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言律诗。唐王勃作。诗人一反历来送别之作令人“黯然销魂”的情调,意境开阔,音调爽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更成为千古传诵名句。

☚ 敕勒歌   春江花月夜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诗篇名。五律。王勃作。见《王子安集注》卷三。诗题一作《杜少府之任蜀州》。蜀川,又作蜀州。蜀川,犹言“蜀地”。蜀州,指古地名“蜀郡”,即现在的成都地区,不是初唐时的“蜀州”,后者在武后垂拱二年(686)才设,其时王勃已死多年。少府,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是作者供职长安时所作送别姓杜的友人去四川做官的一首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中强调牢固的友情不会因为形体的分离和空间的阻隔而有所削弱,劝勉朋友在分别时不必伤感。此作一洗过去送别诗缠绵悱恻的风格,并初步扫除了齐梁以来诗坛上的浮华气息,以豪迈的气势、深挚的感情取胜,反映当时青年士子的积极进取精神,也透露出唐代诗歌革新的最初信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句子,但较之更概括、更精警,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 野望   长安古意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读这首诗有两处值得注意。一是诗题上的“蜀川”不是“蜀州”(今四川崇庆)。因唐时蜀州置于686年,其时王勃去世已经十载。“蜀川”泛指蜀地。二是首句“城阙”指长安而非成都(近年有人持此说),《文苑英华》这句一作“城阙俯西秦”(西秦相当今陕西一带)。“城阙辅三秦”意思是“城阙辅以三秦”。倒装句法,旧诗习见。不仅第一句如此,第二句“风烟望五津”也是“望五津风烟”的倒装。项羽灭秦,曾三分秦的关中之地,所以后人称其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关中一带原野环卫着京都长安,写景中点出送别地点。下句“五津”指四川境内都江堰至犍为一段岷江的五个渡口。“风烟望五津”是说向蜀中方向望去只见一片风烟迷茫,写景中点出杜少府的去向。这样,诗的开头虽未说送别,但通过对举两地风光,用“望”字一点,写出了行者踌躇上路、前途茫茫的状况,也写出了送者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宦游”指离乡在外做官。而在唐时人们心目中,在京供职和远放外任有很大差别。而从京都长安到边远的蜀地,杜少府不免感到悲凉。诗人王勃非常体贴朋友的心情,他轻轻抹去那“不同”,而强调彼此的“同”——“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是离乡谋生,同在“他乡别故人”啊。这一说就显得彼此平等,同情由衷。虽然事实上差异仍然存在,强调彼此的相同只是一种“临机诡辩”或“脑筋急转弯”,但通过富于人情味的诡辩,双方的亲密感增加了,不怕杜少府不感动。
 动之以情,会使人感到慰籍;而喻之以理,更能使人为之振作。以下诗人就讲了两句豪言壮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有意无意地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诗意。但曹植偏于大丈夫应以四海为家这一层意思;而王勃更强调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心理上的亲近,在道义上的互相支持和鼓舞。他的诗句成为崇高友谊的赞颂,所以特别为人传诵。
 诗的结尾承天涯比邻之意而来,化豪言壮语为款语叮咛:“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象乐章中一个舒缓的尾声,情味深长。
 “悲莫悲兮生别离”。南朝文人江淹在《别赋》中历叙各种离别情事后,满有把握地结论道:“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唐代诗人往往和前人唱反调:“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等等,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同一基调,读后使人胸怀宽广,态度乐观。这显然是那个长期繁荣统一的大时代所赐。而在送别诗中首先举首高歌、指出向上一路的,却不得不推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小传】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高宗麟德三年应幽素科举,对策高第,为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侍读,以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斥逐出府,入蜀漫游。咸亨四年(673)补虢州参军,因匿杀官奴获罪,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赴交趾省父,次年秋渡海溺水而卒。两《唐书》有传,清姚大荣《王子安年谱》较完备,近人有闻一多和阎崇璩两种《王勃年谱》、岑仲勉《王勃疑年》。其诗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王杨卢骆”,又号“初唐四杰”。多写景抒情之作,辞藻华丽,风格清新雄放。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使五言格律诗渐趋确立,甚有贡献,故杜甫有“不废江河万古流”之誉。诗文集以清人蒋清翊《王子安集注》二十卷本最通行。
