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辛弃疾《满江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辛弃疾《满江红》

辛弃疾《满江红》辛弃疾

辛弃疾

山居即事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五千斛。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松溪论画图【明】仇英 吉林省博物馆藏

注释 ①泓(hóng):水深而广。②鶒(xīchì):一种形似鸳鸯的水鸟,好并游。③故来争浴:指水鸟在水中嬉戏。杜甫《春水》诗:“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④“细读”句:《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⑤“饱看”句:看竹与食肉不相妨碍。苏轼《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⑥斛(hú):古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后以五斗为一斛。⑦永:长。⑧“看云”二句:形容麦田如连天黄云,蚕茧似堆山白雪。王安石诗:“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⑨“若要”二句:白居易诗:“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或三年,其时辛弃疾闲居上饶瓢泉。这是一首典型的闲适词,其特色不在清旷而在满眼生机盎然的景物和丰富可感的生活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清寒的隐逸而是自足的生活。

词题为“山居即事”,从内容看前半部分写的是清雅的山中居士,后半部分写的是淳朴的乡间野老。退隐山野的词人实为此两种身份的结合,既脱不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又浸润了乡间地头的朴实气息。上片的轻鸥、离骚、修竹、飞泉全是文人喜闻乐见的清雅事物,它们共同勾画出山间的幽静,尽管作者是从动态角度来把握这些景物的。轻鸥点水,扰动一池澄绿,以动破静,而鶒的出现带来了更大的扰动,它们双双前来,在水中争浴相喧。词人化用了杜甫《春水》诗中的意境,让争浴的水鸟惊扰一泓春水,惊醒山中幽独居士的清梦,却达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山中动态十足的除了水鸟,还有飞流直下的泉水,溅起的水滴如大珠小珠滚落玉盘,终日不绝,以明珠喻溅起的水滴本已屡见不鲜,但作者轻轻点化,说飞泉每天供应着千斛的明珠,新意便出。上片描绘的画面以水为中心,以水写山,鸟之喧衬水之静,白鸥绿水,相映成趣。

人的行为穿插在景物之间,山中居士本身便成为了山居图景中的一笔,与周边景色融合在一起。词人把王孝伯所谓的细读离骚痛饮酒的名士风流带到了山中,虽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绿筠轩》),但食肉赏竹大可并行不悖,寥寥数语就将一个潇洒不羁的山中名士的意态活画了出来。下片的中间部分同样有两句插入语,作者把知足的人生哲学插入到田园景色之中,虚实交替,生活实景与人生态度互相映证。白居易说:“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稼轩在此基础上作了生发:要说满足今天就可以知足了,若认为今时今日拥有的这一切还不能惬人心意,那么一生都不会有真正满足的时候。两句话像是一个绕口令,其中哲理耐人寻味。

下片走出清幽的山景,写田园的劳动与收获,景物与人情,色彩感、画面感更胜上片。过片四个三字句,前两句忙碌,后两句悠闲。“云连麦陇,雪堆蚕簇”一组工整的对仗包含着劳动和收获带来的充实、喜悦:麦田如连天黄云,蚕茧似堆山白雪,辛勤劳动的成果堆叠成最美的景致,这是无须修饰的坦荡荡的美,是乡间独有之乐。不管山中之美还是田间之美,它们的共同点是自然。如果说上片是清水芙蓉,那么下片就是山野春花,纯朴中散发出抵挡不住的生机。田间地头不仅景色美,人情也美,野老相互扶持着来到果园,只见枝头枇杷正熟,黄澄澄、沉甸甸,满眼欣欣向荣。在山中享受幽居的清趣,到田间感受劳动的乐趣,风调雨顺,人情和美,夫复何求! (刘珺珺)

集评 明《卓人月:“无处着一分缘饰,是山居真色。”(《古今词统》卷一二)


唐宋词之《辛弃疾《满江红》》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满江红》

辛弃疾《满江红》辛弃疾

辛弃疾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11)。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12)

