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通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通志 通志宋郑樵撰。二百卷。为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通史。所记上起三皇,下迄隋代,分本纪、世家、年谱、列传等二十略。其中纪、传、年谱为抄录旧史,最大贡献在于二十略。二十略中除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根据前人典章加以整理外,其余十五略多发挥个人见解,尤其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木草虫等五略为旧史所无,更可宝贵(二十略中礼乐刑政诸略止于唐,艺文、校雠二略止于北宋)。本书发凡起例,贯通各史书志,包举历代典章制度、学术源流,提供了古代社会和自然的各种知识,成就显著。有商务印书馆《十通》影印本。又有二十略单行本《通志略》五十二卷,有《万有文库》本。 ☚ 清通典 续通志 ☛ 通志 继《史记》之后的第二部纪传体通史。南宋郑樵撰。郑樵 (1103-1162) 字渔仲,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奇才。他不应科举,谢绝人事,“三十年著书,十年访求图书”,其著述包括经学、史学、礼乐、诸子、文字、天文、地理、医药等。四十六岁时,他将自己所著的三十多种书上给宋高宗,并在奏章中称:“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其心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若此一生,则无遗恨。忽忽三十年,不与人间流通。” 其书获得 “诏藏秘府”的殊荣。又过了六七年,郑樵将《通志》 献给朝廷,被授予枢密院编修官一职。《通志》 原名 《通史》,其特点就是 “会通”,“会”就是融汇 “天下之理”,“通” 就是贯通 “古今之道”。郑樵推崇孔子编 《六经》、司马迁著 《史记》的通史体例,而贬损班固的断代写法为 “不通”。与杜佑 《通典》不同,《通志》并非典章制度的专史,而是一部纪、传、表、志俱备的全史,分为 《本纪》、《世家》、《列传》、《载记》、《四夷传》、《年谱》、《二十略》等七部分,下面再分类,如 《列传》 下又分 《普通列传》、《外戚传》、《忠义传》、《孝友传》、《独行传》、《循吏传》、《酷吏传》、《儒林传》、《文苑传》、《隐逸传》、《宦者传》、《游侠、刺客、滑稽、货殖传》、《艺术传》、《佞幸传》、《列女传》等。郑樵最自负的是 《二十略》,他在 《通志·总序》 中说: “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 ‘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其五略,汉唐诸儒所得而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二十略》 的内容相当于杜佑的《通典》,但包罗更广,实际上是当时所谓 “大学术” 的总目: 《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等。其中的氏族、六书、七音、校雠、金石、昆虫草木等内容,就是历代正史中所没有的,故《二十略》尤为后代史家推重,并因此将《通志》与 《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实则其体例更接近《史记》。 通志 纪传体通史。二百卷。宋郑樵著。书成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郑樵,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世称夹漈先生。生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兴化军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十六岁时,其父去世,便与堂兄郑厚一起,不应科举,谢绝人世,到夹漈山造草屋三间,埋头读书。对经、史、礼、乐、天文、地理、草木虫鱼、音韵文字等均有研究。著述多达八十四种。绍兴二十八年,被授予九品的右迪功郎,主管兵部架阁文字,不久遭人弹劾,便归而著《通志》。所著今存仅《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 《通志》记述自上古三皇至隋朝(《略》止于唐宋)的史事,体例仿司马迁的《史记》,只是改“表”为“谱”,改“书”为“略”,又另据《晋书》增加“记”。全书共分《帝纪》十八卷,记三皇五帝至隋各代帝王之事。《后妃传》二卷,记前汉到隋各代后妃之事。《年谱》四卷,记三皇五帝至隋各代的重要史事。《略》五十二卷,记上古至唐代各个朝代的典章制度的变化沿革,以及文化发展的情况。《列传》一百二十四卷(包括世家、宗室传、列传和载记),记周到隋各代的重要人物。 该书《帝纪》、《后妃传》、《列传》、《年谱》等,系综合汉至隋旧史诸文删改而成,但也不是全抄旧史,只是因为前史已述,作者不想重复,故下功夫不多。如他在记三皇的五卷中有两卷他都有许多损益之处,还加了按语。同时书中还补立了许多旧史所无的新传,如《富辰列传》、《申繻列传》、《马钧传》等,但仍然只是对原材料删节而已,所以在材料的加工处理方面远不及《史记》,体例也未跳出司马迁所立的规范。全书的精华在二十略。 郑樵在《通志·总序》中称“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二十略即:《氏族略》六卷,《六书略》五卷,《七音略》七卷,《天文略》二卷,《地理略》一卷,《都邑略》一卷,《礼略》四卷,《谥略》一卷,《器服略》二卷,《乐略》二卷,《职官略》七卷,《选举略》二卷,《刑法略》一卷,《食货略》二卷,《艺文略》八卷,《校雠略》一卷,《图谱略》一卷,《金石略》一卷,《灾祥略》一卷,《草木昆虫略》二卷。这二十略远远超过了正史中“书”、“志”的范围,体现了郑樵的独创精神,也是他的主要精力之所在。 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是以前正史中所没有的,乃是郑樵的独创。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等略,以前史书也很少涉及,郑樵又细致分类,详加论述,有许多可借鉴之处。除礼、刑、职官等节录《通典》之外,郑樵大多都作过专门研究,写过专题著作。