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辛弃疾《西江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辛弃疾《西江月》辛弃疾《西江月》辛弃疾
辛弃疾 遣兴①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②。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 ①遣兴:排遣意兴。②“近来”二句:近来方悟不能全信古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高士观瀑图【明】锺钦礼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鉴赏 这首小词题为“遣兴”,也就是遣发意兴,更确切地说是遣发醉兴或借醉遣兴。整首词都围绕着“醉”字展开,在醉的掩护之下发牢骚、恣谐谑,以醉为媒介,词人心境之愁苦、个性之倔强、意态之放旷都一一显露出来。 上片主要为议论,无一句写现实,却句句抒发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在现实中遭受的压抑。作者使用的是从反面着笔的方式,表面上出语潇洒不羁,暗中启示人思索字句背面的批判之意。比如第一句说姑且到醉乡中求欢笑,潜台词是清醒时候充满愁怨,只有借酒浇愁才能暂时无暇顾及那些让人忧虑愤懑的事。为何要逃避现实,因为现实过于黑暗,国家和个人的前途都隐没在一片乌烟瘴气中。三四两句化用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说,字面上看否认了古书的价值,而且他的否认比孟子更绝对。“近来始觉”表明刚刚体悟到古书无用这一点,是阅尽沧桑后真有此感,还是另有他意? 这里说的古书也就是古代的经典,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都是由这些经典来塑造的,词人否认古书的同时也否认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深刻的、彻底的颠覆,原因何在? 因为作者在现实中处处碰壁,现实的大环境是黑暗的,现实中的人都不按古代经典的教诲行事,坚守“古道”之人往往遭到驱逐,志不得伸,从这个角度看,否定古书仍是在批判现实。 下片从议论中转出,惟妙惟肖地描叙了一件醉后趣事,妙语解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他善于对青山、花鸟、明月、酒杯这样的事物作拟人化的处理,这里借着酒兴,在人和松树之间展开了语言和动作的交流:酒酣后在松树边醉倒的词人向树询问自己的醉态,朦胧中感觉松树蠢蠢欲动,像要来扶持自己,便伸手一把将其推开,命其退去。站立不稳却又不要人扶是醉酒后人的常有行为,只是这里被推开的对象由人变成了树,可见醉意之浓。荒唐的行径惹人发笑,但酒后暴露的往往是人最真实的一面,深醉之中仍不忘拒绝扶持,可见个性之倔强,精神之独立不阿,而这也正是造成词人多舛命运的症结。 整首词以散文笔法写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词体的束缚,议论铿锵有力,描写妙趣横生,沉切之思寓于潇洒风神之中。(刘珺珺) 辛弃疾《西江月》辛弃疾
课文导读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 自号稼轩, 山东历城 (今济南) 人, 南宋著名爱 国词人, 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 生长在山东沦陷区。 1161年, 金兵大举南侵, 山东农民起义领袖耿京起来抗金, 辛弃疾率领2000人去投奔, 作战英勇, “壮声英 概”。 次年归顺南宋, 高宗派他到江阴做官, 后又做湖北、 湖南、 江西地方官, 励精图 治, 政通人和。 他坚决主张收复中原。 当时主和派势力再起, 辛弃疾向宋孝宗献《美芹 十论》, 后向宰相上书 《九议》, 陈述其抗金主张和收复大计, 但他遭受妥协投降派的 嫉妒, 所提抗金建议未被采纳, 43岁那年被主和派弹劾而革职丢官, 先后在江西上饶、 铅山两地过了20年的闲居生活。 1203年宋宁宗又起用他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后又 改任镇江府, 但他的愿望仍不能实现, 最后又被弹劾回到铅山, 1207年忧愤而死。 辛弃疾一生始终以抗金报国为己任, 却长期被投闲置散, 心情非常愤懑忧郁。 他 常作词以言志, 表达奋力向前、 坚决抗金的雄心, 倾诉壮志难酬的忧愤, 揭露和批判 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 他的词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 善于用典, 不拘一格, 与苏轼并称 “苏辛”, 是继苏轼之后的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著有词集 《稼轩 长短句》。 西江月, 词牌名。 《西江月》 上阕通过三种动物鹊、 蝉、 蛙来写景,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下阕写人, 陶醉在丰收喜悦中的词人还没回过神来, 夏天的骤雨便光临了, 天气突变, 词人稍显匆忙, 心情也开始焦急, 猛抬头, 一片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 “社 林边”, 焦急之后的喜悦溢于言表, 词人为这幅农村风景图抹上了一层恬静、 欢愉的色 彩。 课文注译
明月别枝(1)惊鹊(2),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3)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4),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5)社林(6)边, 路转溪头忽见(7)。