 【解题】
 此诗约作于高宗乾封年间(666—667),时王勃在长安。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县尉的尊称。之任:赴任。蜀川:指今四川。一作“蜀州”,误,因蜀州于武后垂拱二年(686)始设置,其时王勃早已亡故。此诗首联点送别和赴任之地,对仗严整,颔联却为散句,为律诗变格,名曰“偷春格”。古来送别诗多充满缠绵离愁,此诗却以高远开朗的格调和胸怀作慰勉语,给人以鼓舞。全诗起承转合均合律诗要求,却写得气脉流通。
 【注释】
 ①此句意谓长安以三秦为辅。城阙:城门两边的楼观。引申为宫阙、京城,此处指长安。辅三秦:以三秦为护卫。三秦:秦汉之际,项羽分秦国故地为雍、塞、翟三国,总称三秦,此处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②此句意谓远望蜀地五津,为风烟所阻隔。五津:岷江从灌县到犍为县间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③二句意谓朋友要去异乡做官,自己亦客游长安,同样是为了仕宦而离乡别友,离别的情意也是相同的。
 ④二句意谓四海之内有一知心朋友存在,虽远在天边,也似邻居一样。比邻:近邻。此二句精炼地概括了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意:“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⑤二句意谓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女儿家那样共让眼泪沾湿了手绢。无为:不要。歧路:分岔路口。儿女:女儿,女子。古诗文中“儿女”多有指女儿者,如《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叙灌夫骂临汝侯曰:“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耳语!”司马贞索隐:“女儿犹云儿女也。”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中华儿女多奇姿,不爱红装爱武装。”儿女,即女子。各注本释为“青年男女”,误。按此二句亦用曹植《赠白马王彪》“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诗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用笔挺拔,上句点送别之地,下句点杜少府宦游之 地。此联写得气象宏阔壮美,对仗严整。一个“辅”字,写出了三秦拱卫京都的雄伟气势; 一个“望”字,写出了秦、蜀风烟千里的远阔迷蒙景象,微露伤别之意。次联写惜别之绪, 欲吐还吞;转而道出你我都是“同路人”,又有宽解之意。此联以散句承上,写得疏密有 致,文情跌宕。第三联如奇峰突起,“海内”言其广,“知己”言其小;“天涯”言其远,“比邻” 言其近,对比鲜明,高度概括。真是别离中见真情,真情中蕴至理,可谓自铸伟词,遂成千 古名句也。尾联以劝慰友人作结,结得浑圆,别有情致。只要两心相通,情感真挚,即使 天涯隔离,也犹如近邻,何必在“临歧”时作儿女之态,潸潸泪下呢? 写别离,多为“黯然销 魂”(江淹《别赋》)之意;然此诗一洗悲哀,意境开阔,清新爽朗,是一首健康高格的送别诗。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 sònɡ dù shǎo fǔ zhī rèn shǔ chuān 》 
    《 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川 》 
    .[ tánɡ ]. wánɡ bó.
    .[ 唐 ]. 王 勃.
    chénɡ què fǔ sān qín , fēnɡ yān wànɡ wǔ jīn 。 
    城 阙 辅 三 秦 , 风 烟 望 五 津 。 
    yǔ jūn lí bié yì , tónɡ shì huàn yóu rén 。 
    与 君 离 别 意 , 同 是 宦 游 人 。 
    hǎi nèi cún zhī yǐ , tiān yá ruò bǐ lín 。 
    海 内 存 知 已 , 天 涯 若 比 邻 。 
    wú wéi zài qí lù , ér nǚ ɡònɡ zhān jīn 。 
    无 为 在 歧 路 , 儿 女 共 沾 巾 。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雄伟的长安城阕被三秦围拱,举目远眺岷江一带浩渺迷蒙。你我离别的思绪难以诉倾,宦游四方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前程。既为知己,纵令在天边,在海涯,也隔不断我们的真挚友情。何必为离别而悲痛,分手岂能效女儿缠绵哭泣的举动。

