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送元二使安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七绝。唐王维作。诗歌先以渭城朝雨、青青柳色为背景进行渲染、烘托,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惜别之情。由于此诗感情真挚,音律谐美,后人曾把它谱成歌曲,在离别的筵席上反复歌咏,谓之“阳关三叠”。 ☚ 辋川集 蜀道难 ☛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唐诗篇名。七绝。王维作。见《王右丞集笺注》卷一四。诗题《诗人玉屑》作《赠别》,《乐府诗集》卷八○《近代曲辞》作《渭城曲》,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全诗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是一首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塞的诗。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前两句写送别环境,以典型景物衬托离情;后两句写送别的情景,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含蓄蕴藉的手法表现深厚的情谊。由于该诗把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别情抒写得淋漓而又隽永,成为唐代七绝中的名作和古代送别诗中的绝唱。清代王士禛称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带经堂诗话》卷四),明人李东阳曰:“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麓堂诗话》)后来谱入乐府,在别席离筵上被广为传唱。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云:“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诗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商隐《赠歌妓》诗中亦有“断肠声里听阳关”的句子。可见其影响之大。 ☚ 渭川田家 山居秋暝 ☛ 送元二使安西王 维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本篇又名《渭城曲》,是一首感人至深、流传甚广的送别诗。诗的开头两句,先从眼前景物写起。秦都故地渭城,清早起来刚刚下过一场小雨,沾湿了路面的浮土,洗掉了柳树上的尘埃,使柳枝更加鲜活青翠,就连驿站客舍也似乎染上了一层绿意。题为“送”别,但作者并不忙于言别事,而先状写景物,表面上似乎有些文不对题。但客舍青青,柳色摇曳,景物如此美丽,更令人留恋,不忍离别。作者用外景的明丽来映衬别情的深挚,景与情的外在反差在这里转化为内在沟通。 “劝君” 两句直抒胸臆,是作者对友人的劝勉安慰之语。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在其东北,是出入西域的交通要道,友人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必须要经过此地。王之涣的《凉州词》中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极写西北边地的荒凉。阳关还在玉门的西南,那么其荒僻冷落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要友人珍惜临别的瞬间,体味美酒加友情的复合味道,表面上是在“劝”酒,实际上是想“留”人——试图通过不停地“更尽一杯”,来延长与友人的逗留时间,从情感上遮掩回避友人即将离别这一严酷的事实。末句中说西出阳关“无”故人,正表明唯有此时此刻“有”故人,我们当珍视这一刻,尽情享受这一刻。这两句虽然语言浅显明白,但句子实由沈约的《别范安成》诗中“莫言一杯酒,明日难重持”两句化来,只是因为作者讲得这样真挚自然,所以从没有人感到是在用事。 写送别的名诗很多,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如郑谷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许浑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谢亭送别》)等,都写得一唱三叹,情真意挚,但似乎过于衰飒凄凉,使人黯然神伤,不忍卒读。祖饯送别本来就是一件极易使人伤感的事,特别是在古代,山重水隔,交通不便,战乱频仍,小别也许就是永诀。如果诗歌再写得凄楚衰飒,阴云密布,就使人仿佛心头压上了一块石头,沉甸甸的,更不是滋味了。王维作为一位大诗人,深知此理,他把离情别绪强压在心头,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不停地向友人劝酒,借以冲淡和缓和一下离别时阴沉伤感的气氛。所以通篇于劝慰中透出哀愁,又于清丽中见出爽朗。情味俱深,意境两尽。作者的豪爽真挚,拂去了友人心头的阴云,暂时忘却了别愁,于是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享受这人生最富有诗意的片刻。也给我们在世态炎凉的封建社会中留下了一个弥散着深情厚谊的人性镜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朋友出使边疆地区去的诗。