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泽淖,滑润之意;泽,作濡润解。即濡润流利。《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灵枢·刺节真邪》:“脉淖泽者,刺而平之。”《灵枢·决气》:“淖泽注于骨”。 淖泽❶淖,烂泥,泥沼;泽,润泽。满而外溢为淖泽。 ❷血脉运行过甚。 淖泽淖澤nào zé❶借指人体必需的稠厚的精微物质。泽,雨露。《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 ❷湿润;濡润。泽,光润。《重庆堂随笔》:“未行(指月经)而肤色淖泽者,虽逾笄不为病。” ❸比喻肌肉不结实,松软似泥状。泽,聚水的洼地。《备急千金要方·坚癥积聚》:“皮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伤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 ❹喻脉象柔软如泥状。《灵枢·刺节真邪》:“脉淖泽者,刺而平之。” 淖泽 淖泽当为潮泽 (cháo zé)【淖泽】濡润、滋润。 例1 黄帝曰: “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灵枢·五变》) 译文 黄帝说: “怎样诊候人体多见的肠中积聚病呢?”少俞答道: “病人外见皮肤较薄而不润泽,肌肉松弛又不濡润。这种病人的肠胃功能不良,肠胃功能不良则邪气留滞在内形成积聚,因而损伤了肠胃之间的生理平衡,加上饮食寒温不知调节,邪气逐渐侵入,蓄积留止在体内日益增长,形成大积大聚。” 例2 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 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灵枢·刺节真邪》) 译文 治疗厥逆病,必须首先在两掌、两腋、两肘、两脚、颈项、脊背等处施行温熨灸法,用以调和经脉中的血气,待温热之气已通达患处,脉中血气就会畅行。然后仔细观察病情,血液濡润而气逆的,可用针刺法使气血平衡;如果脉象坚紧则为邪气结聚,当用破气散结的针刺方法,待邪气消退才可停止针刺,这就是所谓根据不同情况对厥逆病施行灸刺解除气逆血结的方法。 例3 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灵枢·刺节真邪》) 译文 热天地面上的水气上升而滋生为云雨,草木根部缺少水分,人体阳气在体表,皮肤弛缓,汗孔开张,血气衰减,汗大量排泄,皮肤濡润。 例4 帝曰: “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 “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灵枢·行针》) 译文 黄帝说: “人体的气与针相应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 “人体阴阳气平衡协调,则血气的运行濡润滑利,所以进针就得气,针感与经气相应很快。” 例5 黄帝曰: “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曰: “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译文 黄帝说:“外邪中伤阴经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外邪侵入阴经常从手臂或脚胫开始,由于阴经循行在手臂与脚胫部位的皮肤较薄,肌肉较濡润,所以当身体各部同时感受风邪时,只有手臂与脚胫阴经受伤最重。” 例6 夫邪之入於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素问·离合真邪论》) 译文 邪气侵入血脉,寒邪则使血气凝涩,暑邪则使血气濡润。 例7 帝曰: “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 “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其常也,谓之无病。”(《素问·经络论》) 译文 黄帝说: “阴络阳络有病也随经脉相应变化吗?”岐伯说: “阴络深沉在内,其颜色与经脉相应变化,这是正常的规律,可谓无病。阳络浮浅在外,其颜色随四时改变没有规律,寒邪多则使络脉中血液凝涩,血液凝涩则色变青黑,热邪多则使血液濡润,血液濡润则色变红黄色。” 例8 尺湿以淖泽,风也。(《太素·卷十五·尺诊》) 译文 尺部皮肤潮湿而濡润的,是风邪所致。 例9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决气》) 译文 饮食入胃变化成为人体的精气,充满全身,滋润灌注到骨,能使各种骨关节屈伸活动,又滋润补益脑髓,并能滋润皮肤,这就叫做液。 按 “淖”为潮 (𣶃) 字之误。 《素问·阴阳别论》: “淖则刚柔不和。”王冰注本附 《音切》: “淖音淘,水朝宗於海。”此形、音皆误而释义正确, 必后人传写之讹。 《说文·水部》: “𣶃, 水朝宗於海,从水,朝省。”徐铉等曰: “隶书不省,直遥切。”篆作𣶃, 隶作潮。 于鬯说: “淖, 当作𣶃, 淖、 𣶃形似而误。 𣶃即《阴阳别论》 ‘𣶃则刚柔不和’ ‘𣶃’ 字。 《释音》云: ‘𣶃同潮’是也。” (《香草续校书·〈素问〉 二》) 足证淖为潮 (𣶃) 字之误无疑, 而淖泽当为潮 (𣶃) 泽。 值得注意的是, 潮 (𣶃) 泽是联绵词, 又可声转为下列各词: (1) 重泽。《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甲戌岁会同天符,其运阴涘,其化柔润重泽。” “柔润重泽” 四字一义,意为濡润。《素问·五常政大论》: “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其德柔润重淖。”《新校正》: “按 《六元正纪大论》: “其化柔润重泽。” (2) 淖液。《素问·八正神明论》: “是故天明日温,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普济方·卷三百十七·血风烦闷》淖液作淖溢。此淖液 (淖溢) 乃热涌之义。 (3) 淖溢。《普济方·卷一百八十八·诸血门总论》: “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气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名医类案·卷八·血证》: “项彦章治一妇,患衄三年许,医以血得热则淖溢,服泻心凉血之剂益困。”此淖 (𣶃) 溢为涌出义。 以上诸 “淖”字皆当为潮 (𣶃)。 古音潮 (𣶃) (定·宵)、 重 (定·东)、 泽 (定·铎)、 液(喻·铎)、溢 (喻·锡)。定喻准旁纽,宵东、宵铎旁对转,锡铎旁转。 ☚ 逄逄 淖泽nào zémoist and smoo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