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辽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辽史》 二十六史之一。元脱脱等撰。一百一十六卷。至正三年(1343)四月开始修撰,四年三月书成。记载辽朝包括西辽的史实。凡帝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主要以耶律俨《皇朝实录》、陈大任《辽史》、萧永祺《辽史》、和叶隆礼《契丹国志》为底本,兼采辽人之行状、家传、墓志、碑刻等。《营卫志》为辽史独创,其余各史所无,其中保存了契丹早期的户籍、兵籍、土地制度、部族组织等史料;《辽史》另一创举是《部族表》,将与辽发生关系的周边各族按年月列入大事年表中,读来使人一目了然,“又省却了多少外国等传”(钱大昕《廿二史札记·辽史立表最善》)。《辽史》中附《国语解》这也是它特有的。由于契丹人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字,出现许多契丹语译名,如官制、人事、物产、部族、地理、姓氏等名称,如不加语解,当时许多人也无法读通。随着契丹人与周围民族融合,他们的语言文字已不为人所知,因此《国语解》又成了今天研究契丹文字的珍贵资料。由于匆促成书,史料未及融会贯通、记载疏略、重复误谬甚多。初刻于至正六年,其后有元刻明印本,明南、北监本,清乾隆四年(1739)殿本,和集元板而成的百衲本等多种。 辽史 纪传体断代史。一百六十卷。元脱脱等人撰。书成于元顺帝至正四年三月(1344年)。(脱脱事迹参见“《宋史》”条)。 元中统二年(1261年),翰林国史院王鹗曾请修辽、金二史。南宋灭亡后,又议同时修宋、辽、金三史,但因“帝统”之争,长期未决,以至修史不得不延迟。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任命中书丞相脱脱为三史都总裁官。总裁官有中书平章事铁木尔塔识、中书右丞贺惟一、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士欧阳玄、待御史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脱脱以三朝各自为正统制定了三史各自成书的计划。《辽史》最先修成,仅用一年时间。负责具体修撰《辽史》的有兵部尚书廉惠山海牙、翰林直学士王沂、秘书著作佐郎徐昺、国史院编修官陈绎曾等人。 唐朝末年,北方民族契丹兴起,九一六年,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称帝,正式建国号契丹,后来太宗耶律德光改契丹为辽。辽代沿袭唐、五代的制度,也设有国史馆,修纂起居注、日历、实录和国史。但有关辽朝史事的文字记载极少。辽虽有契丹文,行用于民间,但用于著作则不够。辽国在得燕云十六州后,虽也用汉字,但严禁文字著作南流。所以,有关辽代史书最为贫乏,以至元初时元好问曾感叹:“今人语辽事,至不知起灭凡几主”。乾统三年(1103年),耶律俨曾奉命把辽朝历次设局编修的实录综合汇集编订成书,共有七十卷。耶律俨,汉人,本姓李,因其父被辽赐“国姓”,故名为耶律俨。仕辽,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监修国史。事迹详见《辽史》卷九十八本传。其书虽名为实录,但从《辽史》所引耶律俨书的情况来看,它有本纪、列传,又有部族、礼、仪卫诸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此书中保存了辽代珍贵的原始材料。金熙宗时,曾修《辽史》,成于肖永琪之手,但后来失散了。金章宗时,又曾组织人力修撰《辽史》,命翰林直学士陈大任专任此事。陈氏以耶律俨《实录》为基础,广搜碑志、文集等史料,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至金泰和七年(1207年),历时十九年,始修成初稿,但因德运归属等有关正统问题,使这部《辽史》未能定稿颁行。以上二书便成为元末重修《辽史》的主要依据材料。欧阳玄起草的《进辽史表》称:“耶律俨语多避忌,陈大任辞乏精详,《五代史》系之终篇,宋旧史埒诸载记。”其中提及了所依据的主要史书。此外,元修《辽史》时还大量采用了宋人叶隆礼的《契丹国志》。因耶律俨死于辽天祚帝天庆年间,他所修的国史下限最多至道宗朝,金陈大任的《辽史》又以耶律俨国史为基础编修的。因此,此《辽史》中的《天祚纪》及有关的列传部分又采用《契丹国志》中的史事。 