这位姓元的朋友名字不详,其行第(同一曾祖所出的兄弟或姊妹之排行)为二,故以“元二”称之,在唐代这样称谓显得亲切。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唐代习俗,亲友离别,送行者往往陪送一天路程,于客舍小住,次日清晨才正式饯别唐代长安送别,往西去的,多在渭城进行。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对岸,相距恰好一天路程(李商隐:“送到咸阳见夕阳”)。看来诗人王维是头一天从长安送元二到渭城,次日在客舍饯别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展现了送别的时地环境。渭城客舍,这是较大的一处送别场所。柳色青青,使人联想到自汉以来的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所以诗一开始就把送别气氛渲染得浓浓的。然而这个送别的场景,又并不那么愁惨,相反地,风光明媚,境界开朗,使人精神爽快。“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在平日,通往西域的大道车马交驰,熙来攘往,不免尘土飞扬,令人犯愁。而在一场“朝雨”后,路尘不起,天宇澄清,空气分外新鲜,柳色苍翠欲滴,令人感觉十分舒适。朝雨转晴,正宜于行路。这一切都冲淡了别离的愁情。虽然是依依惜别,却不形于感伤低沉,这积极乐观的情调,与“朝雨”这一偶然因素相关;而与当时的时代精神,也有深刻的联系。读者只要联系前王勃“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昌龄“青山一带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类诗句,便可以感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展开描写送别的场面,而只撷取饯宴即将结束,诗人对行者的劝酒之辞写来,意味极为深长。它不仅含有“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沈约《别范安成》)那样的感慨,而且还展现出一个富于人情味的饯别场面。“劝君更尽”云云,可见酒过数巡,彼此已经不胜酒力。而殷勤的诗人还要敬对方最后一尊酒,而通常情况下对方不免称醉,饯宴上会出现辞请再三的场面。于是敬酒者不得不寻找一个劝酒的借口,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使对方不得不乐意饮下这杯酒。今人所谓“友情深,一口扪;友情浅,舔一舔。”而“西出阳关无故人”,正是这样一个叫人推诿不得的理由。阳关地处河西走廊的尽头,与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对,是出使西域者必经之地,而当时属于边远穷荒之地。王维自己就形容过:“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送刘司直赴安西》),元二可能是初出塞外,当然不可能有亲友在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话虽朴素,但它从行者角度着想由送者口中道来,盛情真挚深厚。仿佛行者喝下这杯酒,就能带走友人的深情厚意,以为异时异地的慰安。今人于席间劝酒,感情难却,往往类此,故诗中场面,千古如新。中唐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就是借王维诗句抒写眼前类似的送别劝酒的情景。 由于这首诗成功的表现了一种真挚深厚的友情,所以从产生之日开始,它就成了流行的送别歌曲。在后代,“渭城曲”、“阳关曲”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刘禹锡《赠歌者何戡》:“故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明代郑之升《留别》:“无人为唱阳关曲,唯有青山送我行”等名句中提到的“渭城(曲”)、“阳关曲”,便是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人对作为歌曲的那两个名称,远比对原诗题目为熟悉。这一事实本身也耐人寻味,它说明了王维此诗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靠入乐演唱而深入人心的。原诗本身就极富音乐美,“城”、“轻”、“尘”、“青”、“青”、“新”、“君”、“尽”、“人”等九字构成的一串儿迭韵,如环佩相扣,声音轻柔明快,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演唱起来也就特别发调,悦耳动听。 送元二使安西
【释】 1.元二:未详何人。使:一作“赴”,出使。 2.渭城:指咸阳旧城,在今长安西渭水北岸,汉高祖时改名新城,汉武帝时又改名渭城。轻尘:地上的浮土。客舍:旅店、驿店。 3.阳关:关名,故址在今敦煌县西南,现存有阳关遗址。因其地在玉门关南故称阳关。 【译】 清晨,渭城下起了濛濛细雨, 洗净了喧闹的浮尘。 旅馆房舍显露青青的本色, 街路两边的杨柳也水洗清新。 请你再喝下这杯美酒, 西出了那阳关——恐怕你 再难遇到故人。 【评】 此诗为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在渭城送别而作。渭城为秦咸阳旧址,汉武时更名。安西,指唐所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之库车县。 