(1)〔别枝〕另一树枝。(2)〔惊鹊〕使乌鹊受惊。惊,使动用法,使……受惊。(3)〔说〕述说,这里有预报的意思。(4)〔天外〕天边。(5)〔茅店〕乡村小客店。(6)〔社林〕土地庙旁边的树林。(7)〔见〕通“现”,显现、出现。 辛弃疾《西江月》辛弃疾《西江月》辛弃疾
辛弃疾 示儿曹①,以家事付之。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②。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③,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④。管竹管山管水。 注释 ①儿曹:儿辈。②蒲柳先衰:蒲柳入秋落叶早,喻人早衰。《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③催科:催收租税。了纳:交纳完毕。④乃翁:作者自称。 毛诗图 【明】 周臣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末嘉泰初辛弃疾家居上饶瓢泉时。当时的词人已经是第二次遭到弹劾罢职家居,长期被投闲置散、起用无望的他只好拿“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 早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被罢免前夕,稼轩就作有一首《最高楼》(吾衰矣)。当时的他打算弃官归隐,而他的儿子以田产未置为理由制止他,于是他作了一首词驳斥儿子的看法。词中说要效仿穆生和陶渊明,及时抽身隐退,葺个“佚老园”,作个“亦好亭”,饮酒吟诗,远离是非。而这一次他似乎是要彻底地把家事交托给儿辈,自己了无牵挂地安享晚年了。 上下两片的结韵是这首词的亮点。“三宜”“三管”全然超脱了那个曾横戈跃马、生擒叛徒的青年英雄形象,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易洒脱的乡间老者,了却尘碍,优游卒岁。“三宜”是摆脱一切责任,专注于个人享受,“三管”则看似依旧要肩负一定的职责,实际与“三宜”一样,要撇清与烦琐人事的关系。夹在“三宜”“三管”中间的两句就是词序所谓的以家事付儿曹。他叮咛儿辈早早地把租税交纳完毕,量入为出。需要交托的家事想必既多且杂,作者在词作中只取其一端,以短短两句对家庭财政的安排作为所交付的家事的代表,简洁而又能令人想见其余。这首词所表明的是一种彻底的超脱,它已不仅仅是从官场上抽身引退的一般的归隐之作,而是更进一步地连家事也一并摆脱,留给自己的是醉、游、睡的状态,与自己为伴的是山、水、竹这样的清雅事物。虽曰“管”,实为无须管,山水幽篁不必用心操持而能使人身心舒缓愉悦,能助人酣醉、优游、清睡。 在闲居带湖和瓢泉的两段时间里稼轩创作了不少富于田园之趣的归隐之作,与此篇的“宜醉宜游宜睡”相呼应的有《行香子》(归去来兮),其结尾曰“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而抱持这种人生态度的原因是“而今老矣,识破机关”。这首《西江月》在提出“三宜”“三管”之前同样交代了原因:“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世事如过眼云烟,来去匆匆,最后只剩下一个早衰的身躯。第一句历尽沧桑,看破红尘。第二句未免有些自伤自悼,除了常规的嗟叹衰老之外,隐隐地还有一层“旌旗未卷头先白”的哀怨以及抱负才能长期不得施展的愤懑。 这首词的主题并不特别新颖,但其通脱的口吻和上下片结尾处既潇洒又工整的对仗还是令其具有很高的识别度,从而吸引了后世的仿效者,比如《双溪醉隐集》卷六载有一首耶律铸的《鹊桥仙》,词序曰:“阆州得稼轩乐府全集,有《西江月》‘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或曰:‘不若道宜笑宜狂宜醉’,请足成之。”其词中又有“嘲柳嘲桃嘲李”和“宜笑宜狂宜醉”句,与本词用句相仿。(刘珺珺) 集评 明《卓人月:“杨诚斋词:‘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当与稼轩相视而笑。幼安宁宗朝拥节钺,奉身勇退,悉以家事付儿曹,此词意极超脱,其人可想见矣。”(《古今词统》卷六) 鹊华秋色图 【元】赵孟頫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辛弃疾《西江月》辛弃疾《西江月》辛弃疾
辛弃疾 夜行黄沙道中①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据《上饶县志》,黄沙岭在县西四十里乾元乡,高约十五丈,可容百人,下有两泉。②“明月”句:明月惊飞停在枝头的鸟。化用苏轼“月明惊鹊未安枝”句。③唐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带湖闲居时期所作,描绘的是词人夜行于黄沙岭道中的情景。 五十字的小令,提到的景物却很多,从清风、明月、山雨、天星到惊鹊、鸣蝉、茅店、溪桥。景物之间互相勾连,成对地形成静态或动态的关联。有一些景物之间的关系以动词直接点出,另一些则只是并置在一起,留待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关联。词作第一句符合第一种情况,但亦可作第二种情况看。明月的光亮惊扰了原本安栖在枝丫上的鸟鹊,“惊”字既是明月发出的动作,又是在明亮的月光逼照之下的鸟鹊的情状。苏轼有“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句,诗句的意义明确,在月明的环境中,受惊的鸟鹊不得安身,而稼轩的词句可以视为三个景物的并置,月、枝、鹊之间的关系给想象留出了更大的空间。