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言律诗。唐王勃作。诗人一反历来送别之作令人“黯然销魂”的情调,意境开阔,音调爽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更成为千古传诵名句。 ☚ 敕勒歌 春江花月夜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诗篇名。五律。王勃作。见《王子安集注》卷三。诗题一作《杜少府之任蜀州》。蜀川,又作蜀州。蜀川,犹言“蜀地”。蜀州,指古地名“蜀郡”,即现在的成都地区,不是初唐时的“蜀州”,后者在武后垂拱二年(686)才设,其时王勃已死多年。少府,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是作者供职长安时所作送别姓杜的友人去四川做官的一首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中强调牢固的友情不会因为形体的分离和空间的阻隔而有所削弱,劝勉朋友在分别时不必伤感。此作一洗过去送别诗缠绵悱恻的风格,并初步扫除了齐梁以来诗坛上的浮华气息,以豪迈的气势、深挚的感情取胜,反映当时青年士子的积极进取精神,也透露出唐代诗歌革新的最初信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句子,但较之更概括、更精警,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 野望 长安古意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读这首诗有两处值得注意。一是诗题上的“蜀川”不是“蜀州”(今四川崇庆)。因唐时蜀州置于686年,其时王勃去世已经十载。“蜀川”泛指蜀地。二是首句“城阙”指长安而非成都(近年有人持此说),《文苑英华》这句一作“城阙俯西秦”(西秦相当今陕西一带)。“城阙辅三秦”意思是“城阙辅以三秦”。倒装句法,旧诗习见。不仅第一句如此,第二句“风烟望五津”也是“望五津风烟”的倒装。项羽灭秦,曾三分秦的关中之地,所以后人称其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关中一带原野环卫着京都长安,写景中点出送别地点。下句“五津”指四川境内都江堰至犍为一段岷江的五个渡口。“风烟望五津”是说向蜀中方向望去只见一片风烟迷茫,写景中点出杜少府的去向。这样,诗的开头虽未说送别,但通过对举两地风光,用“望”字一点,写出了行者踌躇上路、前途茫茫的状况,也写出了送者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宦游”指离乡在外做官。而在唐时人们心目中,在京供职和远放外任有很大差别。而从京都长安到边远的蜀地,杜少府不免感到悲凉。诗人王勃非常体贴朋友的心情,他轻轻抹去那“不同”,而强调彼此的“同”——“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是离乡谋生,同在“他乡别故人”啊。这一说就显得彼此平等,同情由衷。虽然事实上差异仍然存在,强调彼此的相同只是一种“临机诡辩”或“脑筋急转弯”,但通过富于人情味的诡辩,双方的亲密感增加了,不怕杜少府不感动。 动之以情,会使人感到慰籍;而喻之以理,更能使人为之振作。以下诗人就讲了两句豪言壮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有意无意地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诗意。但曹植偏于大丈夫应以四海为家这一层意思;而王勃更强调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心理上的亲近,在道义上的互相支持和鼓舞。他的诗句成为崇高友谊的赞颂,所以特别为人传诵。 诗的结尾承天涯比邻之意而来,化豪言壮语为款语叮咛:“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象乐章中一个舒缓的尾声,情味深长。 “悲莫悲兮生别离”。南朝文人江淹在《别赋》中历叙各种离别情事后,满有把握地结论道:“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唐代诗人往往和前人唱反调:“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等等,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同一基调,读后使人胸怀宽广,态度乐观。这显然是那个长期繁荣统一的大时代所赐。而在送别诗中首先举首高歌、指出向上一路的,却不得不推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①,风烟望五津②。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④。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⑤。 【作者小传】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高宗麟德三年应幽素科举,对策高第,为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侍读,以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斥逐出府,入蜀漫游。咸亨四年(673)补虢州参军,因匿杀官奴获罪,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赴交趾省父,次年秋渡海溺水而卒。两《唐书》有传,清姚大荣《王子安年谱》较完备,近人有闻一多和阎崇璩两种《王勃年谱》、岑仲勉《王勃疑年》。其诗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王杨卢骆”,又号“初唐四杰”。多写景抒情之作,辞藻华丽,风格清新雄放。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使五言格律诗渐趋确立,甚有贡献,故杜甫有“不废江河万古流”之誉。诗文集以清人蒋清翊《王子安集注》二十卷本最通行。 【解题】 此诗约作于高宗乾封年间(666—667),时王勃在长安。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县尉的尊称。之任:赴任。蜀川:指今四川。一作“蜀州”,误,因蜀州于武后垂拱二年(686)始设置,其时王勃早已亡故。此诗首联点送别和赴任之地,对仗严整,颔联却为散句,为律诗变格,名曰“偷春格”。古来送别诗多充满缠绵离愁,此诗却以高远开朗的格调和胸怀作慰勉语,给人以鼓舞。全诗起承转合均合律诗要求,却写得气脉流通。 【注释】 ①此句意谓长安以三秦为辅。城阙:城门两边的楼观。引申为宫阙、京城,此处指长安。辅三秦:以三秦为护卫。三秦:秦汉之际,项羽分秦国故地为雍、塞、翟三国,总称三秦,此处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②此句意谓远望蜀地五津,为风烟所阻隔。