前两句写景,一场朝雨,使喧闹的街市变得万籁俱寂,超然无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客舍”和“柳色”两个物象为下文的送行作了铺垫,因“柳”字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就与送别有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送行者之千言万语,千万种滋味凝于杯酒片语之中,遂成千古绝唱。 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唐代广为流行的送别歌辞。它原是王维送人赴边地参军的诗歌,后谱入乐府,因有若干别名。如取首句头二字,题为《渭城曲》;它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因歌唱时,一叠、二叠,乃至三叠,反复歌咏而得名。 “元二”,何人,不详,但知其排行第二。 “安西”,即安西都护府之治所,今新疆库车县境。
王维的七绝诗,长于抒情,此诗就是为送友人赴安西治所而赋的。 前二句,写了送别时间和环境——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送别的地方,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原秦代咸阳,汉代改名渭城,在长安西北,今咸阳东。这正好同将往的边地作一对比。朝雨湿路(刚下湿了尘土就停了),气氛清凉,从侧面烘托了人的心境。 客舍,即旅店。它是暂住之所,意味着人们相聚于此,只是为了饯别。此时正是阳春之季,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绿枝依依,正像人之惜别留恋。所以,唐代有“折柳赠别”之俗(因“柳”与“留”谐音)。“客舍”,为什么是“青青”的呢?因为,这是由于“柳色”反映的结果。驿道旁的柳树原来已被道尘封盖,由于“朝雨”把尘土洗净,透出青翠的本色,看去像新发的柳枝。所以,才有此“客舍青青柳色新”之句。 后二句,录下送别者的劝酒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故云“阳关”。它是古代对西域交通之门户。 这两句诗,是一个整体,是饯别宴会上将结束时主人的祝酒辞:再干这杯吧,出了阳关,可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时的气氛是黯然无欢的。因为酒已饮过数巡。告别的话语也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已到,正是彼此难舍难分的当儿。主人这句似乎是脱口而出的劝酒辞,这正是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 这两句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为什么呢?其原因是: 首先,它是表达难以言状的复杂感情的最佳方式。人们也许有这种体验:当远行临别或者故友久别重逢,心想要说的话很多很多,但思绪万千,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时,常常是无言相对的沉默。而“劝君更尽一杯酒”,正是打破这种难耐的沉默的最好方式,把复杂的感情通过一句简要的“劝酒辞”表达了出来。此其一也。 其二,它还具有最经济、最精到的剪裁之妙。送别诗,可以有许多内容来写,比如:如何设宴饯别;在席上如何举杯劝酒,又如何殷殷话别;分手时,又如何依依不舍;登程了,送者如何瞩目遥送等等。但诗人把这些统统摒弃了,只精巧地剪下了惜别之情达到顶点的一瞬间的情景——这是含意极为丰富的“一瞬间”:它怀有借此希望多留一刻的依依惜别情谊;它又有对远行者“前路珍重”的体贴关怀;它还有期望友人“早日荣归”的美好祝福。
这首诗并没有特殊的描写,也没有引经据典,其语言平实,没有什么华辞丽藻,但它却最受人们欢迎,千秋不衰。这是什么原因呢? 的确,这首诗写得景美情真,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但我认为,这里最具魅力、最吸引人之处,即两个字:“情真”。诗人抓住了“送别诗”的本质特征——情。它以情赋诗,以情抓心,以诗摄人。诗歌虽无特别描写,如实道来,却真实地反映了人间普遍存在的“离情别绪”。正是这一点,使人心心相印,引起强烈共鸣。在当时,这首诗就已入乐谱曲,在各种饯别场合传唱。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就曾有诗云:“相逢且莫辞推酒,听唱阳关第四声”。明代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极赞此诗说—— 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 “阳关无故人” 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渭之达耳。
当然,这首诗的情调,似乎有些过分伤感,但正因为这种“伤感”,才传达了别离双方的真情实意,否则,不免有些“矫情”之嫌。自然,这种写法,当与诗人的气质有关。同是盛唐诗人、边塞诗派代表者岑参,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即送武判官归京的《白雪歌》,其情调就大不一样了;直至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手里,简直翻了个个儿:反悲为乐了。他的《塞上曲》就是这样写的: 老矣犹思万里行,翩然上马始身轻。 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妨听渭城!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①,客舍青青柳色新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③。