穿插在明月和惊鹊之间的“别枝”点出了鹊惊的地点,第二句相应位置上的“半夜”则交代了蝉鸣的时间,清风与鸣蝉的关系可以想象为蝉的鸣声在夜半的清风中徐徐传送。这两个对偶的六字句让人想到王安石的六绝《题西太乙宫壁》第一首的首联“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鸣蜩”“落日”将“柳叶绿暗”“荷花红酣”两个短语分别隔开,达到了平仄相间、语意顿挫的效果,在降低了流畅性和明确性的同时增强了蕴藉之美。第三和第四句自成一体,用的是藏头的手法。第三句抓住气味和声音铺展出一片稻香阵阵的田野,稻香之中有丰年之声,然而丰年之声出自谁之口,从何而来,却不得而知,预示着丰收的欣欣向荣的场景之中被设置了一个悬念。第四句才揭晓答案,纷纷诉说丰年的原来是稻田里的青蛙。前句用“说”字,让人想当然地认为行动的主体是人,这里忽然说是蛙声,出人意表。拟人手法的运用趣味盎然,增添了丰收的喜悦。整个上片动静结合,从明月到鹊、蝉,再到蛙声,渐渐由静谧趋向热闹,由清寂趋向繁盛,生机和趣味越来越浓,无一句写人,而人的存在能够被真切感知。 全词写的是作者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一带道路上的所见所闻,明月、半夜和天星都明确点出了时间。下片前两句写星和雨,用词和句法都颇有特色。它们使用的是遣词异常平易通俗的“容易格”,卢延让的《松寺》中的两句就是这种写法的代表:“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稼轩的词句明显受到了这两句诗的影响,但他以六言句式对原句加以再创造后,又达到了不同于前的艺术效果。这两个句子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的倒装,倒装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给原本流畅的阅读造成了停顿。这种停顿类似于歇后,在节奏和语意上加重了后两字,“天外”和“山前”分别交代了星和雨的位置,与词人自己所处的位置拉开了一定的距离,都是远望之景,而虽是远望之景,又用数词加以修饰,似乎是可以看得很分明的,以简单明确的数字、看似客观的讲述传达一种难以形容的整体感受,确乎是巧妙的方法。更妙的是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继续使用倒装的手法,先让旧时茅店突然出现在社林边,令读者有些摸不着头脑,社林在何处? 如何得见? 结句“路转溪桥忽见”才交代出是走过或者走上溪上的小桥,道路陡然一转才突然发现社林边上的旧时茅店。茅店的出现对词人而言出乎意料,对读者亦然,只是对他来说多了一份旧友重逢的喜悦。至此,原先隐藏着的可以被忽略或显得很模糊的夜行人的形象变得明晰起来:我们可以想象他悠然自得地行走在黄沙道中,望月听蝉,并被田间生气勃勃的稻香蛙声所吸引,恍然不知行至何处。正当他发现山前有雨而稍感不安时,道路一转,发现熟悉的茅店近在眼前,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最后两句与前面写山雨的句子间的内部联系也被建立起来,因为山雨,所以可以避雨的茅店的存在变得重要。词作到此戛然而止,词人发现茅店后的欣喜以及此后步入茅店避雨等诸种情形留待读者去揣测。 在这首词中,作者始终带着好奇,兴致盎然地去发现和描绘途中的所见所闻,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他原来是熟悉这段路程的。词中所涉并无特别之景,却能写出新奇的感觉,实赖作者的好奇心、好心情和观察力。此外,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值得称道,正是独特的表现形式赋予了平凡之景以不平凡的面貌。首先是倒装手法的反复运用,它造成了读者的期待,抖出的意想不到的“包袱”令人拍案称奇。不论惊鹊、蛙声,还是茅店、溪桥都是如此,它们与前面的明月、丰年、山雨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它们的突然出现引发人思考前后景物之间的关联,在思考之中将作者不曾明确描述的情境补充完整,使得原本字数不多的一首写景的小令的容量被大大扩充。虽然是描写悠闲夜行途中的景致,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景物的安排却是巧寓心思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的主要句式——六言句。六言句形式变化的空间大小不可与七言同日而语,因而往往灵动不足,朴拙有余,朴拙体现在内容的紧凑平实和节奏的单调,但六言句运用得当却又能达到一种戛然而止、含蓄隽永、直白而又隐晦的特殊艺术效果。(刘珺珺) 集评 清《陈廷焯:“的是夜景……所闻所见,信手拈来都成异采,总由笔力胜故也。”(《词则《别调集》卷二) 负担图【清】金廷标 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宋代推广种植占城稻。占城稻也称“占禾”“早占”,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故名。外观穗长而无芒,粒差小。耐旱,不择地而生,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传入中国后,首先在福建地区种植。大中祥符四年(1011),江淮两浙大旱,真宗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与以上三路播种。次年,又在汴京宫廷中试种,获得成功。不久,汝州的洛阳南务(鲁山县境)亦开始种植。占城稻遂推广于各地,成为当时水稻的重要品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杭州“谷之品”,便首列“早占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