湖山平远图 【明】 颜宗 广东省博物馆藏

注释 ①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曾任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淳熙十一年(1184)入蜀,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稼轩赋此词送行。②蜀道登天:唐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③绣衣行客: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这里指即将赴提点刑狱任的李正之。④“中年”句:《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⑤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⑥相如檄:据《史记《司马相如传》,汉武帝时唐蒙乱巴蜀,武帝命相如起草《喻巴蜀檄》,斥责唐蒙,安抚巴蜀民众。檄(xí),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书。⑦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⑧如椽笔:指大手笔。《晋书《王殉传》载王珣梦见有人给了他屋椽般巨大的笔,醒后认为这是有大手笔事的征兆,后来果然应验。椽(chuán),放在檩上用以架起屋顶的木条。⑨“荆楚”两句:辛弃疾曾在荆楚一带做官,所以熟悉那里的道路。⑩赤壁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北,即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咏之“赤壁”。矶(jī):突出江边的小石山。(11)铜鞮(dī):在今湖北襄阳。陌:路。(12)“正梅花”二句:用陆凯寄梅事。《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相善,陆从江南寄一枝梅给范,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鉴赏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冬,稼轩在上饶家居。此地是当时主要产铜区,先后任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负责采铜铸钱)的李正之常驻信州(今江西上饶),与稼轩有往来。这年冬天,李氏改任四川利州路提点刑狱,即将入蜀赴任,稼轩作此词送行。

开篇符合辛词的一贯风格,直接切入主题,明确交代写作目的和行人的目的地。其后,紧紧围绕送行下笔,闲笔不多,但显露依依惜别之情的只有两处。一是紧接破题之后的“还自叹”,一是结尾的“须相忆”。自叹的是中年早衰,多愁多病,不堪离别。这是饱经沧桑后身心俱疲的人发出的“更能消、几番风雨”的感叹。谢安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人世的烦扰,生涯的坎坷,对亲友的眷念,对重逢的不敢奢望形成中年的感伤,与少年的轻言离别形成鲜明对比。结尾暗用了刘宋范晔与陆凯的风雅故事。范陆相善,离别后,陆自江南寄梅赠诗给范,礼轻、情深、意重。词人将陆凯诗中淡淡的“聊赠一支春”化作“须相忆”的切切叮咛,感情色彩由淡雅变得浓重,与这种有力的抒情相配合的是“万里雪深”的苦寒情景。

除了上述深情款款的两处之外,全词是豪迈阔大的。“诸葛表”与“相如檄”这组工整的对仗尤见气魄。李正之即将入蜀,因而这首词很用心地在地理上作了一些文章,紧扣蜀地人事或入蜀路径,大气磅礴中巧寓心思。“东北”和“西南”是蜀地的东北、西南,诸葛亮和司马相如的故事都与蜀地密切相关。更须留意的是,两个典故都与军事相关。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出师表》,以明北伐之志。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斥唐蒙而平抚蜀中骚乱。如此用典,用意明显,他们切合了稼轩伐金的心意,如今自己困于山林之中,就寄希望于往来的友人,勉励他们建立如前人般的英雄功业。这两个典故都是以文章平天下,或者说是以文章为平定天下的准备、宣言。紧接着,王珣梦获“如椽笔”的典故更是与笔墨事业息息相关。王珣梦见妙笔之后,果然担负起了重要的文职,帝崩后的哀册谥议都由他来起草。可见稼轩十分推重友人的文笔,希望他能借此建功立业。同时,他所看重的文笔又非吟风弄月的“虚文”,文才即便不能用来起草战书檄文直接引导征战,也须用来担负起与国事相关的重大责任,即所谓的“大手笔事”。词人自己就曾向朝廷进献《美芹十论》《论盗贼札子》等大手笔的经纶天下之作,征战沙场的机会一时之间不易得,转而以文章干预现实,或许不失为一条报国路径。

过片处的四个三字句组成活泼的对仗,明白晓畅,如与友人对谈。一面宽解行人的离愁,一面要为对方指示入蜀路径,充满了大丈夫的潇洒。辛弃疾曾先后担任江西、湖北、湖南安抚等职,数次往返于湖湘荆楚间,所以他很有把握地说:“荆楚路,吾能说。”接下来,词人列出了由信州入蜀所经的荆楚路上的代表性景色:庐山、赤壁、铜鞮,“千古浪”“三更月”,凸显奇绝景象,气度不凡。这三个景点是沿途景色的代表,是被词人列举的宾语,不仅是词人自己“说”的宾语,还是对方“写”的宾语,同时也是前人“写”的宾语。稼轩要求拥有生花妙笔的友人沿途作诗,将这些美好景色记录下来。既曰“新诗”,也就意味着它们早已出现在古人笔下:庐山有唐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赤壁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铜鞮有唐人雍陶的“唯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一系列壮阔的景象阔人心胸、壮人行色,将儿女情长都抛诸脑后。

