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代替阶段亦称“第一次进口代替阶段”、“轻工业输入代替阶段”。1953年至1960年, 台湾为优先发展民生必须工业品以代替进口的阶段。在本阶段,台湾国民党当局根据劳动力丰富,但资本不足和国际收支有巨额逆差等情况,采取了以满足岛内市场需要为主的内部导向发展工业的策略,以及实施限制设厂、关税保护、进口管制和外汇配额等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纺织、食品加工、合板、塑胶、水泥、造纸等劳力密集型“进口代替”工业,并将外汇分配于生产财(基本原料、半成品、零组件)进口,以便在岛内制造各种消费品,供应内销,代替消费财进口。同时,增加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出口,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外汇及市场,以农养工。本阶段内,台湾逐渐建立起良好的轻工业基础,工业增长率年平均达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