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
由现代几何学、光学、心理学和绘画视觉理论相结合形成的画法理论。它是美术院校绘画训练所必修的技法理论课程。透视学要研究如何在平面上正确表现所见实物的立体形;也要系统地研究物体放置在上下、左右、前后的不同空间距离中形的形成和变化。它是指导绘画写生和想象作图时正确表现形体、三度空间、透视比例、阴影、倒影等的视觉形象的系统知识及科学规律。
中国古代早已对透视现象有所研究和论述。南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创造性地提出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唐代王维在《山水论》中说:“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提出了空气透视的一些法则。五代李夫人依窗影描写墨竹,这和现代透视在透明平面上显现透视形是同样的原理。北宋郭熙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透视法。韩拙又提出“阔远”、“迷远”、“幽远”的透视法。又经以后各朝代画家们的观察和总结,逐渐形成中国画透视法则。现代透视学理论的创立和作出贡献的画家,要算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弗兰西斯加。他把研究自然与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将透视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意大利画家达·奇芬曾对线透视作了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整理成系统的理论。德国画家丢勒将几何学运用到造型艺术中来,发展了透视学理论,还发明了透视仪器。以后经过许多心理学家、画家们的重视研究提出了视知觉原理,对透视学作出新的论定,认为用透视法画出的景物与人眼视网膜上的影像相一致,虽然变形缩小,但又经过人们经验和视知觉的恒常性加以调整,所以符合人们的直观视觉。透视学还经过数学家的继续研究,成为专门的学问。当前,透视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绘画艺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摄影艺术、舞台美术等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