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评剧
评剧起源于河北东部的莲花落子,后发展成“唐山落子”。1909年(清宣统元年),评剧奠基人成兆才带着自己办的庆春班来到奉天,在全盛茶园一连演了三个多月,随后又去铁岭等地演出。成兆才对辽宁的“蹦蹦”一旦一丑的歌舞形式进行改革,吸收了京、梆表演的精华,变成多人演出的人物戏,发展了“唐山落子”。之后又有孙洪奎率“洪顺戏社”在奉天演出“唐山落子”,主演有张凤楼、碧月珠等,演出剧目有《王少安赶船》、《花为媒》等。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后,辽宁地区的落子艺人把东北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的精华吸收到自己的唱腔和表演里,形成了具有地方风味的、新的艺术风格的“奉天落子”。它不同于京、津落子那样细腻、舒缓,而是泼辣粗犷、热情奔放、节奏明快,凭一气贯通的大段唱取胜,所以又称“大口落子”。“奉天落子”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为“评剧皇后”的李金顺,她与郭子元组成元顺社,在哈尔滨、沈阳等地演出,唱腔清新悦耳,声情并茂,别具风格。高景山在沈阳开办“复盛戏社”,由主演芙蓉花带队进京演出,公开打出“奉天落子”的旗号,演出《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李香莲卖画》等剧目,连演三年而不衰;之后,又到上海、南京、汉口等地演出。中华民国18年初沈阳的《新民晚报》曾称奉天落子为评万里。从此,评剧之名得到社会承认。当时的主要女演员李金顺、筱桂花、刘翠霞、芙蓉花被观众誉为评剧的“四大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