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凤眼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凤眼草 【概况】: 异名 虎眼树(《四声本草》),鬼目(《图经本草》),大眼桐,樗树(《纲目》),凤眼子(《兽医常用中药》),樗树凸凸,(《山东中药》),樗树子(《山西中药志》),臭椿子(《江苏药材志》),春铃子(《医药卫生》)。 基源 为苦木科臭椿属植物臭椿的果实。臭椿属全世界约10种,中国约5种。 原植物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Pongelion glandulosum Pierr.),又名椿树、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唐本草》载有椿樗。 谓:“椿、樗二树形相似,但樗木疏,椿木实。”苏颂谓:“椿木实而叶香可噉,樗术疏而气臭。”李时珍曰:“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虚而白,其叶恶臭……”又曰“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利人。 ”《植物名实图考》:“椿木、樗木,二木形干大体相类,但椿木实而叶香,可噉;樗木疏而气臭……,北人呼樗为山椿,江东人呼为虎目,叶脱落处有痕,如樗蒲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中国药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均载有:臭椿的干燥茎皮和根皮叫“椿皮”,供药用。 形态 落叶乔木,高可达20m;树皮平滑有直的浅裂纹,嫩枝赤褐色,被疏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0~90cm;小叶13~25枚,揉搓后有臭味,具柄,叶片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2~4.5cm,基部斜截形,顶端渐尖,全缘,仅在基部通常有1~2对粗锯齿,齿顶端的下面有1腺体。 圆锥花序顶生;花杂性,白色带绿,雄花有雄蕊10枚;子房为5心皮,柱头5裂。翅果矩圆状椭圆形,长3~5cm。(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61页.图2852) 生境与分布 生长在村旁路边,能耐旱耐碱,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 8~9月果熟时采收,除去果柄,晒干。 鉴别 果实扁平,长椭圆形,长3~4.5cm,宽1~1.2cm,表面黄棕色,微有光泽,有细密的脉纹,翅果中部包有1枚种子,作扁球状隆起,其上有一明显的横向脊纹,通向一侧边,有的有残存的果柄。种子扁卵形,长约5mm,宽约4mm,种皮黄棕色,内有两片黄绿色肥厚富油质的子叶。 气微,味苦,种子尤苦。以完整、色黄、无枝叶、无果柄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 果实含臭椿酮(Dilanthone),另含脂肪油37.04%[1]。 种子含油约35%,尚有2,6-二甲氧基苯醌、臭椿内酯(Ailantholide)、查杷任酮(Chaparinone)、苦木素等[2]。 附 根皮含苦楝素Mersosin、赭朴吩(Phlobaphene),根及树干含苦木苦素(Quassin),树皮含臭椿苦内酯(Amarolide)、乙酰臭椿苦内酯,臭椿酮,苦木苦素,新苦木苦素(Neoqussin)、脂肪油蜡醇、甾醇、臭椿苦素(Ailanthin)、鞣质、皂甙、羟基香豆素甙等[1,2]。根皮尚含十种生物碱[3]。 叶含槲皮甙、异槲皮甙、槲皮素等[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49 [2]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78 [3]Dictionarv of Alkaloids.Chapman and Hall Ltd.,1989∶427 。【药理】:种子中含的查杷任酮,具抗癌活性,对KB细胞的细胞毒活性ED50为0.142μg/ml,在40mg/kg剂量时,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的T/C为145%[1]。 能抗疟原虫,但活性不强[2]。种子中还含苦木苦素可作苦味健胃剂,过量引起呕吐,与吐根碱相似,对心脏有毒。风眼草体外有抑菌作用,并可驱虫[3]。 参考文献 [1]J Nat Prod 1978:41(6)∶578 [2]CA 1981;95∶126599g [3]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90,1294 。【药性】:性味 苦,凉。 ❶ 《陕西中草药》:“苦、涩,寒。” 功效 清热利尿,止血杀虫。 主治 痢疾,肠风便血,尿血,崩漏,白带。 ❶ 《嘉祐本草》:“大便下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椿荚散(《圣济总录》)治肠风泻血:臭椿荚一半生用,一半烧存性,捣罗为散,每服14g,温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❷ 独凤散(《中医验方汇选》)治各种胃痛:凤眼草60g,炒焦研末,黄酒送服,每次服9g。每日服2次。 单方应用 ❶ 《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白带、尿道炎:凤眼草60g,炒黄研面,每服6g,白开水送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