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通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通感

通感

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它不是中国古代文论概念体系中原有的审美概念,而是今人借用西方心理学的术语,用来概括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广泛存在的眼、耳、鼻、舌等各种感官经验相代、互通的现象。“通感”一词,在中国古代语汇中虽然出现很早,但其本义只是“通灵感物”(汉马融《长笛赋》),常用以表述文艺作品,特别是音乐、诗歌的功能,能够使人的心灵同神祗、万物交感互通,但毕竟同今天所说的作为审美概念的“通感”的内涵不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记录审美活动中感官经验移借互通的现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公子季札观乐:“为之歌《颂》,曰:至矣哉!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孔颖达《正义》:“自直而不倨,至行而不流,凡十四事,皆音有此意。”“直”、“倨”、“曲”、“屈”等,这都是视觉形象,用以表现听觉所得。可谓视、听互移。《礼记·乐记》:“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这里表现了听觉、视觉、触觉经验的移借交错。又:“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马融《长笛赋》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听声类形”。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则说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道家著作中,把这种通感现象,解释为对一切感官及其经验的超越。《列子·黄帝篇》:“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又《仲尼篇》:“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目听。”佛教典籍中,也有六根互用说,《成唯识论》卷四:“如诸佛等,诸根互用。”《五灯会元》卷一二:“鼻里音声耳里香,眼中咸淡舌玄黄。意能觉触身分别,冰室如春九夏凉。”在中国古代,儒、道、释诸家不仅都承认通感现象的存在,而且都利用通感现象来宣传或神化自己的学说。这不能不对文艺创作和审美理论产生影响。如果说《乐记》中论乐,审美与功利还密不可分,那么司空图《诗品》就是纯粹的诗歌美学了。其中《冲淡》云:“阅音修篁,美曰载归。”孙联奎《诗品臆说》:“音可阅乎? 阅音,当即听香读画之意。”至于文艺作品中使用感官移借来表达审美感受的例子,就不胜枚举了。著名的如陆机的《拟西北有高楼》中的“哀响馥如兰”。贾岛《客思》中的“促织声尖尖似针”。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范成大《亲邻招集强往即归》中的“已觉笙歌无暖热,仍怜风月太清寒”,等等。钱钟书《旧文四篇》中,有一篇专论《通感》,综合古今,汇通中外,言之最详。可参阅。

☚ 时序   夸饰 ☛

通感

 (1)概念
 通感是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法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例如: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通感的作用
 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通感

见 “移觉”。

通感

通感

不着笔描绘一事物所直接诉诸于某一器官的感觉经验,而是超越这种感觉经验的局限,借助自身心理活动中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动觉之间的暂时沟通和移借现象,去描绘另一器官的感觉经验的一种写作技法。通感原为心理学范畴的术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心理学著作中曾提到通感。心理学认为,不同感官之间常有一种互相协作、互为补充的关系,某种感觉感受器的刺激,也能够在不同感觉领域中产生经验,故被称之为联觉。如生动鲜明的色彩形象可由一种声音或一种音符唤起,这种色听现象是联觉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形式。中国古代道家佛家追求神秘经验,也把各种感觉混合勾联在一起。《列子》:“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大佛顶首楞严经》:“由是六根互相为用……无目而见……无耳而听……非鼻闻香……异舌知味。”据现有资料查考,中国诗文理论中尚无记载研究通感的明确文字,《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 (坠),曲如折,止如槁木; 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疏:“‘上如抗’者,言歌声上响,感动人意,使之如似抗举也。‘下如队’者,言声音下响,感动人意,如似坠落之意也。‘曲如折’者,言音声回曲,感动人心,如似方折也。‘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末止而不动也。‘倨中矩’者,言其音声雅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矩也。‘勾中钩’者,谓大屈也,言音声大屈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钩也。‘累累乎端如贯珠’者,言声之状累累乎感动人心,端正其状,如贯于珠,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意指由于音乐优美悦耳,听觉会通于视觉、触觉、动觉。
运用通感,能够把人的不同类型的感觉经验联系起来,使其互相补充,以扩大描写范围,创造一种新异奇特的美的境界。其多用于诗歌、散文之中。如俞平伯《陶然亭的雪》:“因房这样矮而洁,窗这样低而明,越显出天上的彤云格外沉凝欲堕,酿雪的意思格外浓鲜而成熟了。”如明·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音。”在欧洲诗歌中通感尤为多见,十六七世纪风靡欧洲的“新异诗派”及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诗人多喜欢运用通感手法。19世纪末叶象征主义诗人滥用通感,几乎使其成为象征派诗歌风格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感的运用,依赖于作者文化修养、艺术感受能力和生活经验等各方面的因素。只有深入社会实践,积累各种知识、经验和感受,才能自然而然地应用于笔端。运用通感,须注意自然、贴切,忌生硬、浮泛。