五津:岷江从灌县到犍为县间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③二句意谓朋友要去异乡做官,自己亦客游长安,同样是为了仕宦而离乡别友,离别的情意也是相同的。 ④二句意谓四海之内有一知心朋友存在,虽远在天边,也似邻居一样。比邻:近邻。此二句精炼地概括了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意:“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⑤二句意谓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女儿家那样共让眼泪沾湿了手绢。无为:不要。歧路:分岔路口。儿女:女儿,女子。古诗文中“儿女”多有指女儿者,如《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叙灌夫骂临汝侯曰:“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耳语!”司马贞索隐:“女儿犹云儿女也。”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中华儿女多奇姿,不爱红装爱武装。”儿女,即女子。各注本释为“青年男女”,误。按此二句亦用曹植《赠白马王彪》“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诗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用笔挺拔,上句点送别之地,下句点杜少府宦游之 地。此联写得气象宏阔壮美,对仗严整。一个“辅”字,写出了三秦拱卫京都的雄伟气势; 一个“望”字,写出了秦、蜀风烟千里的远阔迷蒙景象,微露伤别之意。次联写惜别之绪, 欲吐还吞;转而道出你我都是“同路人”,又有宽解之意。此联以散句承上,写得疏密有 致,文情跌宕。第三联如奇峰突起,“海内”言其广,“知己”言其小;“天涯”言其远,“比邻” 言其近,对比鲜明,高度概括。真是别离中见真情,真情中蕴至理,可谓自铸伟词,遂成千 古名句也。尾联以劝慰友人作结,结得浑圆,别有情致。只要两心相通,情感真挚,即使 天涯隔离,也犹如近邻,何必在“临歧”时作儿女之态,潸潸泪下呢? 写别离,多为“黯然销 魂”(江淹《别赋》)之意;然此诗一洗悲哀,意境开阔,清新爽朗,是一首健康高格的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诗歌篇名。唐王勃作。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注》:“这是作者在京城长安送朋友前往蜀地任县尉时写的一首抒情诗。它摆脱了一般赠别诗的陈套,没有一般应酬的话,也不作无病呻吟,不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的深厚情谊,而且也反映了唐初社会生产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在统治阶级中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有所作为的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今人张国荣《唐诗三百首译解》:“梁代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中总结各种离别的情状之后’曾下断语:‘有别必怨,有怨必盈。’这首诗则变哀怨为开朗,把离别情绪写得情调昂扬,气魄雄壮,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奋发有力的宽阔胸怀,和对朋友真挚的爱。”今人柳林说:不少人认为诗人一反前人悲离伤别的情调,表露出他的浩阔的胸怀,单就这首诗来看,这样理解似无可非议,但若与王勃的生平和他的其它作品联系起来看,则这种理解似可商榷。理由如下:(一)王勃写作此诗,系在他被唐高宗斥出沛王府之前,这正是其一生中“宦游’最得意的时期;(二)杜少府之任蜀州,并非贬官,而是“宦游’得意,二人志远才高,来日方长,自不可悲,无须落泪;(三)自王勃被高宗斥出沛王府之后,便处于壮志难伸的“穷途’末路,故所写送别、留别诸作,表露得更多的则是悲伤与哭泣的“儿女’之态。所以,由于时间、地点、心境不同的缘故,我们不应根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就断定王勃是个胸襟浩阔的人(《唐诗探胜》)。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海内’二句是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名言变化而出,意思说只要是知己,即使在万里之遥也如同隔壁似的。”今人霍松林说:“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唐诗鉴赏辞典》)。今人刘征说:“曹子建满怀幽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唐诗鉴赏集》)。这是一首著名的赠别诗,它一扫以前赠别诗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爽朗乐观的基调抒发了对远行挚友的安慰与劝勉,表现出一种开阔的胸襟与豪爽的气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一联,在豪迈凝炼的诗句中流露出亲如骨肉的友情,形象地概括了不因天各一方、遥隔两地而淡薄的深厚情谊,千古共赏。此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表明了五言律诗基本定型和趋向成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这是王勃在长安时的一首送别诗。“杜少府”,名不详。他从长安外放蜀地为县尉。少府,当时唐人对县尉之通称。县令,曰明府;县尉,曰少府。“之任”,即赴任。“蜀川”,一作蜀州,犹言蜀地。原集为“蜀川”,今中学教材,改为“蜀州”,尚须酙酌。因为,蜀州的设置,在武则天垂拱二年(686),这时王勃已死后十年。据《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是在“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可见,当以“蜀川”为是。
