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选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选才

选才

选材 选士 器人 举人 论材 论人 论才 选才 遴才 抡才 拔士 甄择
有真知灼见的人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伯乐相马
选拔辅佐人才:擢佐
选拔奇才:拔奇 擢奇
选拔俊才:拔俊 采兰
选拔贤者:论贤
 举拔久未用的贤者:振滞
 选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德使能
选拔贤良的人才:薪槱
 国家选拔贤才:槱薪
选拔秀士:论秀
推荐选拔人才:举人
识别选拔人才:鉴拔
衡量选拔人才:衡才
选拔甄录人才:举察
选拔罗致人才:铨综 铨总
通过考试选才:考选 考择 考练
 开科考选士人:开选
旧时科举考试设立科目进行考试,择优选拔读书人:开科取士
以德行为标准选才:德选
从许多人中选拔人才:选众
在众人中选拔优秀人才:采光剖璞
大量而广泛地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众建贤才
精心选拔人才:披榛采兰
选拔人才并拟定官职:铨拟
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拔十失五
选拔人才不容易:拔十得五
(选拔人才:选才)

☚ 选拔   选举 ☛

选士

❶战国时列国根据一定标准和要求挑选、训练的士兵。又称“练士”、“锐士”、“良士”、“精士”。《荀子·议兵》载魏国选士条件:“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䩜(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❷周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即从乡人中选取德业有成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后泛指选拔人才。《旧唐书·杨绾传》:“国之选士,必藉贤良。”又借指科举考试。《元史·选举一》:“是后,又命所贡生员,每大比选士,与天下士同试于礼部,策于殿廷。”

选士

科举制度建立前选拔人材的制度。始于西周,一说始于春秋。当时选拔材能秀异的士人,多属于学校,从“国学”、“乡学”中择优而仕以官爵。《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也有以“宾兴之制”,三年举行一次,选贤任能。此外,还有请谒荐举和诸侯召见等形式,以便士子进身仕途,构成春秋战国时的养士之风。汉代选士之法多途,一是任子,即靠也袭入仕;二是计吏入官;三是纳赀(同资)入仕;四是选举入仕;五是学校推荐。选举又分两类,一叫贤良方正,由公卿郡国选送,天子予以策试,诏举无定期。一叫孝廉秀才,由州郡察举,不经考试。东汉安帝(107—125)时,始行考试,并有年龄限制。学校中的太学、郡国学、“鸿都门学”和“四姓小侯学”之学生,学成后可得相当的官职。汉代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年龄在12至16岁之间的儿童,设有童子科组织推荐和任用。西汉时另有“公府辟举”法,供政府罗致名士。从隋开始,选士制度演变为科举制度。

选士

指选拔人才。

选士

北洋政府时期学绩试验中省试录取者的称号。见“省试(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