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运功规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运功规法

运功规法

运功规法,是曹士珩编订的一套静功功法。曹士珩字元白,号俞俞道人,明代人。此运功规法出于其所撰《保生秘要》一书,此书现无单行本。清代沈金鳌将此书辑入《沈氏尊生书》中的《杂病源流犀烛》,因得流传。曹氏运功规法得自家传,着重在治病,故有“身若安和,气不必运”之说。气功锻炼,原则上不能入睡,但曹氏从治疗角度考虑,认为不必拘守,他说:“却病坐功,不比真修磨炼,每按时坐香后,欲睡即睡,睡则病者精神完足。”这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曹氏运功规法系七种通治多种疾病的总法,合称“南北规中引”,其中,“南旋式”二种,“北旋式”五种。
南旋式
归元诀窍 “元”指人体的根元,即脐部。意为在胎儿期,人体的生命全赖联系于母体的脐带。归元,指把意念归注于人体的根元,即意守下丹田。本法先作脐部的意守入静,待“久久凝定”,然后作以意领气运行。方法是: 想象有一股“气”,以脐窝为起点(中心),作逆时针的螺旋式扩展,由小圈转成大圈。然后,又由大圈回收为小圈,最后回归脐部的本位。
周天 在此周天有循环周行的意思。本法中“气”运行的路线以躯体前后正中线(任、督脉)为中心,依次向四肢循行。由于是人为地想象“气”的运行,而不是循经感传的自然发动,故称“有作之周天法”。本法须在归元法练习纯熟后进行。方法是: 先按归元法以脐部为中心转圈,“由小而大,大而收小”。然后沿躯体前正中线 (任脉)逐点上移中心点(转圈方式不变),直至胸骨柄中的璇玑穴。而后向左上臂外侧作螺旋形的打圈而下,至曲池穴,再沿前臂前正中线打圈而下,经内关穴、掌心、指尖,折向指背部,然后沿左上肢后正中线打圈而上,经手背、外关穴、肘尖等处,圈向肩上肩井穴、第一胸椎棘突上大椎穴。而后沿躯体后正中线打圈向下,直至尾骨尖(尾闾)。再从下向上,沿原线返回,直上经头后玉枕、昆仑、泥丸,沿头面前正中线向下,过鹊桥,下重楼,达胃口,过脐,至玉柱(阴茎)。复沿原线返回至脐下气海穴。再向右下肢循行,经膝关,由鞋劳(解溪)穴穿向足背,至趾尖。转向足心涌泉穴,经后跟向上运行过阴谷,经大腿内后方向上,通向尾闾,直上过顶门,如前述线路下鹊桥,至玉柱返气海,然后按右下肢的对称路线运行向左下肢,落涌泉,升泥丸,至璇玑穴时,运向右上肢,线路同左上肢。然后转向肩背,贯昆仑而下摄元海。这样操作后,全身经脉宣畅。
北旋式
艮背诀窍 “艮”是《周易》的一个卦象,《易传》有 “艮其背” 之说。在这里,艮有止的意义,即止意念于背之意,其象属土。但背部在方位上为北方,五行中属水,水属阴。而意念神识主于心,心属南方火,属阳。止意念于背,为投南火于北水之中,使水火交而既济,即《易传》所谓“洗心退藏于密”。脏腑俞穴皆在于背(背俞穴),背为“五脏六腑根蒂”所系。止念的方法,先立内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但静功贵在无念,虽立正念,正念也是念,应当内外两忘,以忘而离妄,必须先忘其外,而后定其心,心定自然忘其内。初学者,静坐片刻,扫除万虑,凝神定志于本穴之中 (在胸腔中,心脏后方的空虚处),渐归于心、归于背,存无守有,念兹在兹。
行庭 先按前法艮背守念,然后把意念提出于体腔之外,运行于背数十次,再收回意念于体腔之中。稍停,又运行于两肾之间。15分钟左右。再从肾中意想有“气”遡尾闾,运上泥丸,经明堂、人中、承浆,降下重楼,至心、脐之间(脐上三横指处),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之处,立极定枢,意想悬一斗杓,运行于脐下一寸三分,旋转向上,逆时针左转于心后,右转向下于肾前,循环不息,上行经背之北,下行经脐之南,有如北极(星)定枢,斗柄推旋。此法能混气和神。
通关 按照上述斗柄推旋之法,把中心点(立极定枢)移向脐下,并一分为二,分开两路,旋下两腿之前,双旋双行,联络不绝,双行转脚底,向后遶元海,上至命门会合为一。从右转左,大旋三遍。上向大椎,再分行两肩,经肘后、外关达掌心,循内关过肩井,由项后透泥丸、行明堂,渐落双瞳,自面部下胸膈,会心窝。从左转下降,大旋三遍。如前脐下分开,循环遍体,周流运行。练功时间选择卯时(5~7时)、酉时(17~19时),或九次,或二十一次而止。练时不可执着,要若有若无。此法可以炼形和气。
绦法 先按归元方法注念脐部,然后用意于左侧,运绦过腰,从右旋转而上,至左肩膊,绦至胸前,行旋过右肩膊,而后下旋至腰。按法运数十次,再运绦向上,周而复始。本法亦可从艮背开始,转绦向前。
涤秽 本法从胃口旋入,凭虚而行,运入大肠,由左绕右,回旋九曲,以运气涤垢,转出肛门。然后嘘往吸回,自右而左,旋出胃口,收归元海,静念刻许,以还本位。

☚ 呼吸静功妙诀   因是子静坐法 ☛
000202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