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辛弃疾《贺新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辛弃疾《贺新郎》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释】 ①邑:指铅山县。仆:作者自称。此词:指《贺新郎》词调。停云:停云堂,是作者晚年住在铅山县东期思时所建。渊明思亲友之意:晋诗人陶渊明写过《停云》诗,序中说:“停云,思亲友也。”作者此词与陶诗一样也有思亲友之意。②“甚矣”句:语出《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③“白发”句: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④能令公喜:语出《世说新语·宠礼》:“王恂、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桓温)所眷拔,恂为主簿,超为参军。超多须,恂短小,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此处“公”指作者自己。⑤“我见”句:语出《新唐书·魏征传》:“太宗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⑥“江左”二句:讽刺当时人只知争名夺利。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江左:江东,今长江下游一带。浊醪:浊酒;古时米酒呈乳白色,故名。⑦云飞风起:语出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作者用此成句,表现豪迈气派。⑧“不恨”二句:语出《南史·张融传》:“融常叹曰: ‘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⑨二三子:语出《论语》,孔子用来指他的学生。这里作者用以指自己的知心朋友很少。

【译文】 够了,够了,我已经很衰老了。我懊恨自己平生交往的人零零落落,到现在就更觉得朋友越来越稀少。我直愁得空垂白发三千丈,人间万事都只能付之一笑,还有什么事情能让我喜好?我看见青山的姿态都娇媚可爱,料想青山看着我也觉得同样美妙。因为我与青山朝夕做伴,我们有大致相近的性情和面貌。

我举杯站在东窗等候朋友来到,也象陶渊明心情烦急把头搔。想当初他把《停云》诗一挥而就,大概也是我现在体会的这个味道。南朝那些醉心于追求名利的人,哪里会懂得喝酒的奥妙?我乘着酒兴回头高叫,顿时引得白云飞扬风呼啸。我不恨自己见不到古代的贤人,只恨他们没看见我的疏狂雄豪!目前真正能理解我的,只有几个知心朋友罢了。

【集评】 宋·岳珂:“前篇(指本词)豪视一世,独首尾两腔,警语差相似。”(《桯史》卷三)

明·卓人月、徐士俊:“此词稼轩自拟彭泽诗意,然彭泽一爵酣如,二爵訚訚,如此则坎坎鼓我,蹲蹲舞我矣。”(《古今词统》卷十六)

【总案】 此篇作意受陶渊明《停云》诗启发。陶诗内容是思亲友和饮酒,此篇也写到了这两方面,但却不是简单地重复古人,而是打入身世之感,以发泄自己知音难寻、生活不如意的苦闷。上片写年华飞逝而理想落空,下片写饮酒,借此表现不甘寂寞、渴求振作的倔强个性。全词“狂”态十足,正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怨愤。


唐宋词之《辛弃疾《贺新郎》》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贺新郎》

辛弃疾《贺新郎》辛弃疾

辛弃疾

用前韵再赋。

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谩赢得、伤今感旧。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持此语,问乌有。青山幸自重重秀。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把万事、无言搔首。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杯酒

注释 ①“肘后”句:柳,通“瘤”。《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②“右手”二句:《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③“投阁”句:《汉书《扬雄传》载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雄恐不能自免,从阁上投下,几死。京师人以他的《解嘲》中的言语讥讽他:“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④乌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有“乌有先生”。⑤“萧萧”二句: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⑥“翁比”四句:《世说新语《品藻》载桓温与殷浩齐名,“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鉴赏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隐居上饶瓢泉期间。此前他作过一首《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这一首沿用前韵再赋。“悠然”取陶渊明“悠然见南山”诗意;傅岩叟名栋,上饶铅山人,绝意世俗,稼轩以他比渊明,前一首《贺新郎》词起句便说“路入门前柳”,取陶渊明“门前五柳”句。

这首词以议论为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层次丰富,内涵复杂。开篇与辛弃疾的大多数词作一样,直入主题。“肘后生柳”指变化倏忽而至,出典于《庄子《至乐》中的一个故事:支离叔和滑介叔在冥伯的山丘上和昆仑的旷野里游乐观赏,那里曾是黄帝休息的地方。不一会儿,滑介叔的左肘上长出了一个瘤子,他感到十分吃惊并且厌恶这东西。支离叔说:“你讨厌这东西吗?”滑介叔说:“没有,我怎么会讨厌它! 具有生命的形体,不过是借助外物凑合而成;一切假借他物而生成的东西,就像是灰土微粒一时间的聚合和积累。人的死与生也就犹如白天与黑夜交替运行一样。况且我跟你一道观察事物的变化,如今这变化来到了我身上,我又怎么会讨厌它呢!”