    【逐句翻译】

    城阙辅三秦②,三秦拱卫着雄伟京城,
    风烟望五津③。遥望烟雾笼罩的五津。
    与君离别意,你我二人离别的情意,
    同是宦游人④。都是为求官出游之人。
    海内存知己,四海之内有你这知己,
    天涯若比邻⑤。就在天涯也好似近邻。
    无为在歧路⑥,莫要在分手的岔道口,
    儿女共沾巾。做女儿之态泪洒衣巾。
  • ①杜少府:其情不详。
     
    ②城阙:城楼、宫阙,这里指都城长安。三秦:项羽破 秦入关,三分秦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咸阳以西之地;司马欣为塞王,领咸 阳以东至黄河之地;董翳为翟王,领上郡之地,合称三秦。(《史记·项羽本纪》)
     
    ③五津: 地名。四川灌县至犍为之岷江五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华 阳国志·蜀志》)
     
    ④宦游:为求官出游。
     
    ⑤“海内”二句: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 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⑥歧路:岔道。《列子·说符》:“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之 众? ’邻人曰:‘多歧路。’”歧,通“岐”。后古人把在歧路上分别叫“临歧”。
     
  • 【集评】 清·吴北江:“‘城阕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壮阔精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起句严整,故以散调承之。‘海内存知己’凭空抛起,是大家笔力。”(《唐宋诗举要》卷四引)


    【总案】 诗写于王勃在长安沛王府供职时,少年得意,前途无量,因此和一般送别诗迥然不同。古人伤离别,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怅惘失意者居多,该诗却立意高昂豪迈,一洗悲酸之态,气象宏阔,情兴旷达爽朗,笔力雄健深沉,洋溢着真挚热烈的友情,胸襟之广阔可囊拓天地。以此笼盖全诗,一气贯注,故能意境融浑,感人至深,给初唐诗坛带来一股清新向上的气息,成为古今传颂的赠别名诗。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王勃在长安沛王府任职时,为一位姓杜的友人赴蜀就任县尉而写的一 首送别诗。诗人以对送别友人的赠言形式,形象地表达了他亲切而真挚的感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表现了作者广阔而豪爽的襟怀。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着重点明离别地点及友人将赴任的地方。城阙,即城郭宫阙。借指唐代京城长安。辅,即辅佐护卫。三秦,即今陕西关中一带, 古时为秦国。项羽灭秦后, 曾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封给秦降将章邯等三人,故称三秦。此句写离别地的雄伟之貌,气势壮阔。五津, 指四川境内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五个渡口。这里泛指蜀川。此句气势磅礴,喻示友人前程远大。这一联,诗人写长安以三秦为辅佐, 山河以五津为阻隔, 地域辽阔,道路遥远,此去风烟迷蒙,旅途艰辛,隐喻仕途渺茫,人生坎坷,其关切之情,于“辅” 中寄托, 于 “望” 中流露。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由关切同情而转为安抚。同时,又为 “知己” 设下伏笔。这里, 首先点明题情: 意, 即情意, 心情。诗人用“同是宦游人”把自己和朋友联系起来。此联是说, 我游长安, 君将入蜀,同是为了作官而离乡背井的游子, 因此,离别的心情也正好相同。前一句于自慰与劝勉之中,寓亲切而平和的语气,流露出自己对仕途的认识及惜别之情; 后一句又来一个宽慰之解,写出因 “宦游”不得不离别的情由。二句之中,语含不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的感情。诗人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倾诉自己与友人的共同命运,化怅惆为豪放直抒胸臆。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从眼前的离别转入别后相思宽慰。并且采用一笔宕开的手法, 以奇峰突起之势, 富于浪漫色彩之意,将诗情推向高潮。从而, 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在海内, 在天涯, 天底下只要有知己的朋友, 虽然远隔天涯海角, 也如同咫尺近邻。知己者, 不以离别为意, 不为离别所苦。其眼光, 高瞻远瞩;其胸怀, 博大宏深。此二句, 写得自然而凝炼, 平常而精警, 语意深长,属对工整,将纯挚的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成为千古名句。然而,从文学潜移默化的发展规律来看, 他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前人的启迪。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中写道: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王勃与曹植的诗句之间,虽然有共同的因素, 但真正从诗歌的高度概括、凝聚精华来衡量, 王勃这两句诗,确实起到了传神写照、独树一帜的作用。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又从别后相思中转入眼前对友人进行劝慰, 嘱咐他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时作儿女情态,缠绵落泪。并且勉励他要超脱世俗,勇敢上路。这,是叮咛,是关切,是深情,是宽慰。既勉人,也自勉。同时,在这转进一层的语意中,也可以看出其双关含义:将歧路比作困难,指出在困难面前,应该积极向上, 不可象小儿女那样,悲观退缩, 失望痛苦。这里, 既写出了对友人送别时的深挚友情, 同时也显示出了诗人并不因离别和不得志而消沉悲观的广阔胸襟与豪爽气概。这一联,诗人笔力雄健,意气开阔,情调高昂,一洗前人送别诗的伤离恨别、缠绵悱恻的悲酸之态。
     