作者调动英雄故事、沿途景色为友人壮行,其中寄托着深切的勖勉之意。自己壮志难酬,只能终日与鸥鹭为伴,吟风咏月,诗酒自娱,满腔的报国热忱、功名抱负转而寄托在往来的友人们身上,他盼望着被任以要职的贤才能够到各地大展宏图,建功立业,复兴宋室。若真能如此,即便自己只是身处江湖之远的旁观者,也算了却平生夙愿了。当然,前途的艰险是可以想象的,起头一句“蜀道登天”,既是对入蜀交通状况的客观描写,又暗示了成就大业的艰难。开头是自己以杯酒送行人,结尾是叮咛友人抵蜀后不忘陆凯寄梅的情意,暗示对方肩负的期望和责任不可忘却。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刘珺珺)

集评 清《陈廷焯:“稼轩《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云:‘东北看誊诸葛表……,如椽笔。’又云:‘赤壁矶头……须相忆。’龙吟虎啸之中,却又多少和缓。”(《白雨斋词话》卷六)

链接 宋代的羁縻州县。在西南少数民族聚集边地所设置的只包含少数民族部族的区域单位,谓之羁縻州县,也称“归明州”“溪峒州”,或作“羁縻州峒”。所谓羁縻,即在这些地区不用中原汉族地区的统治办法,而用较为宽松的方式进行遥控、安抚。宋承袭唐制,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把血族组织和区域关系融为一体的地方单位建制。首先,基本依其氏族部落所在的疆土情况,“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因无定制,这种划分很是紊乱,有不满千户或百户的氏族聚落便称“州”的,有的甚至徒具空名,所以宋代此类州、县、峒的数目较多。对羁縻州县一般任命原酋长为知州、刺史或知县、知峒,赐以印章,职位世袭,并允许其按原来的统治方式镇领一方。同时,朝廷也尊重其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土地经济制度和等级法律习惯等,使这些地区仍能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结构。朝廷在赋税上一般也给予优待,还常常支犒给银、茶、盐诸物以示安抚。彼此关系主要以朝贡和封赐活动为联络纽带。对各族间互相仇杀、争斗,朝廷一般不介入;出为寇盗者,朝廷也常予宽贷。唯出现大规模的反叛或反抗斗争时,朝廷才派军队镇压。地方官吏和周围汉人如擅自失当处理藩汉关系,朝廷都予严惩,以竭力维持和平安定的现状。在羁縻州县外围地区或建置一些镇、寨监临之,以防不测。


唐宋词之辛弃疾《满江红》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满江红》

《满江红》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②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③ 休感慨,浇醽醁。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⑥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注释】 ①“倦客”句:《新唐书·马周传》:“马周字宾王,……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貂裘敝”:典出《战国策·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②弹铗:典出《战国策·齐策》:“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笑而受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青蛇:喻指宝剑。唐·郭元振《宝剑篇》:“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③“叹诗书”句:用苏轼《沁园春·赴密州马上寄子由》:“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沉陆:语出《史记》卷一二六褚先生补《东方朔传》,原指无水而沉;引申为埋没。④醽(ling零) 醁(lu路):美酒名。⑤“有玉人”二句:化用苏轼《千秋岁·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黄菊。”玉人:指美女。⑥请缨:指投军杀敌立功,语出《汉书·终军传》:“军自请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万户:指万户侯。“卖剑”句:语出《汉书·龚遂传》:“遂……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酬:本指用财物报笞,这里指买。⑦“甚当年”二句:典出《汉书·贾谊传》:“贾谊,洛阳人也。……为长沙王太傅……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译文】 我就象当年流浪在新丰的马周,失意潦倒,衣衫破旧,满脸灰尘;我又象那寄人篱下的食客冯谖,弹着三尺剑,放声高歌,有谁响应?当局不管英雄豪杰在江东白白老死,如果重用他们,定会使中国强盛。可叹我空读了万卷诗书,能辅佐君王,反而难伸壮志,被埋没在底层!

不要再感慨了,还是用美酒浇愁解恨;人多么容易衰老,想欢乐却难以尽兴。幸好有美人对我满怀同情,把菊花插上了我的头顶。姑且把请缨杀敌、立功封侯的念头放下,还是卖掉剑换头黄牛,耕田为生。正象当年失意寂寞的贾谊,我感伤时事禁不住痛哭失声!