滑介叔的最后一句话是:“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辛弃疾就是那个一边在接受自然之“化”,一边又在观化、思化的人。对他而言,“肘后生柳”就是忽忽老矣,生理上的变化提醒人光阴的流逝,促进人去思考往昔的岁月和生命的意义。本词将这种思考分五个层次表达出来。第一层是“不如意”。晋朝的羊祜曾感叹:“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黄庭坚有诗曰:“人生不如意,十事常八九。”第二层以形象的描述表达一种放旷自适的生活态度,同时又有弦外之音。《晋书《毕卓传》载毕语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此语亦被收入《世说新语《任诞》中,稼轩化用其语,含义微妙。伤今感旧无益,而旧日志不得伸的压抑、今日功业未成头先白的遗憾怎叫人不伤感,闲适纵然是理想的生活状态,但壮心未已之时被投闲置散总让人心有不甘。第三层借扬雄的事例说是非之难断。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扬雄怕不能自免于难,便从天禄阁上跳了下去,差点死了,人们便用他《解嘲》中的言语说他:“惟寂寞,自投阁。”其中是是非非在他生前身后,都难以定论。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稼轩的否定更为彻底,是非乃子虚乌有,就像他在《念奴娇》(近来何处)中说的:“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

第四层对比青山与木叶。前者不因季节的转变、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千岩万岫总是岿然不动,“重重秀”的景观是岩岫与其上的植物共同造就的,秋风使山上的树木凋零,落木萧萧之后,青山看上去瘦损不少,而纵然如此,它的筋骨依旧傲然挺立,不可动摇。人则像经不起西风摧残的树叶,逐渐在岁月中凋零。第五层用了殷浩的典故。原典中殷浩将自己与桓温比较后,选择仍然作自己,今典则是“翁”与词人自己的比较。“翁”即前面提到的傅岩叟,一个不问世事的人物,与他比较后,作者像殷浩一样,选择做自己,这个选择十分含蓄地点出了辛弃疾未已的壮志。(刘珺珺)

链接 宋代的医政设施。宋代定都汴梁以后,特别注意医政设施的更新和改革。与前代相比,宋代的医政与医学教育不再混融,各自独立并有了很大的发展。

翰林医官院负责医政,专门掌管医事政令和医疗事务,包括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医官,管理医药等事宜。其中医官都是经过严格考试而选拔出来的,一旦发现不合格即予以黜免。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宋代医政对于医德和医疗事故的处理十分注意,并曾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具体的内容,如:凡利用医药诈取财物者,以匪盗论处;庸医误伤致人死命者,以法绳治;主管官员不恤下属病苦者,即予惩处。

医学教育由太医局负责。太医局设提举一人,判局二人,判局须精通医道。又分方脉科、针科和疡科三科。每年春季招生三百人,分上舍、内舍、外舍三等,以考试成绩擢升。注重学以致用,如学生十治五失,便勒令退学。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医学教育虽然不如其长期稳定,但更为详备。

受朝廷的影响,地方的医政和医学教育也十分发达。各州郡一般都设有医官。地方医官缺额或不称职者,由当地通过考试任免。地方医学教育嘉祐六年(1061)开始兴办,规模制度仿照太医局。至政和五年(1115),各州县医学实行分斋教养,这一制度亦是套用太医局三舍法而来。

为控制药品的贸易,宋代太医局附设卖药所。北宋时,卖药所按照王安石新法中的“市易法”,政府控制药品贸易,国家专利,禁止商人投机。十一年后,改称医药惠民局,南渡后又改称和剂局、太平惠民局。为了皇家用药方便,宋代朝廷中还有御药院,专门负责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物,供皇室使用。除此而外,虽有官办药局,宋廷也并不完全禁绝合法的私营药所。宋代除医官院的设置外,还有若干类型的医疗、保健和慈善机构,如安济坊、漏泽园、养济院、福田院、慈幼局等。这些设置,对于社会的稳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唐宋词之《辛弃疾《贺新郎》》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贺新郎》

辛弃疾《贺新郎》辛弃疾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竟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11)。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12)。知我者,二三子(13)

青园图 【明】沈周 辽宁旅顺博物馆藏

注释 ①停云:指停云堂。②意:料想。援例:援引前例。③“庶几”句:晋陶渊明有《停云》诗,自谓是“思亲友”之作。庶几,差不多。④“甚矣”句:我已经很衰老了。《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⑤“白发”句:化用唐李白《秋浦歌》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⑥“问何物”句:《世说新语《宠礼》称王珣、郗超并有奇才,被大司马桓温所赏识,荆州时语谓此二人“能令公喜,能令公怒”。⑦“我见”句:青山在我眼中秀丽美好。借用唐太宗称赞魏徵语:“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新唐书《魏徵传》)⑧“一尊”句:化用陶渊明《停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尊,酒杯。搔首,挠头。⑨“想渊明”二句:见注③。⑩“江左”句:东晋南朝的江左名士醉酒求名。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东晋、南朝偏安之地。沉酣,醉酒。(11)浊醪妙理:唐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沈浮。”浊醪(láo),浊酒。(12)“不恨”二句:《南史《张融传》载张融叹云:“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13)二三子:孔子对学生的称谓,这里指极少数的几个知心朋友。

鉴赏 宋宁宗庆元初,辛弃疾在带湖旧居被火焚毁后徙居铅山期思渡的瓢泉别墅。闲居无事的他为邑中的园、亭一一赋词,集中共有五首《贺新郎》吟咏铅山园亭,包括东山园小鲁亭、悠然阁、用山园、积翠岩等。本词为停云堂而作,亦是其中一首。词序言“欲援例者”,所援之例即以《贺新郎》词赋园亭之例。稼轩词喜欢赋予自然景物以主体地位,不写人对景物的感受,而是以拟人的手法写它们的“主动”行为。这里写停云堂外的水声山色来取悦于我,想要效仿前例,作为观景与赋词的主体的词人倒显得被动了。

