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过故人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唐诗篇名。五律。孟浩然作。见《孟浩然集》卷四。此诗叙写诗人过访友人庄园的全过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首联点题,交待应邀过故人庄。颔联描写故人庄的优美景色。颈联叙写宴饮闲谈情况。尾联言重阳再来赏菊之约。诗中赞美农村恬美风光,歌颂朋友深厚情谊,写得清新自然,于简淡中见飘逸。方回评云:“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瀛奎律髓》卷二三)沈德潜亦曰:“通体清妙。末句‘就’字作意,而归于自然。”(《唐诗别裁》卷九)“绿树村边合”一联,层次分明、相映成趣地描绘村庄美景如画,是传诵人口的名句。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春晓 ☛ 过故人庄
【释】 1.过:至、访。故人:旧交,老友。 2.具黍:犹言准备好丰盛饭菜。《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筱。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黍,黄米饭。 3.合:围绕。郭:外城。 4.场圃:《诗经·七月》:“九月筑场圃。”朱熹集传:“场圃,同地,物生之时,则耕治之以为圃而种菜菇;物成之际,则坚筑之以为场而纳禾稼。”话桑麻:犹谈家常之意。陶潜《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指农家耕种生活。 5.就菊花:古人在重阳日有赏菊花、饮菊花酒之风俗。就,靠拢,接近。 【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饭菜, 邀我作客田家。 只见碧绿的树叶将村庄环抱, 远处有一脉青山在村郭外横斜。 打开窗户,坐席直对场圃, 举杯饮酒,闲话农事桑麻。 待到明年重阳之时, 我还要再来一醉美酒菊花。 【评】 诗写田家饮酒作客,写得就如田家一般地自然、平淡、真诚、毫无作态,也无丝毫修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远近环境,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气息、氛围,都令人真如在田舍农家饮酒作客一般。而结句以真挚、不客套的话语为结,更将人如画面中进一步进入到实境中,其中“就”字尤为点睛之笔,不待邀而自“就”,客人之豪爽,与主人之愉悦,欢声笑语,几溢于画面之外。杨慎曾云:刻本曾脱一“就”字,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升庵诗话》卷六)。 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是孟浩然田园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用平淡的字句,朴实通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田园风景画。尽管全诗40个字,无一个 “情”字,一个 “友”字,然而,从始至终却横溢出一种热烈、真诚、淳朴的朋友之情,正是这种淳情真义在深深感染着读者,使这首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诗的开头两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的是农夫对朋友的隆盛招待之情。作者别出心裁,先写 “具鸡黍”,后才是 “邀”至家里,其起笔就让读者感受到了农夫那种对故友的挚热之情,先声夺人。第二联描写客人对田园风光的无限喜爱之情。在故友的陪同下,客人赏玩山村景色。只见绿树成荫,环绕村庄,树隙中透出青山,更显郁郁苍苍,青山绿树,令人陶醉,这样美好的田园山庄,怎能不令客人顿生无限爱恋之情呢?第三联,述写主客二位故友的谈吐无拘,亲密无间的融融之情。故友农夫,在家里摆上了丰筵,打开窗户,一边与朋友开怀畅饮,一边面对窗外的谷场、菜园,漫话农物长势,菜桑收成,这一对故友难得见面的高兴劲儿,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畅开心扉侃侃而谈的兴奋形态跃然纸上,使读者亦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也不自觉地参加了这酣畅淋漓,令人神往的宴筵。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客人与主人依依不舍之情。千杯入肚,尽露真情,酒逢知己,哪有够时,人还没有离开筵席,就约着重阳佳节之时,花盛开之日,还要来此畅饮一番,那情景,那场面将更是多么迷人,这对朋友情意绵绵,纯洁而且高尚,令人羡慕,使人感动。 这首诗,既可以说是一首很成功的田园诗,也不失为一首很成功的言情诗。全诗字句平淡,通俗易懂。