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通天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通天台

通天台

吴伟业作。有《杂剧新编》本、《清人杂剧初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吴梅村全集》排印本。凡四折,取材于《梁书·沈炯传》。叙梁时左丞相沈炯,遭西魏入侵被俘,虽受西魏优礼相待,但拒不出仕。一日过汉武帝通天台遗址,哭诉情怀。梦中见武帝,允其回归江南。醒后果得放归。清人杨恩寿说:“吴梅村《通天台》杂剧,借沈初明流落穷边,伤今吊古,以自写身世。”(《词馀丛话》卷二)实为一首悲惋之诗,是作者的自悼辞。

☚ 八仙庆寿   临春阁 ☛

通天台

 【后庭花】 (生)俺也曾学春秋赞五家,俺也曾诵齐诗通三雅。脚踹着夜月扶风马,眼迷𥉐春风鄠杜花。醉时节口波查,鞭指定平津来骂。松泛泛逞机锋倾陆贾,实丕丕运权谋获吕嘉,大剌剌弃关繻车骑夸,赤资资买黄金词赋佳,娇滴滴走临邛拥丽娃,响搜搜射南山追鹿麚。到如今你道变作什么光景?骨碌碌呆不腾花木瓜,怯生生战笃速井底蛙。便是有数几个人也不见得了。气昂昂汲大夫把手叉,口便便老东方紧闭牙。
 我呵,哪里渺茫茫盼黄河博望槎,只得急煎煎问成都那个君平卦。
 【青歌儿】 拜告了君王、君王鉴察,休嫌我书生、书生兜搭。羁旅孤臣憔悴杀。汉武皇呵, 俺也不用大纛高牙, 紫绶青, 只愿还咱草舍桑麻,浊酒鱼虾,冷淡生涯。武皇,我如今在三条九陌,骑着一匹青驴,眼看他们田窦豪华,卫霍矜夸,僮仆槎枒,歌笑淫哇。俺这一个不尴不尬的沈初明站在那里,好像个坎井虾蟆,霜后壶瓜。咳! 武皇,你当日臣子,如严助东归,长卿西返,遭时富贵,还要衣锦故乡。我沈初明憔悴至此,求一纸路引儿,还不能够哩。你看那一带呵,山谷谽岈,乌鹊啼哑。好教我骏马鞭加,便算是万里非遐,早及得春草萌芽,莫辜负满院梨花。则愿你老君王放一个吾丘假。
 【赚煞尾】 则想那,山绕故宫寒,潮向空城打,杜鹃血拣南枝直下。偏是俺立尽西风搔白发,只落得哭向天涯,伤心地付与啼鸦,谁向江头问荻花?难道我的眼呵,盼不到石头车驾,我的泪呵,洒不上修陵松槚,只是年年秋月听悲笳。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来源。中国戏剧历来就有着演绎历史的传统,历史上的许多史实常常被剧作家们拿来加以改编,成为表达剧作家当时的思想与情感的凭借。如果说《陈书·沈炯传》 中南朝沈炯被羁留于西魏、思国念归的故事是一粒种子的话,那么剧作《通天台》 就是这粒种子在由清入明的历史气候中,经由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吴伟业之手所培育出来的一朵艳丽无比的杂剧之花。
 清顺治九年 (1652),吴伟业结束了自己将近十年之久的隐居生活,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他借奔母丧之机南归,从此后重又隐居故里,一直到去世。他念念不忘故国,对清统治者缺乏好感。这段屈节仕清的经历,一直成为他心灵上的隐痛,被他视为是 “误尽平生” 的憾事。同样的忧愤与遭际使他在南朝文士沈炯的身上,找到了情感的强烈共鸣。杂剧 《通天台》 便是基于这种共鸣的发愤之作。杨恩寿《词余丛话》评《通天台》说“借沈初明流落穷边,伤古吊今,以自写其身世”,是十分精当的。