陶渊明有《停云》诗,自谓是思亲友之作,稼轩这阕“停云词”亦是以思亲友起意,因思亲友而自悲身世,继而以青山为知己排遣愁闷,下片则由悲愁转向愤世嫉俗。开篇感叹自己的衰老,词人不止一次地借用孔子的“甚矣吾衰矣”的感叹开篇,孔子说自己“不复梦见周公”实是慨叹道之不行,稼轩取其字面的衰老之意的同时,亦暗用了他的深层涵义。上片的前半部分皆是伤老之辞。垂垂老矣,长日闲居,思平生交游,不知而今还剩下几人。交游的零落不仅因为岁月的无情,也因为世态的炎凉,如今闲居野处,是最需要知交相伴左右的时候,却只能顾影自怜。一个“恨”字饱含愤懑和悲凉,不平之意溢于言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词人以白发三千喻愁,“空”字表达“旌旗未卷头先白”之憾,加强了悲剧意味。在“三千”和“万”两个夸张的虚数之间穿插了“一笑”,是举重若轻的态度,人间无尽的忧愁、纷扰都以一笑带过,既是潇洒,也是看破世事后的虚无。《世说新语》说王珣、郗超并有奇才,被大司马桓温所赏识,有能力令桓公喜令桓公怒。稼轩在“一笑”之后自然化用此典,用一个问句表达疑问之中的否定,否定之中的肯定。他的《念奴娇》(近来何处)开头就说:“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在历尽沧桑之后已经不因外物而愁而乐,这是否定,而上片后半部分对“我”与青山的关系的描绘又分明是在肯定青山就是能令“我”喜的知己,他认为青山与自己在情感与外形气质上都有相似之处。人与山互相引为知己的情况在稼轩词中屡见不鲜,比如《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说青山“为我归来妩媚生”,《生查子《独游西岩》说青山“招我溪边住”,还有“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等等。独立不阿、品性清高的青山与傲俗的高士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关系,本词更是在人与山的关系上大做文章,人与山彼此都能发现对方的妩媚。“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中的名句,稼轩进一步将“不厌”发展到了“妩媚”,把君子的“乐山”与山水诗中的山水“媚人”结合了起来,言下对与青山的知己关系充满自信。

过片试图恢复陶渊明写作《停云》诗时的意境:“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如词序所言,这是“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以下,由渊明而引出愤世嫉俗之意,情绪陡然激烈。渊明当年不甘折腰向小人而归隐田园,以诗酒为伴,他的沉酣是真性情,而南朝的那些纵酒放浪的所谓的江左名士的沉酣其实是怀着功利目的的,所以他们根本无法体味出酒中的妙理,词作借对虚伪的江左名士的揭露影射南宋那些附庸风雅的虚伪的士大夫。身边充塞着不思救国的庸懦之辈,令词人气闷不已,于是他不禁大声疾呼,呼唤风云激荡的豪情,渴望像汉高祖那样建功立业,“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还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长期压抑在心中的豪情在狂叫中释放,然而身边没有回响,而古人又无以得见自己的豪情壮志,缺少知己的苦闷可以想见。

岳飞的孙子岳珂在他的笔记《程史》中记载,稼轩对这首词特别得意,经常自己吟诵其中的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和“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吟到这里,便“拊髀自笑”。(刘珺珺)

集评 宋《岳珂:“前篇(指本词)豪视一世,独首尾两腔,警语差相似。”(《程史》卷三)

链接 辛弃疾词的一个重要创作特征——以文为词。辛弃疾常以写散文之法作词,他在苏轼词革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以文为词”,具体表现为多用散文议论法、散文句式、经史子集语汇和典故等等。辛弃疾急于以词服务于抗金斗争,需要在词中更为明白晓畅地抒发情感、表明政治主张,故又一次变革作词法,这种创作方法,深深影响了“辛派爱国词人”。其末流则失之粗嚎叫嚣,因此失去诗词的韵味。


唐宋词之辛弃疾《贺新郎》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贺新郎》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何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①茂嘉:即辛茂嘉,是作者的族弟,这时因事被贬官桂林。《离骚补注》:宋人洪兴祖所著。②“苦恨”句:芳菲:代指各种香花。这句语本《广韵》:“鹈鴂,……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③“马上”二句:用汉代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事。晋·石崇《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明君即昭君。长门:汉宫名,陈皇后失宠后退居之所。这里后一句承前一句意,说王昭君从冷宫出来,辞别汉家宫阙,北上去匈奴。④“看燕燕”二句:《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汉代毛苌传云:“《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 ⑤“将军”三句:将军指汉代李陵,李陵多次与匈奴作战,但最后一次战败投降了匈奴,所以说“身名裂”。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辛词化用其句。⑥“易水”三句:用荆轲辞燕入秦刺秦王事。《史记·荆轲传》:“久之,……(荆轲)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⑦还知:倘若知道。如许:这么多。

【译文】 在高高的绿树上,鹈鴂的哀叫一阵比一阵强烈。更使人难以忍受的是,鹧鸪声刚刚停住,杜鹃又叫得悲悲切切!春天在鸟叫声中一去不回难寻找,纵然万般怨恨也挡不住百花凋谢。可是这春天归去的伤心情景,远远抵不上人间的生离死别。当初王昭君在马上弹着琵琶,向关塞望去,前途一片昏黑。她想起乘上翠羽车辞别汉宫的情景,更感到心绪万分恶劣。远的还有,春秋时卫国庄姜夫人看着双飞的燕子,泪流如雨地远送辞家去国的归妾。

李陵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一旦投降敌人,弄得身败名裂。他伤心地回头来看与苏武同游的地方,从此相隔万里,与老友永远分别。最悲壮的分别还要数荆轲离开燕国,那时西风萧萧,易水上寒气凛冽。太子丹和众宾客白衣白帽来送行,饯别的筵席上就象蒙上一片白雪。壮士们和着乐器歌唱,悲歌未完,满座都已呜呜咽咽。啼鸟啊,你们如果懂得人间有这么多恨事,想来你们哭叫出来的将不是眼泪而是血!茂嘉弟你就这样走了,有谁来和我一道饮酒赏明月?