然而,其平淡之中露真情,于通俗之中见淳意,古人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所谓画,就是写景; 诗本身就是言情,“诗以言志”么。诗要写景,写事,因为它是靠形象思维的,但诗人写景,写事总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总是要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这才是好诗。这首诗把叙事与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块儿,从中溢出感人至深的朋友之情,毫无矫揉做作,无病呻吟之态,完全是让读者从平白的叙事写景中感受情的存在,所以,这首诗被誉为艺术珍品。 过故人庄【题 解】 本诗是一首五律,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充满田园气息,似一幅田园风景画。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孟浩然的诗作以五言律诗成就最高,而此篇又是五律中的佳作。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好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孟浩然的诗语言简约,但“语淡而味终不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的风味,又见待客之俭朴。全诗字字自然,无刻画痕迹。 这首诗风格清新淡雅,写景如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上句细描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极富诗情画意。 全诗情景交融,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与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会在一起,恬淡亲切,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全诗融诗境、形象、韵味为一体,自然流露出诗人对农庄、对故人的依恋和轻松惬意的心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①,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②。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④。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过:访问。故人:旧友,老朋友。庄:农庄。诗中写农家朋友邀请诗人前往作客,既写农村景物,又叙情意亲密,并订重阳再来之约。方回称此诗“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瀛奎律髓》卷二三),很有见地。全诗写出了农村宁静淳朴的生活,风格淡远,被冒春荣《葚原说诗》称为“逸品”。此诗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 【注释】 ①具:备办。鸡黍:泛指待客的菜和饭。②二句写村庄风景,意谓村周围被绿树包围,城郭斜倚青山在村外。③二句意谓面对打谷场和菜园子摆开酒菜,把酒劝饮时所谈的都是桑麻生长情况。筵:一作“轩”,窗户。圃:菜园。④二句写旧友约诗人在重阳日再来,对着菊花喝酒。重阳日:农历九月初九。古代风俗,这天要登高插茱萸辟邪,并赏菊喝酒。还来:再来。就:随。 过故人庄 题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①。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②。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③。 注释 ①故人:老朋友。鸡黍:泛指待客的普通饭菜。《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过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②轩:这里指窗。面:动词,面对。场:农家打壳、晒稻的场地。圃:菜园。把酒:端着酒杯。话桑麻:谈论农事。陶潜《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③重阳:阴历九月九日,是赏菊花、登高的佳节。古代民俗,这一天饮菊花酒。就:接近。就菊花:指赏菊花、饮菊花酒。 赏读 孟浩然有济世之志而不得实现,所以虽以隐逸自高,而其孤独郁抑乃至愤激不平的情绪时露于诗章。这一首,却是难得的例外。 诗的首联点明故人邀诗人做客之事:“故人”准备好“鸡黍”(田家自有,不假外求)来邀“我”,何等亲切!他一邀我就去,何等爽快!无推脱,没客气,语句平白,读来像是日记本上的一篇流水帐式日记。但却显得那样朴实自然,足以显出主客关系的不一般。