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鹧鸪天 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①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③ 【注释】 ①“平冈”二句: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②“青旗”句:白居易《杭州春望》诗:“青旗沽酒趁梨花。” ③荠(ji计)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译文】 田间小路上的桑树冒出了嫩芽,东邻家的蚕种已经生出一些啦!小黄牛在平坦的小山坡上哞哞叫,边吃嫩草边把欢撒。斜阳映照着春寒未退的树林,枝桠上翻飞着几只寻巢的晚鸦。远山连接着近处的群山,原野上的道路纵横交叉。春风吹动着青布的幌子,那儿是村里的卖酒人家。城中的桃李害怕风吹雨打,溪边的荠菜花却春意勃发! 【集评】 明·卓人月、徐士俊:“春在梨花,春在荠花,仁见谓仁,智见谓智。”(《古今词统》卷七) 清·陈廷焯: “‘斜日’七字,一幅图画,以诗为词,词愈出色。”(《云韶集》卷五)又:“‘城中’二语,有多少感慨!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深厚,有不可强而致者,放翁、改之、竹山学之,已成效颦,何论余子!”(《词则》) 现代·刘永济:“词中鲜明画出一幅农村生活图象,而末尾二句,可见作者之人生观。盖以‘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对比,觉‘桃李’方‘愁风雨’摧残之时,而‘荠菜’则得春而荣茂,是桃李不如荠菜,亦即城市生活不如田野生活也。此词与东坡《望江南》后半阕‘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用意相同,皆以城市繁华难久,不如田野之常得安适。再推言之,则热心功利之辈,常因失意而愁苦,不如无营、无欲者之常乐。此种思想与道家乐恬退、安淡泊之理相合。盖稼轩出仕之时,历尽尘世忧患,退居以来,始知田野之可乐,故见溪头荠菜而悟及此理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总案】 题为“代人赋”,实则完全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初春生活图画。上片写到的柔桑、幼蚕、细草、黄犊,都是因春而起的动植物,将它们有机地编织入画,遂充分显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过片转到人事。末二句为一篇之警策,是主旨之所在。将城中桃李与乡野荠菜花对照描写和评论,鄙弃娇弱之桃李,赞颂质朴平凡但生命力旺盛的荠菜花,这就形象化地表现了作者顽强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清新朴素的美学思想。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细玩词意,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 “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哪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他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像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请看诗人是如何创新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 “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而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拦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己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 辛弃疾向来被称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而这首词,却写得如此深婉!任何一位伟大作家,其艺术成就总是多方面的,其艺术风格也是多样化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