【集评】 宋·陈模:“此词尽集许多怨事,全与太白《拟恨赋》手段相似。”(《怀古录》卷中)

明·卓人月、徐士俊:“稼轩尝以辛字为题,自写辛苦之致。此篇字字露辛露酸,烟溃霭聚,尤难为怀。”(《古今词统》卷十六)

清·刘体仁:“稼轩‘杯,汝前来”,《毛颖传》也。‘谁共我,醉明月,’《恨赋》也。皆非词家本色。” (《七颂堂词绎》)

清·许昂霄:“上三项说妇人,此二项言男子。中间不叙正位,却罗列古人许多离别,如读文通《别赋》,亦创格也。悲壮。”(《词综偶评》)

清·张惠言:“茂嘉盖以罪谪徙,故有是言”。(《词选》)

清·周济:“上片:北都旧恨。下片:南渡新恨。”(《宋四家词选》)

清·陈廷焯:“稼轩词,自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篇为冠。沈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白雨斋词话》卷一)

近代·王国维:“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人间词话》)

近代·梁启超:“《贺新郎》调以第四韵之单句为全首筋节,如此句最可 学。”(《艺蘅馆词选》丙卷引)

现代·张伯驹:“辛稼轩《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阕,先从听啼鴂说起,又听到杜鹃、鹧鸪,直到春归无啼处,芳菲都歇。而忽一转到算未人间离别,真是笔力扛鼎。到此已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后面甚难接下。然突写出琵琶、马上、河梁、万里、易水、衣冠,后又归到啼鸟,以离别作结,章法奇绝。必是意有所触,情有所激,如骨鲠在喉,不能不吐 ,遂脱口而出, 随笔而下,奔放淋漓。刘公勇云:‘与《恨赋》相似,非词家本色。’尚未为知者。岳珂《桯史》云,曾指摘稼轩词之失,稼轩乃自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此词绝非数十易而与剪红刻翠雕辞饰句者比也。”(《丛碧词话》)

【总案】 此词仿前人作《恨赋》、《拟恨赋》的手段,集许多怨事以寄寓自己的情怀。理解全词内容的关键,是那些古代英雄美人离别之恨的典故。这些古代传说都不是讲私人伤离恨别,而是记述人生头等大恨的辞家去国的动人故事。作者选取它们来编织这首送别词,这便意味着此词远不止于倾诉弟兄私情,而是抒写政治上的悲愤。上片三典,使人联想到北宋覆灭,徽钦二帝及三宫六院美人被掳北行的现实,作者之意似在于悼北宋之亡和暴露妥协政策之恶果;下片二典之诀绝情调和慷慨内容,则使人联想到南宋义士抗金的英勇行为,似是借古代英雄(苏武、荆轲)寄寓爱国深情。周济的评语是有一定道理的。


辛弃疾《贺新郎》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贺新郎》

《贺新郎》·辛弃疾

辛弃疾

绿树听鶗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是辛弃疾很著名的一首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 “稼轩《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作者一开头用三种鸟的啼叫为下文先作铺垫。鸟儿们只知道痛惜百花凋零,却不知人世间的离别是更加使人痛苦的。“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兜转过来,下面便把人间的恨事,逐一罗列。

“马上琵琶关塞黑”——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想象她离乡背井,远赴荒漠,在马上弹琵琶时的心情,该是如何凄凉!

“看燕燕,送归妾”——春秋时代,卫庄公的妾戴妫养了一个儿子,名叫完;卫庄公把完当作自己的儿子。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却被臣下州吁杀死。戴妫被迫回娘家去。庄姜亲自给她送行,两人临别痛哭,至今流传下一首《燕燕》诗。这是又一种痛苦的离别。

至此,上片完了,但作者的文意未完,笔势并没有为此停住。

“将军百战身名裂……”——汉将军李陵苦战兵败,投降匈奴;后来留在北方的苏武南还了,李陵为他饯行,在河桥分手的时候,对苏武说: “异域之人,一别长绝。”这是陷身异域的朋友的生死诀别。

“易水萧萧西风冷……”——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的委托,入秦行刺秦王。在易水边上,朋友们白衣冠送行,荆轲唱着壮别的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另一场“一去不还”的悲壮的离别。

作者一一叙述了五种不同人物、不同情况的离别,认为都是人间最悲惨的。

不料历史上这许多惨别,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全降临到汉民族的头上了!自从靖康年间女真族人南侵以来,历史上的惨剧重新一幕幕又在重演。