如写《氏族略》之前,他便写有《氏族志》五十七卷,还写过《氏族源》和《氏族韵》二书。写《六书》、《七音》二略之前写过《象类书》、《六书证篇》、《字始连环》、《分音类韵》等书,天文方面写过《天文志》,艺文方面做过《群书会记》,校雠方面做过《校雠备论》等。 《氏族略》记述了姓氏来源,区分姓氏由来为三十二类,并指出姓氏学的基本原理“因生赐姓,胙土命氏”,“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都邑略》记述上古至隋各代建都的地点、位置、形胜,选择该处建都的原因、得失。又有四夷部,涉及今少数民族地区部族与中国周围国家,远至大秦、大食、天人等地。《草木昆虫略》,搜集各种方言异名,汇释草木虫鱼的名称,并且以亲身实践,纠正了前书不少错误。这三志,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倡增加的,但并未做过具体论述,是郑樵独自探索写成的。既使正史中有过的一些略,郑樵也打破原有规范而凭自己的想法去写,如《艺文略》共收录宋代以前图书一万零九百一十二部,十一万零五百七十二卷,他把它们分为十二类、百家、四百三十二种,突破了传统的四部分类的束缚。他特别设立《金石略》,强调一直没有引起历史学家们足够重视的金石学在史学编纂上的价值,总结了宋代金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图谱略》更表现了他独具的史识。对于图、表的作用,郑樵之前的历史学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史书中没有给图表以应有的地位,特别是对图重视不够。在《图谱略·索象》中他说,史书中看不见图,就像听见有人说话却见不到人,有图而无书,则像看见人却听不见他讲话。他列举了天文、地理、宫室、器用等十六种为例,如果有书而无图,则会事倍而功微,因此,他主张编纂史书要图文并茂。 郑樵的《通志》在内容上扩大了史学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些略,不仅在史学史上,而且在学术文化史方面都有很大价值。其中如《艺文略》、《校雠略》、《六书略》、《七音略》、《图谱略》、《金石略》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材料。《六书略》讲述的是文字学,《七音略》讲述的是声韵学,虽然不合史书编纂的要求,但对文化学有一定价值。《艺文略》对图书分类的方法,《校雠略》详细论述了求书的途径,介绍了如何对所搜集的书籍进行分类和编排,这些对于图书馆学中的图书分类学和目录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郑樵《金石略》强调金石学的史料价值,在史料学上是一大贡献。在《校雠略》中,他对于如何收集史料,列举了二十一个题目,对于如何收集史料、储备史料和校勘史料,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对于史料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郑樵的《通志》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又一部通史力作,虽然其编纂前后只有两年时间,但他却是郑樵几十年研究、酝酿的结晶。它打破了自东汉以来纪传体史书中断代史的垄断地位,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他注重实践,对所记天文、地理、草木虫鱼等都经过亲身实践,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是值得仿效的,清人把该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但是,由于编纂时间仓促,加之郑樵本人长期闭门读书,对当时社会缺乏了解,不免有疏漏之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史书体例上,该书并未超出司马迁《史记》的规范,特别是书的纪传部分,虽补立了一些新传,但缺少对史料的融会贯通,只是对原材料删节而已,因此,虽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但其价值难与《史记》相比。另外,郑樵虽提倡通史,但因唐书、五代史都是宋朝大臣所修,他不敢再议,所以纪传只写到隋,礼、兵、刑必须反映沿革变化,故写到唐。可见,他很谨慎,缺少司马迁那种气魄。 作为全书精华的二十略,也存在着很大不足,《六书略》没有讲文字学史,《七音略》也不是声韵学史。《氏族略》多挂漏。《天文略》只载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略》则全抄杜佑《通典》州郡总序一篇,前虽先列水道数行,仅杂取《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数十则,即禹贡山川亦未能一一详载。《谥略》别立数门,而沈约等诸家谥法都删而不录,如此等等。 宋末以来,刻书家单刻《二十略》行于世,元大德以后,全部《通志》才逐渐刊行于世,现存最早的是元刻本。一种是元大德三山郡库刻元明递本,一种是元至治二年(1322年)福州刻本。明清两代版本较多,通行的是清武英殿本,书末附有《通志考证》三卷。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万有文库》时,刻有《十通》合刊本。此本依据的是乾隆官刊本,另附《十通索引》。《十通索引》共分四部分:①说明,中有“十通一览表”;②四角号码索引,全部名词术语按首字的四角号码顺序编排,下注书名和页数;③单字笔划检查表;④分类详细目录。它极便于检索和查阅。因此,万有文库的《十通》合刻本是迄今最佳、最方便实用的版本。一九八八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根据万有文库本影印了《十通》。 通志 通志即“省志”,见该条。 ☚ 省志 县志 ☛ 通志书名。南宋郑樵撰。200卷。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成。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通史。所记史事始自三皇,下逮于隋(公元前29世纪以前至公元618年)。其下唐及五代之纪传皆宋代大臣所纂,著者不便更议,故皆不述,惟制度部分稍有涉及。内依史记体例略变其词,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纪传自三皇至隋,依各史抄录,有今失传之本,可供校勘。