如此开篇,看似不着力,却极好的传达出主客间的知己清深,并顺畅地引出下文。 接下来写农村田园风景。“绿树村边合”,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近景;“青山郭外斜”,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远景。近景、远景,都令人赏心悦目,使人感到这里清幽、淳朴,自成天地。接下来写田家欢聚。“鸡黍”早已摆好,酒也已备好。推开窗子,出现在面前的,是晒谷场、菜园子,总之,主客把酒之处,周围是一派田园风光。 在这样亲切自然的环境里把酒共话,话题当然不限于“桑麻”,但不外是农业生产和田家生活,彻底忘掉了名缰利锁。因此,作者临别之际,不待主人邀请,自动宣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明他在“故人庄”摆脱了烦恼,得到了欢乐,找到了心灵归宿,因而留恋田家,渴望再次与友人把酒谈心。 全诗任意挥洒,浑然天成,似乎未加炉锤,却把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真深厚的朋友情谊融为一体,诗意盎然,耐人寻味,充分显示了诗人“不拘奇抉异”的风格及“冲淡”的艺术魅力。从格律方面看,又是无懈可击的五律。只有艺术功力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诗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过”是造访的意思。一二句起得很平淡,请吃,是中国人建立感情的一种方式;杀鸡炊黍,是田家待客的习俗,“鸡黍”二字很家常,但也有出处,《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略)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元杂剧有一出《范张鸡黍》写的是后汉太学生范式,约定九月十五日到朋友张劭家探望,到期张杀鸡炊以待,张母疑心范相隔千里,未必能到,话音才落,范就到了。此诗一二句写故人相邀而我即至,不推辞,不误期,既随和,又讲信用,这正是一种最普通的人情,是人际交往中最常有的现象,诗人随手拈出,富于生活气息,多么亲切。 继二句写赴会沿途所见景色,这村庄座落在城外,傍着一带青山,为绿树所环绕,这使人想起一首有趣的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真能在写景中表现出郊游的情趣来。元人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这鼎足对的写景更鲜丽、也更尖新,然而却没有这里的自然朴素;马曲写的是茅舍一角,取景较窄;孟诗写的却是整个农村,眼界自宽;马曲流露的是孤高的情怀,此诗表现的却是平常心,具有更多的生活气息。所以这两句的好处,远在修辞之外,是全诗的灵魂,是感情与形象交融的结晶。这两句重点表现的是青山、绿树、村落,它们水乳交融地打成一片,而城郭相形之下就显得是个陪衬了,这里包含着一颗农家的心。 接下来写打开轩窗,宾主引怀细酌,谈笑风生,而谈的无非是庄稼话,家常话,所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城里终日忙忙碌碌的人,是很少能领略这种闲侃的乐趣的,它的前提是闲,有闲才有侃的心情,可人相对,清茶一杯,聊天聊上一天都不觉累。什么谋职求官之类的事,连想都不去想它了。诗人忘情于田园风光与友情之中了。 喝罢、谈了,最后是告辞。诗人的谈兴和酒兴未消,他说还要再来,那就在重阳节罢。这照应了开篇,这次是应邀而来,下次是不请也要来。在这种坦诚到忘形的话中,田庄的美好、故人的热情、作客的愉快,全都有了。 诗写一次普普通通的作客,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这儿既没有引人注目的名胜,也没有令人兴奋的事件,不过是一片场圃,遍地桑麻,一些村人来往的道路,然而诗人却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理想的天地,一个没有传奇色彩的人间桃源,写出了诗人忘怀得失于友情与大自然的喜悦。全诗平平叙起,娓娓道来,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华丽的词句,“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这就是孟浩然的诗。 过故人庄
这首诗是孟浩然诗歌的代表作,也是盛唐田园诗的名篇。它是孟浩然四十岁往长安谋仕不遇之后,由“谋仕行义”的诗人转向躬耕归隐之际时所作。 《过故人庄》完整地写了诗人访问老友农庄的经过:先说应邀赴约;次写农庄风光;再次写田园情趣;最后相约后期。这里的“过”,非“经过”之义,而是过访、探望之意。