假如啼鸟还真个懂得人间恨事的话,它们将不是啼出眼泪而是啼出鲜血来了!细看这两句,我们就更加知道作者指的是当前的现实,而不是追忆历史。写古,完全是为了说明今天。


唐宋词之《辛弃疾《贺新郎》》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贺新郎》

辛弃疾《贺新郎》辛弃疾

辛弃疾

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①茂嘉:稼轩族弟。 ②“鹈鴂(tíjué)”二句:宋人洪兴祖《离骚补注》言鹈鴂、杜鹃为二物。 ③“啼到”二句:《广韵》称鹈鴂“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 歇,花谢。 ④“马上”句:用汉王昭君出塞事。 王昭君是汉元帝后宫女,因和亲赐嫁呼韩单于,远离故国。李商隐《王昭君》:“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⑤长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幽居长门宫,后以“长门”泛指失宠后妃所居之地。翠辇(niǎn):用翠羽装饰的宫车。金阙(què):富丽的宫殿。⑥“看燕燕”句:《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毛传》认为此诗是卫庄姜送归妾。⑦“将军”三句:汉武帝时的名将李陵数次与匈奴交战建功,但最终在一次战役中兵败投降匈奴,故曰身名裂。李陵有《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又,《汉书《苏武传》载李陵送别语:“异域之人,一别长绝。”河梁,河上的桥。故人,指苏武,汉武帝时奉命出使匈奴,羁留北地多年而不降,最终返汉。⑧“易水”三句:据《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燕太子丹派荆轲出使秦国,伺机刺杀秦王。临行前,众人皆白衣素服相送于易水上,高渐离击筑奏乐,荆轲和乐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闻者无不动客。

鉴赏 本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辛弃疾罢居江西上饶瓢泉期间。词序提到的“茂嘉”是稼轩的族弟,生平不详,张惠言《词选》从词中文句推测茂嘉是以罪谪徙。辛弃疾同期另有一首《永遇乐》(烈日秋霜),词中有“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诸句,罪谪之说恐不能成立。

这首词的写作手法特别,它的艺术成就曾被认为达到了“稼轩词之冠”的高度。主要的特色在于辛弃疾将“赋”的写法引入词中,以词的声韵体式规约赋,又以赋的成法特征挑战词的限制。

先从结构上看。词作可以看成一个环形结构,亦可以说由三个部分构成。以三种“啼鸟”——鹈鴂、鹧鸪、杜鹃开头,最后仍以“啼鸟”结尾,中间罗列了一系列与离别相关的典故。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人间离别”,第二部分从“马上琵琶”到“悲歌未彻”。形式上的上下片界限出现在第二部分中间,从意义结构来看,它并不是词的主要分界限。一般认为,这首词是一气直下,打通上下两片的。当然,上下片之间的停顿可以看作对四个典故进行划分的二级分界限。比较直观地看,前两个典故是女子的故事,后两个是男子的。周济的《宋四家词选》不同于“冶前后遍为一炉”的看法,他创造性地阐释了上下片的不同主题:“上片,北都旧恨。下片,南渡新恨。”

词的主题是离别,写法是“以赋为词”,这就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江淹的名篇《别赋》,《别赋》开篇的“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语出惊人,直击出题;稼轩此词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算未抵、人间离别”同样势大力沉,点明中心。梁启超指出:“《贺新郎》调以第四韵之单句为全首筋节,如此句最可学。”(《艺蘅馆词选》丙卷引)所谓“筋节”不仅道出它在思想感情上的中心地位,而且启发我们留意它在词作结构中的意义。它是从“啼鸟”到人的过渡,开启了下面一连串苦恨连绵无重数的“人间离别”的历史实例。《别赋》的主体部分亦是对种种离别的铺陈,结尾则概括性地指出“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无人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这首词结尾的“如许恨”也是概括,巧妙的是作者依托“啼鸟”更加含蓄地表达了别恨之深切,并且使全词结构严密。

此词不仅章法奇绝,事与物的选择亦独具匠心,一系列都与离别相关而又同中见异的事物次递将别恨推向高峰。 鹈鴂、鹧鸪与杜鹃看似简单罗列,实际不仅暗示了作为本词写作背景的离别事件发生的时间,而且蕴涵着不同层次的离别情绪。 鹈鴂的鸣叫时间是五月,暗合了后面的“春归”“芳菲歇”,在这之前,鹧鸪和杜鹃你方唱罢我登场般的啼鸣已令人情难以堪。据说,鹧鸪的鸣叫声类似“行不得也”,杜鹃的则是“不如归去”,情绪上逐步升级。但啼鸟的鸣声再苦也不及人间的别离之苦,昭君辞汉、庄姜送戴妫、李陵别苏武、易水送荆轲等离别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将它们高密度地整合到一起,进行富于画面感的描述,从而渲染出弥漫古今的离别氛围则是词人的艺术独创。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是把大量的典故挤塞进词作中,而是在无形中开拓了词的空间,信息量虽大却不给人窒息感。“用语无伦次之堆垒法。于极倔强中显出极妩媚。《三百篇》《楚辞》以后,敢用此法者,唯稼轩此词云。”(梁启勋《词学》下编)堆砌是事实,但笔法之摇曳在堆砌中创造出了妩媚。

唐人有一种“赋得体”,如李商隐咏“泪”之七律,前面列举古人挥泪六事,到结尾两句才道破送别之意,稼轩此词有“赋得体”的特征,分述前人故事后强化中心思想,不同的是他在第一部分就点明了离别之意。(刘珺珺)

寒鸦图 【宋】 佚名 辽宁省博物馆藏

集评 清《陈廷焯:“稼轩词,自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篇为冠。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白雨斋词话》卷一)

王国维:“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人间词话》)


唐宋词之辛弃疾《贺新郎》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贺新郎》

《贺新郎》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乳燕飞》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④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⑤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⑦