略共二十,自上古至宋,计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其中多袭用《通典》旧文。 通志书名。南宋郑樵(1103—1162)撰。200卷。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完成。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通史。分本纪、世家、年谱、列传及20略。记传自传说中的三皇至隋。20略自上古至唐,计分民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讎略、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等项。但多袭用《通典》旧文,唯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旧史所无,有所创见。其中刑法略分为历代刑制、肉刑议、赦宥 (放生附) 等,可供研究中国法制史参考。 《通志》纪传体通史。南宋郑樵历30多年撰成,记上古自唐3000余年史事。全书共200卷,计本纪18卷,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2卷,列传125卷。20略为全书精华,《艺文略》著录图书10920部,110972卷,分为12类100家423种。通行版本有8种。 通志 240 通志纪传体史书。南宋郑樵撰。200卷。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成书。分本记、年谱、略、世家、列传。记载上古时代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其中“二十略”为全书精华,分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食货略”2卷,专叙历代经济问题。该书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包括了各项典章制度的记载。与《通典》并称为“政书”,再与《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 通典 文献通考 ☛ 通志 209 通志史书。200卷,计本纪18卷、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0卷、列传125卷。南宋郑樵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成。上起三皇,下迄隋唐,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一部通史,该书精华在二十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仇、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其中一些内容为其他史书所没有的,为他独创。作者自述其书是“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可见其用心良苦。该书与《通典》、《通考》合称“三通”。 ☚ 资治通鉴 文献通考 ☛ 通志 通志纪传体通史。二百卷。南宋郑樵撰。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溪西遗民。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青年时不应科举,筑草堂于夹漈山中,刻苦力学三十年,访书十年,学者称为夹漈先生。尝广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于经史、礼乐、文字、音韵、天文、地理、草木、虫鱼之学,无不究通。北宋靖康之变后,曾投书给事中江常和签枢密院事宇文虚中,欲为国效力。绍兴十九年(1149),携所著书十八种、一百四十八卷,徒步二千里,至临安,奏献于朝廷,高宗诏藏于秘府。后数年,因侍讲王纶、贺允中之荐,受高宗召见,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不久遭御史叶义问弹劾,改监潭州南岳庙。给札归抄所著《通志》,书成,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摄检详诸房文字。次年,高宗诏命其进献所著《通志》,诏下之日,他已病逝故里。生平著述丰富,达八十四种、一千多卷,但大多散佚,除《通志》外,今所存仅《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数种。 ☚ 东都事略 路史 ☛ 通志 通志(南宋)郑樵撰。200卷。包括本纪18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列传115卷、载记8卷。纪传上起三皇,下迄于隋。全书精华在20略,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创制,文艺、校仇、图谱、金石等也多有可取。有《万有文库》二集“十通”合刻附《十通索引》本通行。 ☚ 册府元龟 续通志 ☛ 通志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纪传体通史。南宋郑樵撰。二百卷。记载自传说中的三皇至隋代的历史,但典章制度延及唐代。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年谱、略几部分。其中二十略主要述历代典章制度,为作者精心之作,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作者新创。旧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通志史书、政书名。宋郑樵撰。二百卷。分本纪、列传、世家、略、年谱、载记等部分。除“略”外,均为综合历代史料而编成的纪传体通史。二十略则为《通志》的精华,主要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和发展。即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其中艺文略不仅考录了宋以前的大量典籍,而且把典籍分为12类,突破了目录史上的四分法。校雠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校理图书的理论与方法,强调目录学考辨学术源流的功用。