《辽史》记载时限,起自唐天复元年(901年),终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宋联合灭辽,共为二百二十五年,《辽史》一百一十六卷,内分本纪三十卷、史志三十二卷、史表八卷和列传四十五卷,末附《国语解》一卷,比较完整而系统地记载了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 《辽史》的本纪,分别记载了辽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皇帝等九朝的历史。其中太祖本纪记述了契丹族的兴起,追述其先人的事迹。详细地记载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以契丹贵族为主并联合汉和其它各族上层分子组成的辽王朝,以及他东征西讨的武功。这些,不仅反映了辽代早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情形,而且还涉及到契丹与其周围的室韦(蒙古族先祖)、女真、吐谷浑、党项、阻卜、突厥、回鹘、渤海国以及中原的后梁、后唐、吴越之间的关系,还记载了辽代早期就曾与高丽、新罗、日本、波斯等国建立了关系等珍贵史料。本纪中,《圣宗本纪》篇幅最大,对宋辽之间多年的征战与讲和等事迹,都有较详实的记载。其中包括对“澶渊之盟”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天祚帝纪》不仅记述了辽被金灭的过程,而且还简叙了耶律大石率族众西征并在中亚建立西辽的始末。这是极为罕见的材料。 《辽史》志占三十卷,计有《营卫志》三卷,《兵卫志》三卷,《地理志》五卷,《历象志》三卷,《百官志》四卷,《礼志》六卷,《乐志》一卷,《仪卫志》四卷,《食货志》二卷,《刑法志》二卷。《营卫志》是《辽史》新创例目,记载了契丹营卫概况、各部族的建置和分布,分为官卫、行营、部族三项。《兵卫志》即是前史《兵志》,记述了辽的军事组织情况,包括御帐亲军、宫卫骑军、大首领部族军、众部族军、五京乡丁、属国军和边境戍兵等。《地理志》记述了辽代的地理建置情况,列为上京、东京、中京、南京、西京五道,分别概述。《历象志》详述历、闰考、朔考,并附象、刻漏和官星三文。《百官制》记录了辽朝统治机构分北、南二院,“南府治民,北府治兵”,介绍了各自的官制概况,各占二卷。《礼志》介绍了吉仪、凶仪、军仪、宾仪、嘉仪,提供了当时契丹等部落的风俗习惯方面的材料。《乐志》详记了辽代的国乐、诸国乐、大乐等各种乐的基本情况。《仪卫志》包括舆、服、符印、仪仗四部分,记述较为详细,也是难得的史料。《食货志》记述了辽代的经济情况。其中包括赋税、盐、钱、马等。《刑法制》记录了辽代几次大狱及刑律概况。《辽史》十志基本上记录了辽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及社会风俗等基本概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辽史》有史表八卷,分为《世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外戚表》、《游幸表》、《部族表》和《属国表》。八表编撰最为精细,且得到历代的褒赞。列有如此众多的史表,一是可以使前因后果、一代之始末一目了然,二是节省笔墨。因人附事,可以减少一些不重要的列传。而且,把反映辽代内外关系的使臣交往及各部朝贡等事列成史表,既保存史料又无繁杂冗乱之感。 《辽史》列传四十五卷,其中,诸臣列传占三十卷,类传有十二目。即《后妃》、《宗室》、《文学》、《能吏》、《卓行》、《列女》、《方技》、《伶官》、《宦官》、《奸臣》、《逆臣》、《外纪》。其中《伶官》与《宦官》共一卷。《外纪》中又分《高丽》和《西夏》两篇,共一卷。列传记载人物多是宗室耶律姓及后族萧姓,体现了辽代耶律、萧氏二姓执政的特点。《辽史》列传之末附有《国语解》一卷,对契丹族的姓氏及称谓、官名、地名、部族都依次作了解释。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任契丹部落的夷离堇,“夷离堇”意为统兵马的大官,称参知政事为“夷离毕”。再如“林牙”为掌文翰官,时称为学士,即为翰林学士,清乾隆时又敕撰《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又重译或改译了一些错误。