     这首诗,熔抒情、议论于一炉,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情调爽朗。特别是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二句, 更是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言, 令人叹为观止。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成为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
     
  •  
     
    王勃(650—676)字子安,是唐代初期著名的青年文学家,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生长在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家庭里, 自幼才思敏捷,六岁能文,九岁能著述。十七岁应幽素科举,授朝散郎、沛王府修撰。因写了一篇游戏文章《斗鸡檄》被唐高宗赶出了沛王府。后来又任虢州参军,因罪免职,他父亲也受牵连,贬为交趾令。王勃往交趾省父,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在短短一生中,他怀才失志,忧郁伤感。正如他自己在《思春赋序》中所说的:“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圣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他长于骈文,也善作诗。他的诗虽还带有六朝浮靡的遗迹,但已不事空洞的雕饰,而是运用优美清新的文词,抒写真实的感情,有着独特的风格。他对五言律诗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川上任的赠别诗。诗中既抒写离情别意,又不是缠绵悲酸的儿女情调,表现出一种开阔朗爽的风格。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长安城在三秦的拱卫之中,从这里遥望蜀川只是一片迷茫的风烟。“三秦”,指陕西一带广阔地区;“五津”,是长江在蜀中一段的五个渡口,用来指代蜀川。两句诗把雄伟的长安和杳渺的蜀川连结在一起,展示出壮阔的图景。长安是作者居留之处,蜀川是友人将去的地方,一个“望”字,表明两地相隔的遥远。表现出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颔联“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是上文自然的发展。这里包含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既明白说出有“离别意”,却又含蓄不露其伤感。“同是宦游人”,表明此时此刻的离情别绪是彼此相通不言而喻的。目前自己虽然仍留在京城长安,但毕竟也是远别故乡,宦游在外的人,何况这次是客中送客,就更多一层感慨了。这样说既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眷恋的深情,同时又在宽慰友人,分担他的孤单寂寞之感。两句诗表达得非常得体,反映出他对友人的体贴真诚,这真是知己者的用心,不禁令人为之感动。
     
    上文将离情作了适当的表达,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把宽慰的意思推向更高的境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出地表现朋友间的亲密情谊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只要彼此感情真挚,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象近邻一样。这两句饱含激情和信任的诗,冲淡了离别的愁绪,增添了乐观的气氛,会给只身远行的友人以欣慰和振奋,也反映出作者旷达豪放的胸怀。这两句诗可能是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语意,但它更具概括力,更富人生的哲理,因此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紧接上联,顺理成章。和友人互相劝勉,不要在离别之际,象感情脆弱的儿女一般,让眼泪沾湿了佩巾。这样概括了,全诗的主旨,进一步表现出作者朗爽的性格。如果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两人分别时强忍悲酸的情态。
     
    本篇结构严谨而又错落有致。首联点出地点,并微露别情;二联写别情和劝慰;三联从另一角度写劝慰,且把思想上升到更高境界;尾联结出主旨。全篇脉络贯通,次序井然,形成完整严谨的结构。从句式说,却又错落变化。如一、三联都用对仗,特别首联更是精整工稳。二、四联却用散句,这样就显得整散间作,跌宕有致。本诗的语言也极为精炼,首联十个字既交代了送和行的地点,又描绘了两地的形势,还抒发了送别的情意,内容极其丰满。篇中还接连出现生动精整的句子,言浅情深,耐人涵咏。一首五律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可说是文约意广的典范。
     