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元二:名不详。使:出使。安西:当时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乐府诗集》卷八○《近代曲辞》收此诗题作《渭城曲》,并云:“《渭城》,一曰《阳关》,王维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刘禹锡《与歌者诗》有“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对酒诗》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渭城》、《阳关》,均指此诗所谱乐曲。后人又称为《阳关三叠》,苏轼认为即指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但多数人认为指末句反复歌唱。末句感情真切,意蕴丰富。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云:“阳关在中国(中原)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 【注释】 ①此句意谓渭城的早晨一场小雨洒湿了地面的尘土。渭城:本秦朝都城咸阳,汉高祖元年(前206)改名新城县,七年废,元鼎三年(前114)复置改名渭城县,因南临渭水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浥(yi):湿润。②客舍:旅馆。青青柳色新:一作“依依杨柳春”。③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西域交通的门户。出玉门关者为北道,出阳关者为南道。 送元二使安西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鹿柴 下一篇:竹里馆 → 诗词简介: 诗歌。作者王维。选自《王右丞集笺注》。这是一首送人赴边地从军的诗,后因谱曲入乐府,又作《渭城曲》。这首诗以清新明朗的景色来烘托离别情意,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令人黯然神伤。诗人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真切自然的语言表达含蕴极深的情意。其实,不只是见不到老朋友,而且还令人联想到阳关以西的荒凉景象。即使诗人能够愁心远寄,又怎么能解除朋友的寂寞呢?这首诗在唐代就流行于社会,至今仍是离别筵席的绝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渭城指咸阳,头天下午从长安出发,一程之地便到咸阳驿站,第二天清晨为友饯别,故云“客舍”,这是古人送行的习惯。一场春风细雨,不但压住了来往行人扬起的尘土,也清洗润泽了舍下路旁的杨柳,使柳色变得清新喜人。“浥”字妥贴传情,好似这清晨的一阵好雨特意为远行的客人湿润大地,便于起行。真是一场极好的送行雨。诗人的送友之情虽未明书,岂不是在这喜人的景色与和谐的氛围中表现出来了吗?可谓不言情而情自见了。后二句写临别时的热情劝酒,既表深情,又切出塞。“更”字,说明所劝之酒决非一杯,而是一再相劝的多杯,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西行到阳关就见不到眼前的故人了。把故人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李东阳《麓堂诗话》云:“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人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的七言绝句。元二,不详。安西,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境。原诗是: “渭城朝雨浥(yi)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在唐代已谱曲传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题作《渭城曲》。因叠唱后三句(一说三唱末句),又称《阳关三叠》。渭城,秦咸阳县城,汉改名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为送行之地。送行者之所以劝君再干一杯,是因出了*阳关就再没有老朋友了。依依别情,千言万语,尽在于此。 ☚ 少年行 观猎 ☛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的七言绝句。元二,不详。安西,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境。原诗是: “渭城朝雨浥(yi)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在唐代已谱曲传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题作《渭城曲》。因叠唱后三句(一说三唱末句),又称《阳关三叠》。渭城,秦咸阳县城,汉改名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为送行之地。送行者之所以劝君再干一杯,是因出了*阳关就再没有老朋友了。依依别情,千言万语,尽在于此。 ☚ 少年行 观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