史书之中列有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后人提供了方便,而且对于研究契丹人的语言文字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由于《辽史》可依据的史料极少,所以记事过于简略且有漏载。如金、宋灭辽后,耶律大石在中亚又建立西辽,存在了八十多年,而《辽史》没有这段历史的记载。又因成书仓猝,以至各部分内容互相矛盾并出现了较多的错误。尽管如此,但由于耶律俨的《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等主要记载辽代史事的书籍今已失传。因此,这部《辽史》就成了现今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而完整的记载辽代历史的书籍,其价值自然可知。 由于《辽史》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后人作了许多订正和补遗,其中较著名的有《辽史拾遗》和《辽史拾遗补》。《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清厉鹗撰。厉鹗字樊榭、钱塘人。其书分内纪十三、志四、表二、传三、外纪一、国语解二。新补志二,一为选举,一为经籍。传共补十八人。引书三百五十八种,一为使臣、商贾、降人、间谍的传说材料,一为地方志。其书有道光汪氏振倚堂刻本和光绪江苏书局刻本。清人杨复吉又引用厉鹗所未曾见过的《旧五代史》和薛应旗《宋元通鉴》、《续资治通鉴》,以及厉鹗搜辑有漏的《契丹国志》等与清人考证诸书,撰成了《辽史拾遗》一书,杨复吉复有《辽史拾遗补》。此外,还有汪辉祖的《辽金元三史同名录》和今人冯家升作的《辽史证误三种》,均可资参考。 《辽史》的版本有元至正年间刻本,今已失传。明代有南北监本,清有乾隆殿本和道光殿本。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辽史》是以元末明初翻刻残本拼成。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是以百衲本为基础,广泛吸收了前人校勘《辽史》的成果,是目前流行的较好版本。 辽史书名。元脱脱等撰。116卷。元至正三年(1343)修。有多种版本刊世。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纪传体史书。记契丹族所建辽朝兴亡史事。为研究辽史的基本资料。涉关东史事者颇多。并有若干关于少数民族和邻国的资料。高丽事则于列传中立有 “外记”一目。 《辽史》纪传体断代史书。元脱脱等奉敕修。1343年开修,1344年3月完成,历时1年。该书记901年至1125年共225年辽代史事。全书116卷,包括纪30卷,志31卷、表8卷、列传45卷,附录1卷。本纪记述详尽,8表精细,8志显国家性质。本书修成后有散佚,清有《辽史拾遗》24卷,引书达300多种,《辽史拾遗补》5卷。《辽史》通行版本有6种。 辽史 188 辽史史书。116卷,本纪30、志31、表8、列传46、国语解1,元代脱脱等奉敕撰。记载辽太祖迄天祚帝大保五年(1122)220余年辽代史事。元顺帝至正三年四月,命脱脱、欧阳玄等修辽史。欧阳玄依辽耶律俨《辽实录》和金陈大任《辽史》,稍加编次,没有吸收宋人资料,于至正四年三月,草率成书,不惟史料简略,且错误亦不少。耶律俨和陈大任的书已亡佚,故《辽史》还有一定史料价值。清人厉鹗著《辽史拾遗》24卷,采摭众家350余种,对《辽史》作了增补、考证工作。杨俊吉著《辽史拾遗补》5卷,采《旧五代史》、《契丹国志》、《宋元通鉴》及有关书中记载辽事者400余条,都对《辽史》有所补充。 ☚ 宋史 金史 ☛ 辽史 辽史纪传体辽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十六卷。元代官修。都总裁脱脱(1314—1355),元蒙古蔑里乞氏,字大用。幼由伯父伯颜抚养,十五岁为皇太子怯怜口(贵族私属人户)怯薛官(近侍)。顺帝元统间任同知枢密院事。见伯颜擅政,惧其招祸而连累及己,乃于至元六年(1340)乘其出猎,助顺帝罢逐之。以功拜右丞相。因少时从学于老儒吴直方,受汉文化影响较多,执政后,废伯颜旧政,复科举,又奏请修辽、金、宋三史。被任为三史都总裁,在铁木儿塔识、太平、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等人协助下,于至正三年(1343)四月开始修撰此书,至次年三月完成。此书之所以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成,主要是凭藉了辽、金二朝修纂辽史的基础。