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凉膈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凉膈散 【方源】: 《局方》卷六。 【异名】: 连翘饮子(《宣明论》卷六)、连翘消毒散(《外科心法》卷七)。 【组成】: 川大黄 朴消 甘草( 【用法】: 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小儿半钱,水一盏,加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得利下住服。 。【功用】:养阴退阳,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❶ 《准绳·伤寒》:养阴退阳。 ❸ 《方剂学》: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 上中二焦热邪炽盛,头昏目赤,烦躁口渴,胸膈烦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睡卧不宁,谵语狂妄,便秘溲赤,以及小儿惊风、重舌、木舌、牙痛、翳障、疫喉属膈热火盛者。 ❶ 《局方》: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 ❸ 《丹溪心法》: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汗。 ❹ 《准绳·伤寒》:心火上盛,膈热有余,吐血,咳嗽痰涎,淋闭不利,阴耗阳竭,小儿疮痘黑陷。 ❼ 《证治宝鉴》:痰火上扰之口噤,重舌木舌,中消能食而大便秘。 【宜忌】: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孕妇勿服。 【方论选录】: ❶ 《医方考》:黄芩、栀子,味苦而无气,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消,咸寒而味厚,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 ❷ 《医方集解》:此上中二焦泻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而以大黄、芒消之猛利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 ❸ 《张氏医通》:消、黄得枳、朴之重著,则下热承之而顺下;得芩、栀、翘、薄之轻扬,则上热抑之而下清,此承气、凉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调胃承气之义也;《局方》专主温热时行,故用竹叶。 ❹ 《古方选注》:薄荷、黄芩,从肺散而凉之;甘草从肾清而凉之;连翘、山栀,从心之少阳苦而凉之;山栀、芒消,从三焦与心包络泻而凉之;甘草、大黄,从脾缓而凉之;薄荷、黄芩,从胆升降而凉之;大黄、芒消,从胃与大肠下而凉之。 上则散之,中则苦之,下则行之,丝丝入扣,周遍诸经,庶几燎原之场,顷刻为清虚之腑。 ❶ 热厥 《临证指南医案》:某,先发水痘,已感冬温小愈,不忌荤腥,余邪复炽,热不可遏,入夜昏烦,辄云头痛,邪深走厥阴,所以发厥,诊脉两手俱细,是阳极似阴,鼻煤舌干,目眦黄,多属邪闭坏败,谅难挽回,用凉膈散。 ❷ 时疫 《南雅堂医案》:时疫来势甚暴,目赤口渴,壮热无汗,斑疹隐隐未透,烦躁不已,脘腹按之作痛,大小便闭,热毒内炽,邪势不能外达,防有内陷昏喘之变。拟仿凉膈法,并加味酌治,俾热从外出,火从下泄,冀其邪去正复,得有转机。 连翘三钱,大黄一钱五分(酒浸),芒消一钱五分,牛蒡子一钱五分,枳实一钱,栀子八分(炒黑),甘草一钱五分,淡黄芩八分,薄荷八分,竹叶一钱,生白蜜半盏。 ❹ 牙痛 《口齿类要》:表兄颜佥宪牙痛,右寸后半指脉洪而有力,余曰:此大肠积热,当用寒凉之剂。自泥年高,服补阴之药,呻吟彻夜,余与同舟赴京,煎凉膈散加荆、防、石膏,与服一钟即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