☚ 即小见大   对比 ☛
通感

通感tong gan

又叫“移觉”。修辞学术语。借助联想,把事物本来作用于某个感官上而产生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使感受相通,叫作通感。
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便会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通过心理活动,不同的感官所产生的不同感觉是能够相通的。例如:
❶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鲁迅《祝福》)
❷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❸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同上)
❹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威尼斯》)
❺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例❶听觉移于视觉。“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只能听,而无法看到,这里却说“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更形象地渲染了祝福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对照。例
❷视觉移于听觉。“光与景”倒映在水面上,浓淡相间,疏密有致,便自然地联想到跃动在琴弦上的抑扬顿挫、旋律优美的“名曲”。化静为动,给人一种立体感。例
❸嗅觉移于听觉。把幽微断续的淡淡的“清香”,比喻成若有若无的轻柔的“歌声”,使人不仅有舒适感,而且还能感受到韵律美。例
❹听觉移于味觉。“酽”原指液汁浓,味厚,是品尝才感觉到的,这里指歌声醇厚,给人的印象更加具体。例
❺听觉、视觉移于感觉。“响”指歌乐声,本来应诉诸于人的听觉,却给人以“暖”的感觉。舞袖飘拂,应作用于人的视觉,却给人以“寒”的感觉。
通感方法,有的是直接运用的,如例

❺。有的是通过比喻间接运用的,如例❶

❸。如果是后者,则为比喻和通感的兼格。
运用通感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1.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写景状物生动、传神,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如例
❺不仅描摹出古代歌舞的特点,而且将阿房宫中侈靡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启人联想,调动起各种感官,从不同方面去领会、揣摩其中的奥妙,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例
❸荷香之淡、之柔、之细,令人感同身受。例
❹歌喉之浓、之厚、之美,令人心驰神往。3.有利于写难写之景,状难状之物。如例
❸香气的感受程度,意会之尚可,言传之则不易。例
❺光和影是否和谐相称,是难于言传的;琴声是否和谐好听,却是可感可辨的。这两例都是利用人们积累的经验,化难为易,收到了奇妙的修辞效果。
运用通感,是有原则的。一种感觉与另一种感觉之间在心理反映上的相似点,是感觉转移的条件。如例❶是因为人们对“浓云”的感觉(视觉)和对“联绵不断”的“爆竹声”的感觉(听觉)在“合成一天”这一点心理反映上是相似的,所以才拿这种视觉来写这种听觉,构成通感格。如果不存在这条件,任意运用通感,将会令人不解。

☚ 对偶   层递 ☛

通感

通感tonggan

人们在写作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客观事物时,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到另一个感官上,如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感受,在听觉里获得触觉感受等。有人把通感叫做“移觉”,即感觉转移。
通感是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形象思维的特性。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感官反映到作者的脑子里,作者对这些感性材料从各个方面去联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人类经验的积累,对待各种感觉的感情态度,都会在写作中表现为通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有嗅觉和听觉相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有视觉化作听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鲁迅的小说《祝福》都用了通感。通感的使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因为要移觉,就必须写两种或更多的感觉,将无形变成有形,单感变成多感。通感描写往往出人意料,别有情趣,它不仅强烈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而且调动人的想象中枢同时活跃,充分展示语言的巨大艺术力量。
早在古代,我国的《礼记·乐记》,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对通感就有了论述。我国唐代诗人对通感的运用已十分普遍。在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荷马的《伊里亚特》都已论到了通感。
使用通感的手法,要注意与诗文整体的协调一致,不能游离于思想内容之外,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要做到通俗好懂,不费猜测。如果感觉之间没有相似处,是不能随便移用的。