辽自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即仿中原王朝之制,设官修史,曾先后四次大规模纂修《实录》,至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由监修国史耶律俨主持纂成《皇朝实录》七十卷,并另有志、传之作。入金后,熙宗、章宗时又两次诏修《辽史》,前者由耶律固及其弟子萧永祺主持,后者成于陈大任之手。元修此书,即以耶律俨、陈大任两家之作为依据,参以《契丹国志》等编成。 ☚ 经世大典 金史 ☛ 辽史 《辽史》Liaoshi以脱脱为总裁官修撰的纪传体辽代历史。《辽史》共160卷: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记载了上起唐昭宗天复元年(901),耶律阿保机任契丹离堇,至辽天作帝保大五年(1125),宋金联合灭辽,整个辽代200多年的历史。至正三年(1343)四月,元顺帝下诏任命脱脱为总裁官开始修撰《辽史》,到次年3月即告完成,仅用11个月的时间。成书快是因为辽代历来重视修史,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材料。金人灭辽后,曾两次根据辽实录纂修辽史,但是未能修成完整的史书。元朝建立后,也曾4次议修辽史,虽未完成,但却积累下丰富的材料,为后人修史创造了条件。《辽史》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录辽朝历史的史籍。在全书中具有突出地位的是本纪和志,占全书总卷数的一半还多。本纪内容充实,记述详细,在附赞中还追述了契丹先世的事迹。志详细记载了辽朝的各种制度,突出地反映了契丹贵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种种特点。由于《辽史》修撰于元朝末期,在政治动荡中仓促成书.基本上照录旧史,造成了辽史的疏漏简略,甚至出现许多错误。尽管有人批评它内容贫乏,史料不多,但仍不失为我们研究辽史的重要工具。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集中了流行的各种版本的优点,做了认真的参校,是目前阅读最好的版本。 ☚ 宋史 金史 ☛ 辽史纪传体正史。元脱脱等修撰。全书一百一十六卷,有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末附《国语解》一卷,解释契丹族的姓氏称谓、官名、地名、部类名等。本书主要据辽耶律俨《实录》、金陈大任《辽史》,参考《契丹国志》、《资治通鉴》及各史《契丹传》等编排而成,由于成书仓促,内容缺略,但记载辽史资料之书很少,因而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清厉鹗作《辽史拾遗》,杨复吉作《辽史拾遗补》等,均为补校《辽史》重要著作。 辽史liáo shǐ《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2)。纪传体史书。元朝官修。脱脱等修。成编于1344年。160卷,包括本纪30卷,志30卷,表8卷,列传45卷。另附《国语解》1卷。记契丹族所建辽朝兴亡史事,始唐昭宗天复元年耶律阿保机称夷离堇,止于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取材多据辽·耶律俨《皇朝实录》和金·陈大任《辽史》,兼及《资治通鉴》、《契丹国志》以及诸史《契丹传》。 辽史一百一十六卷。元脱脱(详见前条)等撰修。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诏修辽、金、宋三史,脱脱为总裁。《辽史》由脱脱领衔编修,具体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四人分撰。至正三年四月开始撰写,次年三月完成,前后仅用了十一个月。主要取材于辽朝耶律俨的《实录》和金朝陈大任的《辽史》,兼采《资治通鉴》及前朝各史《契丹传》等,辽天祚帝纪及有关列传部分多采用《契丹国志》。凡本纪三十卷,志二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记载耶律阿保机任契丹部落“夷离堇”之时(907),至辽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宋、金联合灭辽止共200多年的辽代历史,是研究辽史最基本的史料。