     
  •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州上任的诗。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道出了友情为重的心声,成为千古名句。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别友之处,次句写友往之地。长安城在三秦的拱卫之中,“三秦”指陕西一带广阔的地区,“五津”指长江在蜀中一段的五个渡口,用来指代蜀州。城阙,显示了都城的巍峨;风烟,流露着迷茫。一个“望”字,将两处连结,既表明两地相隔遥远,又瞻念着友人的前途。同时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上文的自然发展。“离别意”点明题意,以“同是宦游人”缓解友人的伤感。自己也是宦游在外的人,是客中送客。为宦之人岂能都安居家乡,丈夫四海志,兼济天下人,宦游应视同平常。诗人以一“同”字与友人共担离别之苦,以“宦游”寓鼓舞友人前行之意,使两者间的感情更加贴合。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出地表现了朋友间的亲密友谊不受空间的限制,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和近邻一样。这句诗可能从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化出,但更具有概括力,更富人生哲理。海内、天涯,言相隔遥远;而知己、近邻则说距离很近。关键在于“知己”,两心相通,两情相合,便身远也心近。这比劝慰友人不要怕远涉他乡,不要怕山长水阔来得有力。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文且予生发。颈联实际上已针对友人的惜别作了理性上的开导,结句则进而具体地加以说服。不要在“歧路”间,学那临别洒泪的儿女态。歧路,在此既指临别处的多路分岔,也隐喻“儿女沾巾”即为心志的歧路。如果沉溺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中,而不敢去闯荡风烟弥漫的江湖,那就误入了歧途。这一送别词,给友人拨正前进的方向,给远行的宽慰和振奋十分有力。
     
    这首诗有别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像卢纶《送李端》“故园衰草遍,离别自堪悲”,韦庄《衢州江上别李秀才》“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等的辛酸之声,而振响着昂扬之音,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趣盎然,所以一直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知己难得,应该珍视,已成为历代人的共识。



古代文学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诗歌篇名。唐王勃作。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注》:“这是作者在京城长安送朋友前往蜀地任县尉时写的一首抒情诗。它摆脱了一般赠别诗的陈套,没有一般应酬的话,也不作无病呻吟,不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的深厚情谊,而且也反映了唐初社会生产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在统治阶级中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有所作为的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今人张国荣《唐诗三百首译解》:“梁代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中总结各种离别的情状之后’曾下断语:‘有别必怨,有怨必盈。’这首诗则变哀怨为开朗,把离别情绪写得情调昂扬,气魄雄壮,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奋发有力的宽阔胸怀,和对朋友真挚的爱。”今人柳林说:不少人认为诗人一反前人悲离伤别的情调,表露出他的浩阔的胸怀,单就这首诗来看,这样理解似无可非议,但若与王勃的生平和他的其它作品联系起来看,则这种理解似可商榷。理由如下:(一)王勃写作此诗,系在他被唐高宗斥出沛王府之前,这正是其一生中“宦游’最得意的时期;(二)杜少府之任蜀州,并非贬官,而是“宦游’得意,二人志远才高,来日方长,自不可悲,无须落泪;(三)自王勃被高宗斥出沛王府之后,便处于壮志难伸的“穷途’末路,故所写送别、留别诸作,表露得更多的则是悲伤与哭泣的“儿女’之态。所以,由于时间、地点、心境不同的缘故,我们不应根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就断定王勃是个胸襟浩阔的人(《唐诗探胜》)。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海内’二句是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名言变化而出,意思说只要是知己,即使在万里之遥也如同隔壁似的。”今人霍松林说:“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唐诗鉴赏辞典》)。今人刘征说:“曹子建满怀幽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唐诗鉴赏集》)。这是一首著名的赠别诗,它一扫以前赠别诗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爽朗乐观的基调抒发了对远行挚友的安慰与劝勉,表现出一种开阔的胸襟与豪爽的气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一联,在豪迈凝炼的诗句中流露出亲如骨肉的友情,形象地概括了不因天各一方、遥隔两地而淡薄的深厚情谊,千古共赏。此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表明了五言律诗基本定型和趋向成熟。


诗词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霑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时的一首送别诗。“杜少府”,名不详。他从长安外放蜀地为县尉。少府,当时唐人对县尉之通称。县令,曰明府;县尉,曰少府。“之任”,即赴任。“蜀川”,一作蜀州,犹言蜀地。原集为“蜀川”,今中学教材,改为“蜀州”,尚须酙酌。因为,蜀州的设置,在武则天垂拱二年(686),这时王勃已死后十年。据《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是在“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可见,当以“蜀川”为是。