☚ 用典   画龙点睛 ☛
通感

通感Tonggan

修辞学术语。借助联想,把事物本来作用于某一感官而产生的感觉移植到另一感官上,使感受相通,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通感,也叫作移觉。通感的运用由来已久,张弓《中国修辞学》(1926)最早概括出“觉移”。格从心理角度而言,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在语言表达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既符合人的感受相通的现实,又能够引起读者更多的想象。例如:
❶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歌声如融融春光般温暖,是沟通了听觉和触觉;舞蹈像风雨一样凄清,是沟通了视觉和触觉。
❷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荷花散发出清香,是嗅觉的感受;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的感受,二者联结产生了相通的美感。通感可以调动人们亲身的感受、积累的经验来领会事物的状貌,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自古至今,许多文学作品运用这种方法写难写之景,状难状之物,并且渲染、深化了作品的意境。通感也是词语移用的方式之一,它与移就、拈连都有相似之处,但又各不相同。通感必须具有两种以上的感觉互相沟通才能形成,而移就不需要这个条件;拈连必须依靠上下文作衬托,拈连的词要在上下文中显现,而通感不需要这个条件。

☚ 移就   双关 ☛

通感

又称“移觉”。修辞格的一种。在叙事状物时,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清香)移至听觉(歌声),嗅觉和听觉相互沟通,引人联想。参见“美学”中的“通感”。


通感

又称“通觉”、“联觉”。指人在审美时,感官作用的相互替代和转换。如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表象联想、扩大审美时空。它的获得,要依赖于经常性的审美观察和创造。参见“语言文字”中的“通感”。

通感

通感

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一种写作手法。报告文学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常常用这种通感手法来刻画新闻形象。通感是指感觉器官的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各种“联觉”作用,是不同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联想。钱钟书在他的《旧文四篇》里解释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通感作为一种写作技法,是指作者借助于这种心理感觉上的移借,创造出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特异形象,使读者发生感觉上的挪移,出现各种感觉的融会交合,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食其味的境界。如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就运用了听觉向视觉的转换。通感用拟声、状物、绘色等可感性来影响读者的心理。各种手法并用,可在听、视、触、嗅等方面导致全方位的立体感应。利用它并用能够生成新闻意境,使记者、采访对象、受众的心理感应融为一体,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体验突破一般经验,作更深细的体味,创造审美气势,生发诗意,丰富想象,深化主题,达到最佳审美境界。

☚ 通讯   通稿 ☛

通感

通感

又称“移觉”,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文学修辞手法之一,指各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转移与触类旁通。《列子·仲尼》云:“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疑形释。”讲的就是这种现象。所谓声音有甜亮、色彩有冷暖、音中见状、状中听音等等,即是通感。通感的产生,是由于客观刺激物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因而在大脑皮层接收刺激后各感受区会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要求在写作上当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超越其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一句,即是把嗅觉和听觉在描写上相沟通了。通感在写作上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单纯的,一是比喻复合的。我国的一些新闻学文章认为,新闻作品可凭借“通感”这座桥梁,使文字信息符号通过读者的感官共鸣,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

☚ 预馈   授予地位 ☛

通感

通感

指一种感官受到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或多种情感的心理过程。作为文艺理论术语,则指文艺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的互相沟通。“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钱钟书《通感》)通感大致有以下表现:一,表现为感觉转移。如由听觉引起味觉、视觉等。二,表现为表象联想。即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它有助于加深对某种艺术的美学价值的感受。由于它唤起了众多的感觉系统参加,使创造者和欣赏者获得的美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使审美感受内容异常丰富和强烈。“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使人由画面联想到了悦耳的乐曲,体会到了春意的盎然蓬勃。三,表现为表象的转化,它是理性活动对联想的进一步发展,在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四,通感的最高境界是创作和欣赏主体加深对艺术辩证法的认识。通感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又与实践经验有密切联系。从生理角度看,外界事物刺激各司其职的某一感觉器官,通过传递信号的神经末梢,会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里引起兴奋,形成不同的分析器,大脑神经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区域的兴奋,会引发其它区域也兴奋起来,大脑皮层建立的这种暂时联系,是通感得以发生的生理机制。从实践角度看,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都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通感能力。一个没有相当审美经验的人,很难把一首乐曲所描绘的形象转换成相应的画面,不懂书法的人也很难在飘逸飞扬的笔势中“听”出音乐的节奏美,领悟建筑般的气势美。通感能力直接关系到文艺的创作和欣赏,因此,它是繁荣文艺宣传事业不可缺少的因素。

☚ 随笔   鸳鸯蝴蝶派 ☛

通感

synaesthesi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