《辽史》成书仓促,利用史料范围比较狭窄,缺点颇多。主要表现一是过于简略。二百多年的历史,只有列传百余篇,有很多脱漏。如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对契丹族的发展,《辽史》没有专门记载,本纪开章就讲太祖,只是在末尾简单地追溯了一下契丹族的历史,根本不能反映契丹族发展的全貌。没有专门篇章记叙立国88年的西辽历史,只是在天祚帝本纪后附上了耶律大石的事迹。再如辽自建国后,几次更改国号,辽太祖建国时称契丹,辽太宗改为辽,圣宗时又改为契丹,道宗时复又称辽,对此,“《辽史》皆没而不书”。(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83,《辽史·圣宗纪》)其次是错误很多。如书中道宗有“寿隆”年号,出存辽代碑刻和钱币都作“寿昌”,“隆”字犯圣宗讳,所以《辽史》作“寿隆”是错误的。(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83)《辽史》疏漏、错讹虽多,但由于辽、金两朝修撰的 《实录》和 《辽史》均已失传,辽代其他史料也较少,比较系统而完整地记载辽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只有这部《辽史》,因而显得重要。《辽史》成书后,正至五年 (1345) 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行省刻印。现通行的百衲本《辽史》,以元刊本为底本,但这个元刊本错讹亦多。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吸取其他版本和前人校勘《辽史》的成果,是目前比较好的本子。有关增补、校注《辽史》的著述有清人厉鹗的《辽史拾遗》、杨复吉的 《辽史拾遗补》,今人冯家的《辽史源流考及辽史补校》、罗继祖的《辽史校勘记》等,可参考。 《辽史》liao shiHistory of th Liao Dynasty→脱脱(Tuo Tuo) and others 辽史史书名。元朝官修,脱脱等撰。凡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营卫志》、《国语解》等卷为正史中最具特色者。主要记载辽朝历史及其典章制度,也简述了北辽和西辽的史事,辽朝建立前契丹族史事,散见于《世表》、《营卫制》等卷。取材以辽耶律俨撰《皇朝实录》和金陈大任等撰《辽史》为底本,兼及《契丹国志》、《资治通鉴》、《新五代史》等诸正史《契丹传》。元世祖(1260—1294)时曾两次诏修辽、宋、金三史,因体例争议未决,延至至正三年(1343)四月开始着手撰写。四年三月修成,首尾不及一载,于二十四史中成书最速。编修时以实录为凭,无所粉饰,多数记载,较为可信。是研究辽代史和契丹民族史的主要史料。但由于成书匆促,无暇旁搜,率而成编,实多疏略。如开国前和灭亡阶段的记载诸多缺略,会同元年(938)改契丹国号为辽,统和元年(983)复国号为契丹等大事漏记。又因史料未及融贯,重复缺谬之处甚多。如每年游幸,即具书于本纪,复为游幸表一卷;部族之分合,既详述于营卫志,复为部族表一卷;属国之贡使亦具见于本纪,复为属国表一卷;食货志、刑法志等既甚短简,且与本纪列传重复。加之失于校勘,错误比比皆是。如年号寿昌误记为寿隆,也有同人异名、一事岐说等情况。是书初刻于至正五年,已佚。后有元刻明印本,明南、北监本,清乾隆四年(1739)殿本、百衲本等,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最优。清厉鹗《辽史拾遗》、杨复吉《辽史拾遗补》、近人冯家升《辽史正误三种》均可订证其失误。又,《辽史》修撰不自元朝始。此前,金朝已先后撰成两部,均佚。一为萧永祺撰,耶律固等同修,皇统八年(1148)成书的75卷《辽史》;一为金章宗时(1189—1208)命党怀英、移剌履等人初修,陈大任专力续成的《辽史》,世称陈大任本。大任修史时,朝廷下令民间将辽时诸家文集、记事及碑铭墓志等,悉上送官,以资取择。元修《辽史》,多因之。 辽史书名。元脱脱领衔,欧阳玄、张起岩、吕思诚、揭傒斯等总裁,利用辽耶律俨编撰的国史及金陈大任修纂但未完成的《辽史》等,历时不到一年撰成。全书116卷,47万字左右。叙史简略,脱漏之处甚多。书中自相矛盾、一人两传、译名不一、一人弄成两人等等现象颇严重,此外还有其它许多错误。故清代学者补作者为数不少,成书的有厉鹗的《辽史拾遗》、杨复吉的《辽史拾遗补》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