【注释】 ①陈同父:即陈亮(1143—1194),字同父,浙江永康人,南宋著名思想家,词人。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密友。东阳:县名,今属浙江。朱晦庵:即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紫溪:镇名,在铅山县南。②鹭鹭林:与下文的方村都是当时上饶东面的小地名。③《乳燕飞》:《贺新郎》词牌的别名。④“看渊明”二句:将陈亮比作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和三国政治家诸葛亮,说他兼有这两个历史名人的风度。⑤车轮生四角:见前《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注⑦。销骨:伤神。语出孟郊《答韩愈李观因献张徐州》诗:“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 ⑥“铸就”二句:据《资冶通鉴》卷二六五载,唐末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为了对付魏承嗣,请来朱全忠的大军,半年之间,千方百计供朱军所需,结果虽然解除了威胁,却把本镇积蓄花光,从此一蹶不振。罗后悔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错本指错刀,语意双关也指错误。这里稼轩借成语比喻自己与陈亮相互思念之深。⑦“长夜笛”二句:《太平广记》载,唐代笛师李謩(mo)有一次在宴会上遇见一位独孤生,此人善吹笛,共鸣声把普通笛子都震裂了。这里是说邻家笛子吹得太悲凉,希望他不要吹裂了,那样会使人更伤感。

【译文】 我们在长亭里饮酒倾诉衷肠,我看你的潇洒模样就跟陶渊明相仿。你那风流儒雅的谈吐,又最象卧龙先生诸葛亮。是何处飞来一群喜鹊,停歇在树林里叫叫嚷嚷!它们把残雪踏落在人的头顶上,使我们破帽上象是添了白发,显出衰老相。大雪里的残山剩水啊,已经凋枯得不象样;幸亏有几树红梅装点,才显出大地还有几分风光。天空飞过了两三只大雁,更使人感到茫茫宇宙冷落凄凉。

你纵然重视我们的这次约会,可又轻易离去叫人无法可想,使我发愁的是,天寒水深,江面结冰,难以通航。陆地上雪深泥滑路已断,车轮象生了角没法转动,使我心中十分感伤!我要反过来问一问自己:是谁使你愁成这般模样?若要问我俩的相思之情有多深,就象铸造错刀用尽人间铁和钢!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里,邻家的笛声十分悲凉。可莫把笛子吹裂了哇,听笛的人早已断肠!

【集评】 明·卓人月、徐士俊:“两美必合,是为双跃之龙;两雄并栖,将有一伤之虎。使稼轩龙川用而得其志,相遇中原,吾未知其如何也。”(《古今词统》卷十六)

清·李佳:“辛稼轩词,慷慨豪放,一时无两,为词家别调。集中多寓意之作,如《摸鱼儿》……又如‘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此类甚多,皆为北狩南渡而言。以是见词不徒作,岂仅批风咏月!”(左庵词话》卷上)

近代·俞陛云:“稼轩与同甫,为并世健者,交谊之深厚,文章之振奇,可称词坛瑜、亮。此词为惬心之作。首三句言渊明之高逸,而以卧龙为此。如尚父之磻溪把钓,景略之扪虱清谈,避世而未忘用世也。‘飞鹊’三句写景幽峭,兼有伤老之意。‘剩水’二句见春色无私,不以陵谷沧桑而易态。兼有举目河山之异,惟寒梅聊可慰情耳。下阕言车轮生角,自古伤离,孰使君来,铸此相思大错。铸错语而用诸相思,句新而情更挚。通首劲气直达中不使一平笔,学稼轩者,非徒放浪通脱,便能学步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此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隆冬。写作的缘由,小序中已言之凿凿。全篇中心是极写作者与陈亮二位爱国志士的深挚友谊,兼借冬季气候环境抒写政治忧愤。作者对时局世道的不满之情十分浓烈,但无一句正面说破,只以比兴寄托之笔从千回百转中透发出来。这一点在上片中尤为突出。“何处飞来”几句,用鹊鸟暗喻那些不但垄断朝政、占据高枝,而且还兴起流言打击正直之士的投降派顽固派。“剩水残山”二句,尤为一篇之警策。上句暗指山河破碎、偏安江南的残局;下句暗将抗战派比为犯寒而开、为严冬生色的红梅。下片则以追赶陈亮路途中的种种遭遇暗示政治斗争与人生道路的坎坷艰难。全篇言近指远,凄惋含蓄,是豪中带婉,刚中有柔的杰作。


唐宋词之《辛弃疾《贺新郎》》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贺新郎》

辛弃疾《贺新郎》辛弃疾

辛弃疾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甚悲,为赋乳燕飞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11),被疏梅、料理成风月(12)。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13)。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14),此地行人销骨(15)。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16)。长夜笛,莫吹裂(17)