全诗以辽阔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既点明了地区,也隐含山川遥隔之意。 首联就用了一个“地名对”,既壮阔又工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上句写长安城垣宫阙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卫。辅,扶持、拱卫。三秦,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今陕西一带,是古秦地,项羽灭秦后,分其地为雍、塞、翟三部分,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称“三秦”。这里要注意,诗的词序是倒转的。此句言明送别之处。 下句的风烟,是指风尘烟雾。五津,指当时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律、江南津,合称“五津”(据《华阳国志》)。这点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风烟所蔽,当然是见不到的。但在“风烟”与“蜀川”之间用上一个“望”字,又把遥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了起来。实际望不见,偏偏又要“望”。此处微露伤别之意。 颔联,写出诗人与友人依依难舍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联不用“工对”,而用“散调”,以收情文跌宕之效。上句是承首联续写惜别之感,但欲吐还吞,即是说“跟你离别的意绪呵! ……”是什么意绪?没有点明。马上改口,点明“同是宦游人”,以作宽慰。这是说,我们两人同样远离故乡,宦游他地;这次离别是“客中之别”,是千百次中的一次,又何必太伤感呢? 颈联,奇峰骤起,别开境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意思是说,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虽然远在天边,但也好似近邻一样。比邻,即近邻。比,紧挨着。古时,五家相连为“比”。这联诗,从构思看,很可能受曹植诗的影响。植在《赠白马王彪》其六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分”,读fèn,即情分、情意。“日亲”,日益亲密)。王勃化用其意,作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成了千古名句。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霑巾。 这里的无为,即不要,不必。“无”,通“毋”。歧路,即岔路,指分手之处。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分手,因此,往往把临别称为“临岐”。霑,即“沾”的异体字,浸湿。霑巾,即沾湿了手巾,意指哭泣。 此联是紧接上联之意的,诗人在路口将要分手之时,向杜少府讲了这样的勉励之语: 只要彼此心心相印,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一在天涯,一在海角,人各一方,而友谊长存,感情的交流,仍如近邻。那又何必哭哭啼啼呢?何必要像女儿家那样弄得“泪沾巾”呢?这既是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又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除了诗中缀有警策名句之外,主要是由于它一反往古送别诗的缠绵悲恻的旧格调,一洗习见的悲伤之态,表现了很少有的开阔意境,爽朗风格,高标独树。 从全诗的精神传出,它的立意深受曹植诗歌的影响,但更为洗练,更为从容和深沉。这首诗正好说明“初唐四杰”,反齐梁而学建安的诗歌革新精神。 在诗歌格律上,这首诗表明五言律诗已趋成熟。其具体表现有五: 一是,字声平仄完全协调。其中第七句虽用了“——丨—丨”的变式,亦律句通例,后来律诗常见; 二是,起、承、转、合,序次分明,章法井然; 三是,对仗运用,注意整散变化。第二联,乍看似乎并非工稳对仗,但它用的是“流水句法”,非对似对。这是因为首联已经用了工整的对偶句,故以“散调”相承,免得板滞; 四是,诗寓警句,点出“诗眼”。即第三联,凌空挺起,用了富有哲理性的警策之语,使之成千古名句; 五是,韵脚整饬。全诗首句入韵,均押脚韵,且做到“真”部韵,一韵到底。 这些都说明,唐诗的五律,发展到王勃手里,已经基本成熟了,正趋定型化方向发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首联属 “工对”中的 “地名对” ,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 “辅” (护持、拱卫) ,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 “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 “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 而 “风烟”、“望” ,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 “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 “跟你离别的意绪啊! ……”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 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 “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 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 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 《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首联点题,写送别之地与上任之地,出句写三秦之地护卫着都城长安,从雄伟的地势描写中渗透着一种时代豪情。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代指蜀地。对句写远望蜀地,只见天际一片风云。这一联对仗工整,将秦蜀两地连成一个广阔的意境。颔联写二人境遇相同,心心相印。“与”字把主客双方的惜别心情连在一起;“同”字又进一步表明二人同在异乡做官的处境。客中送别,情意弥笃。上联地名对地名,实字相对,本联虚字相对,体现了虚实相间。颈联将亲切的情谊升为旷达的哲理。“知已”承接颔联,“天涯”呼应首联,而又推开去说。形象的比喻与精辟的哲理相结合,使本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以劝勉友人的作结,将推开的思想又回结到送别的题意上来。 本诗的思想价值,主要在于它一洗传统送别诗的感伤情调,表现了初唐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与远大的志向,给人以鼓舞力量。杨炯《王勃集序》说:“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王勃的诗摆脱了齐梁诗歌的浮艳绮丽习气,表现了一种清廓的风格。这首诗正是标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