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决策的行为准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决策的行为准则 是制定决策必须遵从的基本原则,即决策必须赢得决策执行者的拥护与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决策执行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使决策顺利达到目的奠定基础。 在决策学中,行为是指人在意志支配下产生的自觉的行动。决策能否达到目的,与决策执行者的行为(对待决策的态度,执行决策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哪怕是“最好的”决策,如果得不到执行者的有力支持,也绝不能达到目的。 因此,决策必须是能够调动执行者积极性的决策。 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搞城市暴动的决策就失败了,这是因为它不能满足几亿农民对土地的需求。随后,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决策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土地革命的决策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得到了农民的积极、主动地拥护和支持。 在我们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就是决策者制定决策的基本原则。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制定的决策就能充分发挥决策执行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决策反映了决策执行者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又是分层次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因此,决策者必须以人民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制定决策的客观依据。任何不考虑人民需要层次的发展或超越人民现实需要的决策都是不会成功的。在人民群众中,每个人的需要也是各不相同的,决策者必须经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将群众的个人目标集中到总目标中去,才能使决策执行者同心协力,共同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奋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