注释 ①陈同父:即陈亮,参见1084页词人简介。东阳:婺州。过:探访。②鹅湖:参见1012页辛弃疾《鹧鸪天》一词注①。③朱晦庵:即朱熹,参见948页词人简介。紫溪:镇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四十里,连通瓯州和闽州。④鹭鹚(cí)林:所在不详。浙江常山县有鹭鹚山,疑在其附近。⑤四望楼:不详。⑥“闻邻笛”句:向秀《思旧赋序》谓经过嵇康吕安竹林旧居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⑦乳燕飞:《贺新郎》词调的别名。⑧卧龙诸葛: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⑨蹙(cù)踏:踩踏。⑩华发:白发。(11)无态度:没有生气。(12)料理:装点。(13)佳人:这里指陈亮。(14)“路断”句:车轮生出四角,无法前行,这里指道路不通。唐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15)销骨:形容极度哀伤。唐孟郊《答韩愈李观因献张徐州》:“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16)“铸就”二句:《资治通鉴》载唐末魏州节度使罗绍威为应付军中不协,请来朱全忠,朱在魏州留了半年,虽解除了先前的危机,但魏州积蓄为之一空,兵力自此衰弱,罗绍威后悔地感叹用尽六州四十三县的铁也不能铸就这个错误。这里指用尽人间的铁也不能铸就而今的相思,比喻相思之深切。(17)“长夜笛”二句:《太平广记》载唐笛师李謩曾遇一异士独孤生,其人笛艺高超,曲至“入破”,笛子竞被吹裂。这里指不堪思友之悲。

鉴赏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1189),稼轩家居上饶,陈亮从浙江东阳来访,两人共游鹅湖,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陈亮,字同父,是南宋著名的事功派思想家,为人豪迈,喜谈兵事,力主抗战。他一生未曾出任要职,几乎都在浙东一带活动,但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经略世事,才气过人。稼轩与之志同道合,共论世事,诗词唱和。陈亮的《龙川词》豪迈俊爽,词风与稼轩词接近。辛、陈二人淳熙十五年末的鹅湖之会,在历史上虽没有朱熹、陆九渊的鹅湖之会那般著名,但其指点江山纵论世事的豪情、相与盘桓弥旬的默契、别后频繁唱和的情意足以使之成为一段佳话。

长达一百二十余字的词序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苏东坡之后,词序在词作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词人多以只字片语的小序交代词的写作背景、本事或主题,稼轩词亦多有词序,但百字以上的序终究不多见。这篇序叙述了两人相会、分别,以及别后复追,无奈路途阻隔,欲追而不得,怅然独饮,继而收到友人书信的情形,几乎可以当作一篇独立的小散文来读。与词作相配合,则事与情俱佳,所谓“合则兼美”,相得益彰。

词的上片回忆鹅湖之会后于长亭把酒相送的情形,重在写景,并不叙及两人之间的宏论。所写之景具有鲜明的冬日特征,用意新奇,造句奇崛,不同凡响。写飞鹊的几句构思尤其新巧,不知来自何处的飞鹊在树梢逗留,使得梢头的积雪簌簌下落,正巧落在树下人的破帽上,好像为他多添了几根白发。意境的营造富于情趣,笔墨淡淡扫过,留下几许伤老之意。岁暮与人之晚景相应,其后的“剩水残山”则是以冬日之景暗示金军铁蹄下残破的大宋江山。冬日萧瑟的山水了无生趣,残剩的国土在一片消极的情绪中同样无生机可言,接着,死气沉沉的画面被添上了几枝梅花,虽然疏疏落落,但着实为萧瑟的景致增色不少,几分鲜亮的生机为残山剩水装扮出风月景象。这几枝疏梅就像南宋的仁人志士,始终以恢复为念,锐意进取,在颓败的氛围中注入了一些清新的空气,但他们终究势单力薄,难以扭转乾坤,就像空中偶尔掠过的三三两两的大雁一般孤独萧瑟。

下片叙别后的景况。稼轩与陈亮志同道合,鹅湖一会,情意弥笃,长亭相送后意殊恋恋,忍不住要去追回友人,词人落职家居而志不得伸的孤苦寂寞和对知己的珍视于此可见一斑。辛、陈二人同游鹅湖,且邀朱熹于紫溪相会,朱熹的文集中收有《戊申与陈同甫书》,戊申即淳熙十五年,信中提到陈亮邀其赴会事,可惜朱熹终未赴约,陈亮在信州停留十日后东归。陈亮别后,稼轩感到意犹未尽,一句“佳人重约还轻别”,意颇恨恨,以至复追友人。孰料天不遂人愿,追至江西与浙江交界的鹭鹚林时,因为雪深泥滑,陆路不通,而天寒地冻,舟船亦无法通行,只能望江兴叹。陆龟蒙在《古意》诗中写道,“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车轮生四角,则行人不得远行,恋恋之意溢于言表。离别之恨销魂蚀骨,难以排遣,作者使用了一个颇为夸张的比喻来形容离别之后无以复加的相思,唐末的罗绍威以“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极言悔恨之深,词人用之以喻相思之切。对友人的相思何以如此之深切,恐怕还要联系词人生平志向来解读。对稼轩而言,复追而不得的不仅是渐行渐远的友人,还有自己经纶天下、建功立业的夙愿,与同样才气纵横而志不得伸的陈亮的会晤既激发了他久挫的志气,又加深了他的感时伤世之意。对国事与己身的忧患化作对知己的相思之情,不想别后五日陈亮来信索词,心有戚戚焉,更令词人感怀不已。继稼轩以一阕情深意笃的《贺新郎》首唱之后,陈亮也赋词相和,词中既表明了与友人之间的默契,“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又以情感激烈的文句抒发身世之悲、家国之忧,“老去凭谁说”,“父老长安今馀几”。