 * * * *


 全诗以辽阔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既点明了地区,也隐含山川遥隔之意。
 首联就用了一个“地名对”,既壮阔又工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上句写长安城垣宫阙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卫。辅,扶持、拱卫。三秦,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今陕西一带,是古秦地,项羽灭秦后,分其地为雍、塞、翟三部分,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称“三秦”。这里要注意,诗的词序是倒转的。此句言明送别之处。
 下句的风烟,是指风尘烟雾。五津,指当时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律、江南津,合称“五津”(据《华阳国志》)。这点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风烟所蔽,当然是见不到的。但在“风烟”与“蜀川”之间用上一个“望”字,又把遥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了起来。实际望不见,偏偏又要“望”。此处微露伤别之意。
 颔联,写出诗人与友人依依难舍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联不用“工对”,而用“散调”,以收情文跌宕之效。上句是承首联续写惜别之感,但欲吐还吞,即是说“跟你离别的意绪呵! ……”是什么意绪?没有点明。马上改口,点明“同是宦游人”,以作宽慰。这是说,我们两人同样远离故乡,宦游他地;这次离别是“客中之别”,是千百次中的一次,又何必太伤感呢?
 颈联,奇峰骤起,别开境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意思是说,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虽然远在天边,但也好似近邻一样。比邻,即近邻。比,紧挨着。古时,五家相连为“比”。这联诗,从构思看,很可能受曹植诗的影响。植在《赠白马王彪》其六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分”,读fèn,即情分、情意。“日亲”,日益亲密)。王勃化用其意,作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成了千古名句。


 尾联,尾联紧承上三联,以劝慰作结——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霑巾。

 这里的无为,即不要,不必。“无”,通“毋”。歧路,即岔路,指分手之处。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分手,因此,往往把临别称为“临岐”。霑,即“沾”的异体字,浸湿。霑巾,即沾湿了手巾,意指哭泣。
 此联是紧接上联之意的,诗人在路口将要分手之时,向杜少府讲了这样的勉励之语:
 只要彼此心心相印,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一在天涯,一在海角,人各一方,而友谊长存,感情的交流,仍如近邻。那又何必哭哭啼啼呢?何必要像女儿家那样弄得“泪沾巾”呢?这既是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又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深情厚意。


 * * * *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除了诗中缀有警策名句之外,主要是由于它一反往古送别诗的缠绵悲恻的旧格调,一洗习见的悲伤之态,表现了很少有的开阔意境,爽朗风格,高标独树。
 从全诗的精神传出,它的立意深受曹植诗歌的影响,但更为洗练,更为从容和深沉。这首诗正好说明“初唐四杰”,反齐梁而学建安的诗歌革新精神。
 在诗歌格律上,这首诗表明五言律诗已趋成熟。其具体表现有五:
 一是,字声平仄完全协调。其中第七句虽用了“——丨—丨”的变式,亦律句通例,后来律诗常见;
 二是,起、承、转、合,序次分明,章法井然;
 三是,对仗运用,注意整散变化。第二联,乍看似乎并非工稳对仗,但它用的是“流水句法”,非对似对。这是因为首联已经用了工整的对偶句,故以“散调”相承,免得板滞;
 四是,诗寓警句,点出“诗眼”。即第三联,凌空挺起,用了富有哲理性的警策之语,使之成千古名句;
 五是,韵脚整饬。全诗首句入韵,均押脚韵,且做到“真”部韵,一韵到底。
 这些都说明,唐诗的五律,发展到王勃手里,已经基本成熟了,正趋定型化方向发展。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 “工对”中的 “地名对” ,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 “辅” (护持、拱卫) ,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 “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 “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 而 “风烟”、“望” ,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 “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 “跟你离别的意绪啊! ……”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 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 “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 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 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 《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点题,写送别之地与上任之地,出句写三秦之地护卫着都城长安,从雄伟的地势描写中渗透着一种时代豪情。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代指蜀地。对句写远望蜀地,只见天际一片风云。这一联对仗工整,将秦蜀两地连成一个广阔的意境。颔联写二人境遇相同,心心相印。“与”字把主客双方的惜别心情连在一起;“同”字又进一步表明二人同在异乡做官的处境。客中送别,情意弥笃。上联地名对地名,实字相对,本联虚字相对,体现了虚实相间。颈联将亲切的情谊升为旷达的哲理。“知已”承接颔联,“天涯”呼应首联,而又推开去说。形象的比喻与精辟的哲理相结合,使本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以劝勉友人的作结,将推开的思想又回结到送别的题意上来。
本诗的思想价值,主要在于它一洗传统送别诗的感伤情调,表现了初唐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与远大的志向,给人以鼓舞力量。杨炯《王勃集序》说:“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王勃的诗摆脱了齐梁诗歌的浮艳绮丽习气,表现了一种清廓的风格。这首诗正是标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