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辞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辞令cílìnɡ

交际场合应对得宜的话语。
他应对敏捷,善于辞令。/所谓“无可奉告”这不过是一种外交辞令。
注意 ☞ 又作“词令”。

辞令cí lìng

〖名词〗
指交际场合应对得宜的话语(3)。《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懂得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熟悉应对辞令。《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然而都效法屈原委婉含蓄的辞令。《报任安书》:其次不辱辞令。——其次不在辞令上受辱。

辞令

应酬的话语。《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

各种用途的言辞

各种用途的言辞

赞叹的言辞:善哉
颂扬或祝贺的言辞:颂词 颂辞
应对的言辞:辞令(不善~) 音辞
 交际场合应对得宜的言辞:词令 词命
戏笑的言辞:谑词
 戏谑的言辞:诙言
 诙谐逗趣的言辞:诨词
 戏笑嘲谑的言辞:俳语
训教谋划的言辞:训谟
谏诤的言辞:谏词
隐微不显、委婉讽谏的言辞:微言
讽喻的言辞:讽辞
辩说的言辞:辩辞 诡说
 运用辩说的言辞:设辩 设辨
指责的言辞:谤词
 责备的言辞:责词
 抨击,激切的言辞:讦辞
争讼的言辞:诤辞
反诉的言辞:翻词

☚ 各种言辞   规诫的言辞 ☛

辞令

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rhetoric;parlance
外交~ diplomatic language (or parlance)/善于~ eloquent/不擅~ not good at speech

辞令

应酬言辞。多指运用于应对诸侯时的外交言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朝聘频仍,各国间的交往复杂多变,外交使者在对外交涉中,为了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极为重视言辞的斟酌与分寸的掌握。“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一份外事文稿如此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故晋人称赞“子产有辞”、“其辞顺”。晋执政赵文子同楚令尹屈建打交道,特别注意“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楚人也不例外。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伐楚时,威胁说:“以此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应对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委婉陈辞,不卑不亢,诸侯只好与楚订盟而还师。楚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楚人誉之为“楚国之宝”(《国语·楚语下》)。屈原“娴于辞令”,故“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列传》)黄歇《上秦昭王书》(见《史记·春申君列传》),也是一篇以善为辞令著称的外事文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