出影响通货膨胀的强劲刺激性。 从1949年以来,中国曾发生过四次通货膨胀,它们发生在1959~1962年、1979~1981年、1988年和1993~1994年。对于后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国内学者除了用需求拉上论、成本推进论、结构性通货膨胀论加以解释外,一种较为系统的观点 (张卓元、杨培新)认为: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过多,银行和财政预算约束软化,国家财政发生赤字而向银行透支,迫使银行进行财政性发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发生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是体制问题,即体制性通货膨胀。不合理的体制最集中地表现在企业制度上,由于企业不具有破产机制,闲置的生产资源不能迅速地转移到短线部门,企业不承担资源错误配置的后果。这样,最初的需求增量没有引致相等的供给增量,却依然引致下一轮的需求量,这种供求缺口表现为通货膨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中引致通货膨胀的那些因素将会逐渐成为主要的诱因,但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最根本的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 经济效益 第三产业经济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无控制地、大量地向流通中投放货币,从而使物价无限制地迅速上涨,致使金融物价失去控制,正常的经济关系遭到破坏,货币制度以至国民经济濒于崩溃。无控制地大量增发纸币,市场商品供应相对减少,币值越来越低,而币值越低,则不得不发行更多的纸币,以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这样相互影响进入恶性循环的螺旋式发展的通货膨胀就会逐渐失去控制,导致投机盛行,生产停滞,甚至使整个国民经济发生危机。 ☚ 通货 银本位制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金银本身具有价值,过多的货币量会自发地退出流通,被贮藏起来,使货币量同商品流通需要量相适应,不会发生因货币过多而使物价上涨的现象。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只能靠降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来与商品客观需要相适应,必然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纸币数量超过流通中的客观需要,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必然减少。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短暂的虚假繁荣。因此,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把它作为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没有相应的物资供应作保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矛盾,以致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的恶果。旧中国国民党政府由于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财政发生大量赤字,银行信用失控,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 信用发行 金融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普遍上升。这个定义所说的商品与劳务不涉及股票、债券和其它金融资产,而是指经济单位生产和销售的有形或无形的商品; 所谓货币价格指每单位商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不涉及商品与劳务相对价格的运动,而是指绝对价格即货币价格的运动; 上升一词并不意味着很高。年平均膨胀率的变动可以表示为不同的百分点,但只要出现通货膨胀,货币单位的购买力就会下降,货币价格就要上升; 普遍的含义是指范围广泛的货币价格的上升。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并不构成通货膨胀。 衡量通货膨胀通常采用物价指数。例如,批发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这些指数因其在概念和基础资料方面的差异,衡量通货膨胀时会产生极不相同的结果。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包括的范围最广泛,而且也同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一般物价水平概念最为接近,因此经济学家们倾向于把它当作衡量通货膨胀的最好的单项指标。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一命题,没有太大的疑义。但在通货膨胀的成因上,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按照通货膨胀的成因,它可以分为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工资——物价螺旋型通货膨胀。而按照物价水平变动的速率,它又可以分为爬行通货膨胀和奔马式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二、通货膨胀对财富分配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家还认为,通货膨胀不仅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且也是现实经济、社会和政治陷入困境的征兆。社会各个利益集团要求得到的“馅饼”在总量上超过了经济所能提供的水平。通货膨胀就是这种社会的和经济的矛盾与冲突的反映。 有些通货膨胀的情况并未包括在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普遍上升这一定义中。例如,由于物价管制和配给而阻止了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但如果没有这种管制和配给,物价水平肯定会上升。这种潜在的通货膨胀被称为抑制性的或受限制的通货膨胀。 ☚ 十二 通货膨胀与失业 爬行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学家们对这一词条的含义存在激烈的争论,目前尚无普遍接受的定义。通常把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称做“通货膨胀”。这个定义须注意以下几点: ❶“商品和劳务”,不包括金融资产; ❷货币价格指用货币表示的价格,而非用其他商品表示; ❸价格总水平,而不是某种特定商品的价格; ❹持续上涨,表现为一种趋势。亦有人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M·布朗芬布伦纳和F·霍尔兹曼把有关通货膨胀的定义概括为四种:第一,“通货膨胀是一种普遍的过度需求形势,在这种形势下,过多量的货币追逐过少量的商品”;第二,“通货膨胀是不论以总量计算还是人均计算的货币存量和货币收入的大量增长”;第三,“通货膨胀是一个具有附加特征或条件的价格总水平上升。这些附加条件是:非完全预期性;它(通过成本)导致价格再上涨;它不增加就业和真实产量;它快于‘安全’率;它产生在货币方面;它由减去间接税和补贴之后的净价格来测度;同时(或者)还可以说它是不可逆的”;第四,“通货膨胀是货币对外价值的下降,是以汇率,以黄金价格来衡量;或者在官方价格下,对黄金和外汇的过度需求。”通货膨胀的衡量以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和GDP平均指数等来衡量,通货膨胀的分类极多,以物价上涨的程度分有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以是否在预期之内可划分为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两类;按成因可分为需求拉上、成本推进、结构型以及体制型通货膨胀等;按市场机制是否发挥作用可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 伦敦同业拆放利率 通货紧缩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金银本身有价值,过多的金币和银币会自发地退出流通贮藏起来,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需要量相适应,不存在因货币过多而物价上涨的现象。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投入流通就不能退出,如果过多发行,就使单位纸币的价值量降低,而导致通货膨胀。在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是弥补财政赤字、加强对劳动人民剥削的一种手段。通货膨胀在西方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刺激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把它作为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但是,用通货膨胀来增加的需求是没有物资保证的,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此下去,会造成经济的停滞和不景气。当前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局面,就是通货膨胀带来的恶果。若无控制地增发纸币,必然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盛行,生产停滞,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都曾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财政出现巨额赤字,银行信贷失控,也会导致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普遍地持续地上涨。西方经济学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是物价指数。通货膨胀分为三种类型: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总需求水平的提高超过了生产能力所能生产的产量总值使商品的平均价格水平普遍上涨造成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者有意提高价格而使平均物价水平普遍上涨而引起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部门结构之间的某些特点而引起的。不同部门之间或者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不均,提高得慢的部门的货币工资水平向提高得快的部门看齐,引起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 或者由于各部门供求关系的发展不一致,供不应求的部门出现价格上涨,而某些供过于求的部门的价格具有只涨不跌的刚性,则会在全社会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某些部门存在闲置生产能力和失业,出现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诱发通货膨胀的原因不仅仅限于国内,而且部分地源于国外。一方面,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过大容易引起本国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特殊商品的出口国联合抬高世界价格,则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总之,通货膨胀发生期间,需求因素、供给成本因素、结构因素三者相互制约而同时起作用。(参见“通货紧缩”) ☚ 社会购买力 货币幻觉 ☛ 通货膨胀inflation
通货膨胀currency inflation;inflation 通货膨胀inflation(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恶性~(~严重膨胀)hyperinflation;runaway inflation/~率inflation rate;rate of inflation/~政策inflationary policy;loose money policy 通货膨胀tōnɡ huò pénɡ zhànɡ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inflation, expansion of the curren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