 沈炯的祖父、父亲皆仕于梁。梁元帝时,他被封为原乡县侯,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后西魏攻陷荆州,沈炯被掳,授仪同三司。他怀着深挚的故国情结,加之母亲在江东,所以他一心想着回国。沈炯曾路经汉武帝所造通天台的废墟,写表章陈述自己的思归之情,并于梦中获准归国。不久,他真的被西魏放归。杂剧 《通天台》 取材于此,讲述沈炯醉哭于通天台和梦中汉武帝为他指明归途的情形。
 此处所选的,为剧作第一出的最后三支曲子。“万斛愁肠” 的沈炯抱着到长安城外找一个荒凉地面痛哭几场的想法,在一个 “黄叶丹枫,乱蝉疏柳” 的清秋天气,携酒登上了早已荒芜了的通天台。荒台寥落,引起了沈炯无限的思古幽情。他追慕汉武帝的功业,慨叹梁武帝、简文帝、元帝的凄凉结局,不由悲泪沾襟。故国苍茫,才士坎坷,白发衰鬓、流落天涯的沈炯思古念今,感慨不已。【后庭花】 一支曲子,“俺也曾学春秋赞五家” 至 “响搜搜射南山追鹿麚”,沈炯自抒怀抱,畅想着自己若生于汉武之世所可能出现的情景。“学春秋赞五家”、“诵齐诗通三雅” 是说自己饱学史、诗。 “脚踹着夜月扶风马, 眼迷𥉐春风鄠杜花”, 正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的意思。他遐想着自己在汉武帝时代的得意之态。“醉时节口波查,鞭指定平津 (代指丞相) 来骂”,他连丞相都不放在眼里,活脱脱一副旁若无人的骄态。接下来,沈炯想象他的辩才智谋、志向功名、文才风流、雄韬武略应远在汉代的陆贾、路博德、终军、司马相如、李广之上。这几句曲词通过联想,充分展示了沈炯对自己非凡才华的自负。而自 “到如今你道变作什么光景” 一句宾白以下,沈炯则又从狂想中跌落到了难堪而无奈的现实世界。史载沈炯在西魏时,因担心魏人爱惜他的才华而使他滞留不归,便息交绝游,深居简出。他偶尔写写文章,也要随即毁弃,不使其流传开来。“骨碌碌呆不腾花木瓜,怯生生战笃速井底蛙”,正是他在当时处境中的传神写照。这情境,即使是气昂昂的汲黯也难有所作为,说话随随便便的东方朔也要紧闭双唇。去留两难、前途难料的沈炯只好为自己能早日回国而求神问卜了 (严君平为汉武帝时著名的卜卦人)。
 【青歌儿】 一曲,为沈炯表奏汉武帝时的告白。他情愿放弃高贵的官职,过着住草庐、种桑麻、饮浊酒、捕鱼虾的清淡生活。“武皇,我如今在三条九陌” 至“霜后壶瓜”,再次讲述了自己身处的境况的难堪。“田窦豪华,卫霍矜夸,僮仆槎枒,歌笑淫哇”,借汉武帝时的权臣田蚡、窦婴与卫青、霍去病骄奢淫靡的生活,来说明北魏权贵们的生活情状。而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恐怕正是剧作家对清初满族统治者飞扬跋扈、纵情声色的现实的影射。“坎井蛤蟆,霜后壶瓜” 形象地表现了沈炯身受限制时生气全无的处境。接着,沈炯用汉武帝时严助东归、司马相如西返的史实来说服汉武帝,请求汉武帝给他放一个长假,使他这位憔悴异乡的羁旅人早日还家。如能早日南归,快马加鞭,纵有万里路途,他也不会觉得遥远。当时正是秋天,沈炯想象如能及时上路,或许还来得及看到明年江南的春色,一睹院中梨花的芳容。
 【赚煞尾】 一支曲子,沈炯更加沉痛地表达了他急切思归的心情。“山绕故宫寒,潮向空城打”,化用唐人刘禹锡 《石头城》 中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的诗句,写尽无限家国兴亡之感; “杜鹃血拣南枝直下” 化用古蜀帝杜宇亡国后化为杜鹃鸟啼血哀鸣的典故,写尽了去国者的无限哀痛。杜鹃啼血还可以选择向南的枝柯滴沥而下,而沈炯此时却只能站在异国的秋风中搔首悲泣。他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够盼望到回国的车马 (石头城即梁都金陵); 自己的眼泪还能否洒在故国梁武帝墓园的松槚之上。“盼不到石头车驾” 以下三句,极为沉痛地写出沈炯无比深沉的故国之思。“年年秋月听悲笳”,沈炯曾度过了多少个难眠的秋夜啊!吴伟业首先是一位诗人,其次才是一位剧作家。而即使他的剧作,也是用着诗一般的表达方式。诗人始终为他失节仕清的经历懊悔不已,并始终保持着对明朝故国的思念。他的《怀古兼吊侯朝宗》 诗中,“死生终负侯嬴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的句子,蕴涵着与剧中沈炯同样无法消释的沉痛。正是由于寄寓着诗人深沉悲凉的情感,才使得此剧的曲词更加震撼人心。《词余丛话》 评 【赚煞尾】 一支曲子时说: “苦雨凄风、灯昏酒醒时读之,涔涔者不觉湿透青衫。” 这正是欣赏者与剧作者所能达成的最为默契和成功的交流。
 在本剧接下来的第二出戏中,沈炯醉梦中与汉武帝相见,他固辞汉武帝的召用,执意乞归。汉武帝强留不果,遂指点函谷关放沈炯南归。与 《临春阁》 相比,此剧同样笼罩着一种神秘虚幻的迷信色彩。把命运对人生的左右归结为不可知的神力的控制,在虚幻的情节中寄托自身的难言之隐,也许是剧作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困扰于心的戏剧题材的最好的出路。剧中曲词有时虽不免过于追求雅化而流于晦涩难解,不大适于演出,但文雅精美的曲词传达出了那个时代文士们共同的心声,浸润着作者出众的才情与浓郁的诗意,却使得此剧仍不失为清代杂剧中的杰作。
通天台

