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通天岩石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地石窟部 > 石窟 > 通天巖石窟 通天巖石窟 tōngtiānyánshíkū 座落於江西赣州西北二十里。始鑿年代無考,宋代中葉已有。由忘歸巖、同心巖、通天巖與翠微巖组成,巖上佈滿造像題刻。有古刻九十七品,石龕二百七十九座,石刻造像三百四十八尊。其中以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題刻爲最早,以通天巖大型石龕造像著稱於世。翠微巖有立佛數尊,雕刻細緻。參閱雍正《江西通志·山川·赣州》。 通天岩石窟 通天岩石窟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北10公里处。通天岩自唐、宋以来即为赣南佛教名山,由忘归、同心、通天、翠微诸岩组成,现存石窟279座,石刻造像348尊,大多为北宋时期的作品。翠微岩的九尊主像,雕刻精致,刀法柔和,其体态十分飘逸,是江南石刻艺术珍品。此外,还保留了许多摩崖题刻,现存97品,其中宋代33品,明代36品。这些题刻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史资料,是珍贵的古代书法艺术品。通天岩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石窟 遗址 ☛ 通天岩石窟 通天岩石窟位于赣州市西北10公里处,是一座红砂石山,以通天岩为主,另外还有忘归岩、同心岩、龙虎岩、翠微岩、玉岩祠和望江亭等,其间有14个主洞、众多小洞。岩上布满造像、题刻,是一座拥有古雕97件、石龛279座、石刻造像348尊的艺术宝库。摩崖题刻原有116品,现存97品,其中宋代33品、明代36品,时间以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所刻为最早,多刻有“劝像僧明鉴”的铭文,其余的则为清后或佚名作品。题刻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史资料,而且字体明了、刻工精致,是一组珍贵的古代书法艺术精品。 ☚ 仙人洞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 ☛ 通天岩石窟 通天岩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西约10公里。北宋名士阳孝本隐居处。其地溪深谷幽,有四山脊三山坳,主要由通天岩、同心岩、忘归岩与翠微岩组成。现存石龛279座,石刻造像348尊。通天岩,又名玉岩,岩洞中一窍直通山巅,接天摩云,故名。“通天岩”三个大字,系南宋李大正书刻。全岩现存题刻97品,其中宋代33品,包括苏轼题诗,年代最早的一品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所刻;明代36品,包括王守仁的题诗;余为年代不明和清代作品。同心岩又名龙虎岩,壁间“同心岩”,系明人遗笔。忘归岩又名东岩、狮岩,中有一洞,盛夏时节凉爽宜人,令游客流连忘返。翠微岩林木蓊郁,山岩耸翠。石刻造像主要分布在同心岩、通天岩、翠微岩山路一侧的岩壁间,以罗汉像居多,大部分属北宋作品。翠微岩的数尊立佛造像,体态飘逸,肌肉丰满,衣褶圆细,刀法柔和,具有唐代造像艺术风格。通天岩造像和摩崖题刻,在中国雕刻史上有一定地位,既不乏艺术珍品,又颇具地方文史研究价值。现已辟为古代文化艺术游览区,区内还有建于唐末宋初的广福禅林(现已修复山门、大殿和双桂堂),以及一滴泉、望江亭等胜迹。 ☚ 郁孤台 七里镇古窑遗址 ☛ 通天岩石窟 通天岩石窟又称玉岩石窟。在江西省赣州市西北10公里处,是我国南方最集中的一处石窟造像群。主要由忘归岩、同心岩、通天岩、翠微岩组成。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348尊。除翠微岩有几尊唐代雕像外,其它多为北宋造像。这些造像以罗汉像为主,造型端庄,手法简练,作风朴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许多造像旁有石刻题记,现存共97处,是重要的地方史资料和古代艺术珍品。该处曾是宋代著名学者阳孝本隐居地,苏东坡也曾到此访阳,存有遗迹。加之通天岩山径蜿蜒,岩洞深邃,为赣州著名风景旅游区。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卧佛院摩崖造像 大足石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