首联:应邀赴约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是说,老朋友杀鸡做饭,备好了丰盛的饭食,邀请我到他的田庄里去做客。这里把主客双方的神情和心境,都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一边是殷勤的款待,一边是欣然地赴邀。 这两句诗表面意思很简单:应邀赴约。那么深一层的含意是什么呢?的确,乍看文面,平淡无奇,细瞧字里行间,却匿隐着一个自古以来的著名典故:“具鸡黍”。这是征引《论语》上的故事。其《微子篇》载云—— 荷𦰏丈人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说,有一天,孔子门徒子路,曾向一位荷𦰏(diào吊)丈人(拿着竹制农具的老人)探问孔子行踪,丈人留宿子路,并杀鸡煮黍盛情款待他。第二天,子路见了孔子,告诉他这件事。孔子说:“这可是一位高人隐士呵,要子路返回去解释一下。但等子路再去时,丈人已不在,只好对其子说:“不仕无义”,孔子是为义而谋仕。即使已知“道之不行”,也要谋仕(基本精神)。 这是《论语》“子路问津”故事的大意。 诗人在诗中引入这个典实,用意何在?我想其用意,至少有两点:①说明自己也像孔子那样,也是“为行义而谋仕”的;②说明自己的老朋友,是一位可敬的归耕的隐者。这里,表明主客双方对人生的态度是有差别的,但在实质上却是相通的。 怎么既相异又相通呢?读完全诗即可领悟。且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里的合,联接,围拢。郭,外城。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道,内者叫“城”,外者,称“郭”。这两句是说,农庄坐落在郊野的绿树成荫的环抱里;庄旁的一抹青山,郁郁苍苍地斜向城郭之外。这是一个什么去处?不正是一个高人归耕隐居的“福地”吗? 诗人把自己所见到的农庄环境,用了这样优美的笔墨画出了如此僻静幽雅而又生气盎然的大好风光,这是由于:一方面为表现主人隐居的环境;一方面也寄托自己对田园风光的欣羡之情;并暗含着自己也将走上归隐道路的意向。这在下边诗句中就更加明显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这里是写诗人同主人在庄里饮酒叙谈的热烈情景:在主人家里打开窗子(即“开轩”),面对着谷物和园圃,摆上酒菜,开怀畅饮,呷美酒,谈农事,其乐无穷。 在这看来平平淡淡的两句诗里,诗人巧妙地化用了阮籍和陶潜诗歌中的两句诗意—— 上句之开轩,来自阮籍八十二首大型组诗《咏怀诗》第十九首的“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的语意。这原来是阮籍咏叹一个安贫乐道儒生欣羡隐遁生活的。孟浩然沿用了阮诗的原意,表示自己也愿意从仕途转向隐遁之道。 下句之话桑麻,是化用陶潜《归园田居》组诗之第二首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诗意。原来是陶潜为歌咏田园邻里间只关心农事,不涉世俗杂事而说的话。此处孟浩然用了它,是为了赞赏主人隐居生活的高尚意趣;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陶潜归耕生活的向往。可见,在这一联中,连用了两个古人的诗意,是很具用心的。这不仅写了主客间的融洽气氛,赞扬了老友的高尚情操,而且,更重要的是以行动表明了诗人自己也在以阮、陶为榜样,有意断绝尘想而高蹈了。 诗的尾联,写了这次造访的结束,也说明了诗人思想转变过程的最后完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先说说就菊花的意思。注者对此,歧说较多。有的说,“就”,亲近、凑近了;又说,“伴随”;又有说“趁着”等。“菊花”,也有二说,一说“指重阳节之赏菊佳节”;一说“在重阳节饮菊花酒”;又一说“重阳再来,就看菊花喝酒”。我认为,以第三说为妥。因为古代虽有以菊花酿酒的习俗,此处不一定坐实为“菊花酒”,而在菊花盛开的重阳佳节,饮一饮一般醴酒,也是古人之俗风。正因如此,诗人在此同主人约定—— 等到那秋高气爽的重阳佳节的到来,趁着菊花盛开的大好时光,再来农庄同大家痛饮一番。 这两句诗,不仅仅以“约定日后重游”来结束全诗,而且明白地表示了诗人躬耕归隐的决心,将最后完成由“谋仕行义”到“绝尘隐遁”的转变,具体揭示了主客之间的“相异又相通”的进程。
这首诗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在思想上,它主要歌颂隐逸生活和田园恬适的情趣。它通过赞美真挚友情和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从仕途追求失败后而欣然转向归隐的情怀,隐隐地流露了一点怀才不遇的情绪与感慨。虽然不甚深刻,但也正反映了盛唐时代风貌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第二、在艺术上,这首诗很有特色。这个特色可概括为如下几句话—— 浅而深,淡而浓,简朴而亲切,专以情深意醇、思真词实感人。 乍看这首平实的五言律诗,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诗之技巧,但是它说明了若干做一首好诗的道理。比如我们只要按一定格律做诗,就可以达到很多意料之外的效果: 它虽然技巧老到,却无造作之态; 它虽然讲究了声律对仗,但收到自然和顺之效; 它虽然用典不少(至少八句四典),却是显得明白活泼; 它虽然写法朴实(信口道出、平实章法),但给人以含义深沉之感; 它虽然造语平淡(明白如话),可是诗味十分醇厚。 