通天台

台名。汉武帝元封二年建造,因其高,故名通天。扬雄《甘泉赋》:“是时未臻夫甘泉也,乃望通天之绎绎。下阴潜以惨廪兮,上洪纷而相错。”这里极言台之高峻。

☚ 陶唐之舞   【十一画】 ☛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亭臺部 > 臺名 > 通天臺
通天臺  tōngtiāntái

臺名。故址座落於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故甘泉宫中。始建於漢。漢武帝好神仙,乃作此臺以招倈神仙。以其高上通於天,故名。《漢書·武帝紀》:“(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臺。”顔師古注:“通天臺者,言此臺高,上通於天也。《漢舊儀》云:‘高三十丈,望見長安城。’”《三輔黄圖·通天臺》引《漢武故事》曰:“築通天臺於甘泉,去地百餘丈,望雲雨悉在其下,望見長安城。武帝時祭泰乙,上通天臺……上有承露盤,仙人掌擎玉杯,以承雲表之露。元鳳間自毁。”參閲《嘉慶重修一統志·邠州直隸州·古蹟》。

通天台

戏曲。清吴伟业(1609—1671)撰。二折。伟业有《梅村集》已著录。此剧于清初顺治间成书。署名灌隐主人。乃作者本《陈书·沈炯传》自喻。叙沈炯流寓长安,偶过汉武帝通天台,登台痛哭。醉卧酒店梦武帝召宴,欲起用之。作者借剧中沈炯之痛哭,泄其心怀亡国之幽愤。其中第一折,悲壮愤懑,感人不亚于《桃花扇》之《哀江南》曲。有《杂剧三集》本,《暖红室汇刻》本。

通天台

通天台

《汉书·郊祀志》: 元封二年,“乃作通天台”。《汉旧仪》: “台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 《三辅黄图》: “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汉旧仪》云: ‘通天者,言此台高通于天也。’ 《汉武故事》: ‘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

☚ 凉风台   通灵台 ☛
通天台

通天台

《汉书·郊祀志》: 元封二年,“乃作通天台”。《汉旧仪》: “台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 《三辅黄图》: “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汉旧仪》云: ‘通天者,言此台高通于天也。’ 《汉武故事》: ‘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

☚ 凉风台   通灵台 ☛

通天台

清吴伟业撰。其生平见《梅村集》条。此剧写主人公梁朝尚书沈炯自梁亡后,身遭离乱,失路异乡,旅居长安,忧愁不堪。一天,带着小僮来到长安郊外荒凉之地,偶至汉武帝通天台遗迹。观之不禁生古今兴亡之感,恣情痛哭于天台下。久之,使僮沽酒,乃执笔草一奏文,奉武帝之灵。既而醉眠,梦武帝读其奏文,爱其才,欲起用之。沈炯固辞。于是武帝为之设宴饯别,令宫女丽娟出歌,沈炯听之,益增悲哀。帝遂送之函谷关外。沈炯醒来,身在通天台下一酒店中。此剧曲文富有诗情,其发亡国之痛,尤多真情实意。但剧本情节缺少曲折,起伏简单,缺乏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但作者借前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垒块,以情动人,寓意深刻。有《杂剧新编三十四种》本、《暖红室汇刻》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后者影印。

通天台

通天台

西汉甘泉宫内建筑之一,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造。因该台极高,故以通天为名。通天台高度三十丈(一说三十五丈,还有一说百余丈,可能百余丈当为泛言极高,并非实指),望云雨皆在其下,立于其上可望见长安城。上有承露盘,雕有仙人掌,手持玉杯,以承接云中甘露。祭祀泰一神时, 要集中童男童女在此歌舞,并派人上通天台等候天神,有流星光芒陨下即为天神降临, 通天台上等候者即举烽火,皇帝于下面竹宫遥拜。汉昭帝元凤年间,通天台自毁,传说其椽桶建构化为龙凤随风雨飞去。

☚ 高光宫   甘泉宫紫殿 ☛

通天台

台名。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故甘泉宫中。《汉书·武帝纪》: 元封二年,作甘泉宫、通天台。《三辅黄图》五: 台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元凤间自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