结尾“长夜笛,莫吹裂”两句暗合词序中“闻邻笛甚悲”之语,糅合了向秀《思旧赋》的悲凄意境和独孤生吹笛入破而使笛裂的故事。长夜漫漫,看不到破晓的希望,凄清的笛声,撕心裂肺。全词在悲凉的意境中收束,情深意永,余音袅袅,较之词人那些“儿女泪,君休滴”的送别之作显得情意缱绻。整首词设喻新巧,写景幽峭,但在艺术上的新奇和不惮外露的相思之情背后,伤心人别有怀抱。李佳《左庵词话》指出,稼轩此类寓意之作,皆为北狩南渡而作,决非简单的批风咏月。(刘珺珺)

集评 俞陛云:“此词为惬心之作……通首劲气直达中不使一平笔,学稼轩者,非徒放浪通脱,便能学步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易安像 【清】 罗聘 私人藏



贺新郎



辛弃疾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11)

注释 ①同父:即陈亮,参见1084页词人简介。②老大:年纪大了。那堪:不堪。③元龙:三国时的名士陈登,字元龙,豪气不除,以天下为己任。臭(xiù)味:气味,志趣。④孟公:西汉名士陈遵,字孟公,性情豪爽,广受敬重。瓜葛:关系。⑤“笑富贵”一句:被人看得重如千钧的富贵在我辈看来轻如毛发。也可理解为富贵如一发引千钧一般不牢靠。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钧,古时以三十斤为一钧。⑥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云:“横空盘硬语。”意谓用语生新瘦硬,这里指议论时政言辞激烈。⑦渠侬:吴方言,他们。⑧“汗血”句:《战国策《楚策》谓骏马年老拉盐车上太行,汗流膝折而不能上。汗血,指骏马。据《汉书《武帝纪》应劭注,大宛国有汗血宝马,一日千里。顾,顾惜,理会。⑨“千里”句:据《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即位招贤,郭隗以千里马的故事喻之:古时某国君以千金求千里马不得,侍从请购,三月得千里马,已死,以五百金购得马首,以示君王能识良马,后来果然得到千里马。这里反用其意,谓朝廷招揽无用之人。⑩中宵舞:据《晋书《祖逖传》,东晋主战名将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闻中夜鸡鸣,即唤醒刘琨同去舞剑。(11)补天裂:用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喻收复中原,统一山河。



骑驴图 【明】 张路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陈亮从浙江东阳到信州(今江西上饶)与稼轩相会,两人极论世事,共商大业,深相契合,别后意犹未尽,赋词唱和。这首词是十六年(1189)春,在陈亮寄来和作之后,稼轩再次用韵相答之作。

在稼轩首唱的《贺新郎》中,他以风流绝代的陶渊明、诸葛亮暗比才气纵横、壮志凌云的陈亮。朱熹曾指出:“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把陶渊明跟诸葛亮放在一起,并用他们类比陈亮,可谓独具慧眼。这首词的第二、三句同样以先贤喻友人,但主要是遵循同姓相比的规则,以三国时不屑于求田问舍的名士陈登和西汉时性情豪爽、投辖留客的陈遵类比陈亮。二人与陈亮、词人自己和陈亮之间之所以有“瓜葛”,原因在于“臭味相投”,都是豪气干云,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之辈。

稼轩在《祭陈同父》一文中回忆两人共游鹅湖的情景:“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本词上片亦是回忆当时景况,写景与叙事水乳交融,雪月为所写之景,笑饮乃所叙之事。淳熙十五年,稼轩曾卧病在家,有“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之句,可是友人到访之后,衰病之气一扫而空,两人一起高歌痛饮,声震云霄,以致惊落了楼头的积雪。他们志存高远,将世人汲汲追求的富贵看得轻如毛发。韩愈《荐士》诗说“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指的是诗文语言生新瘦硬,富于创造,不落俗套,本词所说之硬语则是指辛、陈二人相会时指论时事之言辞激烈,不肯妥协、锋芒毕露的言辞在空中盘旋,难以得到回应。一句“谁来听”道出两人豪情壮语之不易见容于世,悄然回应他们的只有窥窗的明月,好在两人志趣相投,且有美酒和音乐聊以解忧,所以兴致依然高昂,夜阑而人不散。重进酒,换鸣瑟,硬语盘空无人听的场景慷慨而凄怆。

下片所用的就是典型的“硬语”,这使得本词成为辛弃疾在带湖闲居时期最为激愤的作品。起头便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斥和质问,山河破碎而人心不思恢复,神州分裂的局面更待何时终结。放眼朝廷,庸懦之辈当道,德才兼备的爱国志士为国焦心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就像拉盐车的汗血宝马困顿不堪而无人眷顾一样。爱才之君以五百金购得千里马首,诚心得到回报,终于引来了真正的千里马,本词反用此典故,以一个“空”字指摘当局者的用人政策,徒然收来一堆无用的残骨,却对近在眼前的当用之才视若无睹。词人报国心切而怀才不遇,心头积聚的抑郁不平之气在此一吐为快。举目北眺,山河破碎,阻隔重重,通往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凉愤懑不言而喻。但词作没有在沉郁中终结,结尾再次抖擞精神,将指责和凄怆化为对友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勖勉。他以东晋的主战名将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表达对同样志在北伐的友人的赞誉和期许,认为男儿当矢志不渝,排除万难,收复河山,救国于危难。这个结尾铿锵有力,气势非凡,掷地作金石声,它道出了南宋爱国志士的心声,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整首词的情绪慷慨激昂,洋溢着与友人共赴大业的豪情,典故不少,却并不妨碍胸中之情喷薄而出。(刘珺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2: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