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决定分娩的三个因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决定分娩的三个因素 决定分娩的三个因素是产力、产道和胎儿。如三因素正常并相互适应,胎儿能自然顺利地经阴道娩出,为正常分娩。 ❶ 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包括子宫收缩、腹压及肛提肌收缩。 A.子宫收缩(简称宫缩):它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它能迫使胎先露逐渐下降,子宫颈口逐渐扩张。正常宫缩有以下特点:
临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宫缩具有节律性。初起时的宫缩约持续30秒钟,间歇期为5~6分钟左右。随著产程的进展,宫缩持续时间渐长,间歇期渐短。宫口开全后,宫缩持续时间可达1分钟,间歇期可短至1~2分钟,宫缩也逐渐加强。临产初期,宫缩时子宫内压力约升高至3.25~3.9kPa(25~30mmHg),于第一产程末可增至5.2~7.8kPa(40~60mmHg),间歇期则仅有0.78~1.3kPa(6~10mmHg)。第二产程期间,宫缩时宫内压力可增强10倍,达13~19.5kPa(100~150mmHg)。宫缩时,子宫壁血管及胎盘受压,子宫壁血管及胎盘绒毛间隙血流量减少:间歇期,血流量恢复原来水平,胎盘绒毛间隙血流量也复原。
B.腹压:它是第二产程娩出胎儿的主要辅助力量。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已下降至阴道。每当宫缩时,胎先露部或前羊水囊压迫盆底组织及直肠,反射性地引起排便感,产妇主动屏气。此时产妇喉头紧闭向下用力,腹壁肌及膈肌强力收缩,使腹内压增高。但须在第二产程,特别是末期才有效。否则,反易使产妇疲劳,宫颈水肿,使产程延长。第三产程时增加腹压,可促使胎盘娩出。 C.肛提肌收缩:它有协助胎先露部在盆腔内旋转的作用。当胎先露于耻骨弓下缘时,还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胎儿娩出后,胎盘下降至阴道时,肛提肌收缩还能使胎盘娩出。 ❷ 产道: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骨产道、软产道两部分。 A.骨产道(真骨盆):它是产道重要部分。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图Ⅱ-32 骨盆入口平面各径线 ·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它是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之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cm。是胎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入口横径:两侧髂耻线间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入口斜径:左右各一条,即一侧髂关节至另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2cm。
·中骨盆前后径:它是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联合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中骨盆横径:它是两侧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0cm。
图Ⅱ-34 骨盆出口各径线(斜面观) ·出口前后径:它是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结节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平均值约9cm,它是出口的重要径线。 ·出口前矢状径:它是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之间的距离,平均值约6cm。 ·出口后矢状径:它是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的距离,平均值约9cm。
·妇女型骨盆:它属于正常型骨盆,我国妇女以此型为最多。其入口为圆形或横椭圆形,横径较前后径略长,位于入口中央稍偏后,骶岬不过分前突,骨盆侧壁直下,坐骨棘平伏,骶骨弧度适当,坐骨切迹较宽,故中骨盆宽大。出口横径较宽,出口后矢状径较长,耻骨弓角度约为90°。 ·扁平型骨盆:入口呈横扁椭圆形,前后径缩短,横径相对较长,骶骨后翘,坐骨切迹宽,坐骨棘平伏,故中骨盆宽大,出口横径较宽,耻骨弓角度大。 ·类人猿型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前后径长,横径较短,中骨盆与出口也均为前后径长,横径短。 ·男子型骨盆:此型最少见。入口呈心形,骶岬向前突出,前后径和横径几乎相等,横径偏后,骨盆侧壁向内倾斜,坐骨棘突出,骶骨较直,坐骨切迹较窄,故中骨盆容积较小,出口横径短,后矢状径因骶骨下端向前故也短,耻骨弓呈锐角,骨盆呈漏斗型。
·骨盆轴:连续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称骨盆轴。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图Ⅱ-36)。 ·骨盆倾斜度: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称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如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图Ⅱ-37)。 B.软产道:软产道包括子宫下段、宫颈、骨盆底、阴道及会阴五部分。
由于宫缩时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两者之间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缩复环(图Ⅱ一39)。
·宫颈展平:临产前的颈管长约2cm;临产后,由于宫缩前羊水囊等的作用,使颈管内口向上向外扩张,颈管形成漏斗形。随后,颈管逐渐变短直至展平,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初产妇是颈管先展开,颈口后扩张;经产妇多是二者同时进行(图Ⅱ-40)。 ·子宫颈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容一指。临产后,由于宫缩及缩复作用的向上牵拉力,加上前羊水囊的作用,子宫颈口逐渐扩张。破膜后,胎先露直接压迫子宫颈,子宫颈更加扩张,至10cm时,即宫口开全,足月胎头方能通过。胎膜多在颈口近开全时破裂。
❸ 胎儿 A.胎位:如为纵产式(头位或臀位),即胎体纵轴与骨盆轴平行,则胎儿容易通过产道。头位较臀位易分娩,因胎头有一定可塑性,颅骨在分娩过程中可重叠使胎头变形,头周径变小。臀位是胎臀先通过产道,虽胎臀比胎头周径小,但阴道未能充分扩张,胎头娩出时无变形机会,致胎头娩出困难。横位,胎体纵轴与骨盆轴垂直,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对母儿危胁极大。 B.胎儿大小:胎儿过大或胎头径线大,或胎儿过熟时颅骨较硬不易变形,即使骨盆正常,也可以引起相对性头盆不称,造成难产。 C.胎儿畸形:由于胎头或胎体过大,胎儿通过产道常发生困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