正如清人黄生在《唐诗摘钞》中所说: 全诗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炽俱化矣。 过故人庄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孟浩然 ←上一篇:与诸子登岘山 下一篇:留别王维 →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孟浩然作。这首诗写应邀去农家作客的情景,抒发了对田园的热爱和对农民的真挚友情。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以田家特有的风味邀诗人作客,诗人一邀即至。简洁朴实的叙述,却流露出他们深厚的友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到了田家,只见小山村在绿阴浓密的树木环抱之中,城外一脉青山蜿蜒而来。这两句以远近交织、疏密相间笔法,画出一幅景物层次分明的山村图。“合”字显出山村别有天地,“斜”字表现出山与村庄依依相伴的神态,都流露出诗人对山村的欣赏与喜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待客情景。主客对着窗外的谷场菜圃,引杯细酌,娓娓共话农家桑麻之事。他们真是情投意合。这两句还素描出田家优美宁静的环境,使人领略到浓郁的农村风味和泥土气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告别情景。“就”字,表示了下次不邀自来。这两句,把诗人作客的愉快、对农家的依恋,都表现出来了。诗至此结束,但言尽而情意未尽。 全篇纯以口头语写眼前景。作为一首五律,它的对仗、平仄都符合格律要求,但我们感到诗人写得那么自然随便,似乎毫不费力,使人忘记这是律诗了。这就是语淡而味浓的孟浩然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过故人庄:拜访老朋友住的村庄。具:准备,置办。黍(shǔ):黄米饭。合:环绕。郭:城墙。轩(xuān):窗户。场:打谷场。圃(pǔ):菜园。把酒:拿起酒杯。桑麻:桑树和麻。这里借指庄稼。重阳日:农历九月九日。古人有在这一天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风俗。就:走近,来到。这里引申指品赏。 【大意】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农家饭菜,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乡下的家中做客。绿树环抱中,村庄显得格外宁静。村郭外青山隐隐,连绵起伏,真如一幅优美的山村风景画。主人打开窗户,眼前是平整的打谷场和绿油油的菜园,与村边的绿树、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我们一边喝酒,一边谈着庄稼事儿,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啊,老朋友,等到重阳节那天,我一定再来和你一起观赏菊花。 字数:401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8页.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首二句几如脱口而出,然而正是这种有几分质拙的诗句,与要表现的田家之风正相契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村庄被绿树青山层层环抱,多么静谧、纯净的所在,这里没有闹市的繁杂;唯有自然的赐予,入身其中,人的心境都被净化了。绿树、青山,其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清新、爽朗、富于朝气的,这时自然之色,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诗人是带着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赴约的。推开窗子,农家的谷场、菜圃,是近在目前的景致,在这种纯朴、亲切、飘逸着泥土芳香的环境中,怎么可能还有官场的杂念,“把酒话桑麻”才是最恰切的话题。如果说诗人刚步入“故人庄”便被这里清新的气息净化的话,那么现在简直要与这纯朴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于是,与主人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有趣的是,诗篇开首点明应邀而至,而在这结尾处则是主动相约,变化之间,这次田家之行的惬意、宾主之间的投机,等等等等,还在话下吗? 孟浩然的诗虽以清淡著称,但清淡中往往都隐透着一种悲凉,这首诗却毫无惆怅,唯有舒展,这也许正是田庄的魅力所致吧! 《过故人庄》guo gu ren zhuangPassing by the Village of My Old Friend→孟浩然 (Meng Haor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