六书、七音、图谱、金石诸略为前代各史书很少涉及。氏族、都邑、谥、昆虫草木诸略则为郑樵所独创。现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参见“通志·校雠略”。 通志地方志的一种。有记述一省、两省的,还有统志三省的,如《盛京通志》所载即及于东北三省。其名始于明代,由布政使或总督、巡抚主修,执笔者多数为学政。体例有:1.以事分类,以类系事;2.以府、县为纲,分目记事。 通志tōng zhì《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37)。纪传体史书名。南宋郑樵撰。成书于1161年,200卷。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通史,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其中略共20卷,自上古至宋,计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仇、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为旧史所无,也是本书的精华。 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郑樵,字渔仲,福建莆田人,博学强记,搜奇访古,一旦遇到藏书丰富之家必借留读尽后乃去。初为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且皆有论辨。绍兴(1131—1162年) 中以荐召对,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后因言官弹劾,改监南岳庙。著完《通志》后,入枢密院编修官。郑樵居住夹漈山,故学者又称他为夹漈先生,另撰有《尔雅注》等。《通志》包括帝纪十八卷,皇后列传二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一卷,列传一百二十五卷。其中纪、传大体是删录诸史,稍有改动,因仍旧目,为例不纯;年谱或繁或漏,失当之处颇多;该书之菁华在于二十略 (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草木昆虫),其中的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系郑樵所创,其余十五略则多是将旧史中的类目再予细分。该书采摘浩繁,言之有据,议论亦多警辟,至今可资为考镜。然而作者也并非做到了一一精密,体例冗碎、挂漏、悉钞旧史之志未能详核等不足亦都存在。当然瑕不掩瑜,历代治史学者对它的史料价值都给予较高评价,《通志》 与杜佑《通典》、马端临 《文献通考》合称 “三通”。 通志 《通志》书名。南宋郑樵撰。二百卷。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 完成。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纪传体通史。分本纪、年谱、世家、列传、载记。记事上起三皇、下至隋,惟其中述及典章制度之处至唐。本纪、世家、列传、载记系综合旧史而成,其中有今失传之本,可供校勘。略共二十,计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除部分辑自《通典》和前史外,余为创新,是作者力作,也是本书的精华。 ☚ 郎—蒂博国际音乐比赛 通典 ☛ 通志tong zhiGeneral History,from legendary times to the Sui Dynasty,best known for its 20chapters on institutions,compiled by Zheng Qiao,a historia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通志》tong zhiGeneral History(it records from legendary times to the Sui Dynasty,and is best known for its 20 chapters on institutions) →comp. 郑樵 (Zheng Qiao) 通志书名。纪传体通史。南宋郑樵(1104—1162)撰。200卷。绍兴二十九年(1159)始撰,两年后完成。记事上起三皇五帝,下迄于隋(其中《略》的部分至唐)。体例仿《史记》而有所创新。分五部分:《帝纪》18卷,纪历代帝王;《后妃传》2卷,纪历代后妃;《年谱》4卷,纪历代重要史事;《略》52卷,纪历代典章制度沿革演变;《列传》124卷(其中包括载记8卷),纪历代重要人物。共500余万字。《帝纪》、《列传》综合诸史旧文而有所损益,《年谱》略出于创新,《略》凡二十,包括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门类,皆为经过多年搜讨的精心结撰之作,其中六书、七音、艺文、校雠、图谱、金石六略,均为诸史所不及载,尤以《艺文略》收录图书之多而且全及突破传统四部分类的束缚,首创三级分类法,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多有批评,独对二十略则赞扬其“采摭既已浩博,议论亦多警辟”,后世也一致有甚高的评价。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有元大德三山郡库刻本、元至治二年(1322)福州刻本。明清两代版本较多,较通行者为清武英殿本。目前常用的是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影印精装3册,后附考证3卷。另有《十通索引》1册,使用甚为方便。 通志南宋郑樵撰。二百卷。纪传体通史。记事上起三皇、下迄于隋,惟二十略中涉及典章制度处至唐。凡本纪十八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列传一百一十五卷,载记八卷。本纪、世家、列传、载记系综合诸史旧文,损益而成。年谱有所新创,二十略尤为精心撰述之作。 通志书名。二百卷。宋郑樵撰。是一部上起三皇、下迄隋唐的通史。其中本纪、列传大致都是删录诸史而成,年谱即各史之表,实无多少价值。其精华是该书的二十“略”,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更为以前正史所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