【集评】 宋·岳珂:“是时润有贡士姜君玉莹中,尝与余游,偶及此,次日携康伯可《顺庵乐府》一帙相示,中有《满江红》作于婺女潘子贱席上者,如:‘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且置请缨封万户,径须卖剑酬黄犊。恸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之句,与稼轩集中词全无异。伯可盖先四五十年,君玉亦疑之。然余读其全篇,则它语却不甚称,似不及稼轩出一格律。”(《桯史》卷三)

明·卓人月、徐士俊:“有经史气,然非老生常谈。”(《古今词统》卷十二)

近代·沈曾植:“此数章皆髀肉复生之感。”(《稼轩长短句小笺》)

【总案】 此词据有的学者推断,可能是作者在上饶闲居期间有一段担任有名无实的祠官的时候所作。它尽情地吐露了作者怀才不遇,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上片写自己渴求用世立功、致君尧舜的政治家胸怀,语意明确地反对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不思恢复,压抑人才。把人才问题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这就不单单是发个人失意的牢骚,而是表现至大至公之心,思想境界颇高,笔调也悲愤有力。下片仍是抒发感慨、却换了一个角度来写。作者强作达观放旷,借酒浇愁,赏花忘忧,并宣称要卖剑买牛,可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更深的悲痛。“且置请缨”一联,与前选《鹧鸪天》之“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辞稍异而意略同,都是写黑暗政局中一个爱国英雄的悲剧下场。结束“甚当年”二句是一篇主旨所在。全词实际上就是一首长歌当哭的壮士失意曲。


唐宋词之《辛弃疾《满江红》》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满江红》

辛弃疾《满江红》辛弃疾

辛弃疾

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11),今犹昔。

注释 ①杨济翁:杨炎正,字济翁,诗人杨万里的族弟。周显先:其人不详。②径:直截了当地。③“能消”一句:有人生苦短之意。《世说新语《雅量篇》载阮孚好屐,有人去见他时看到他一边吹火蜡屐,一边感叹道:不知人一生能穿几双木屐。緉(liǎng),一双。屐(jī),木鞋。④尘劳:风尘劳苦。⑤“三十九”句:回顾过去的三十九年人生,都是错误。《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⑥“吴楚”二句:唐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极言洞庭湖的宽广,这里借指东南一带地域宽广。坼(chè),裂开。⑦“英雄”二句:《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曹操曾与刘备论时事,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敌,匹敌。⑧了无:一点儿都没有。⑨“楼观”一句:化用苏轼《送郑户曹》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⑩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复国大业未了。旌(jīng),用牦牛尾或兼五彩羽毛饰竿头的旗。也泛指旗。(11)转相寻:辗转相继,循环往复。

松荫聚饮图 【元】 唐棣 上海博物馆藏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在大理寺少卿任上不足半年就被调任为湖北转运副使。他从都城临安出发,经由运河至扬州,然后溯江而上至鄂州。途中在扬州停留时,曾与杨万里的族弟杨炎正会晤。杨炎正的词集《西樵语业》中有不少与稼轩唱和的作品。两人这次会面,曾同舟过镇江,登多景楼,杨氏作《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抒发“报国无路空白头”的感慨,稼轩有和作。

全词两个部分,遵循的是一条清晰的从个人经历到普遍人生哲理的路径。个人经历可以概括为往事如梦和一切皆非。对“梦”的处理,沧桑中含着诙谐,诙谐里带出沉痛。不论是这次从临安出发到扬州,还是几年来因为频繁调官而在建康、江西等地间奔徙,过眼的山川都好像旧时相识。顿挫之后,作者为这种熟识感找到了答案,原来眼前的江山都是曾经梦到过的,自己已经在梦里走遍了江南江北。果真如此吗?稼轩在南归初江阴签判任满后曾有过一段相对自由的漫游吴楚的经历,其后在建康、赣州等地为官,也大体游走于吴楚一带,这一带的山川自然是看过不少了。但为何只是似乎相识,而且要托言为梦中相识呢?因为南归以后宦游各地,虽多历山川胜境,但“此生非我有”,一切都如过眼云烟,不能常驻脑海。尘事纷繁,忧患丛生,十几年光阴已令人心生沧海桑田之感。过眼溪山,前尘旧梦,很快便恍如隔世。此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另有深意。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恢复无期,跨过长江、遍游江南江北的愿望只能在梦中实现。稼轩后来在《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一词中写道:“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才是现实中遍历的江南江北。睡梦中,是曾走过的大江南北的河山;梦醒来,眼前依然是大宋的万里江山。两者虽是梦境或想象,但词人的满腔报国热忱已表露无遗。

词人自嘲羁于仕宦,困于尘劳,不得自主,辜负平生,同时也是在抒发报国功业不得建立、空有一腔热忱的愤懑,然而这种愤懑在词作中被含蓄地化解于阮孚和蘧伯玉的典故中。阮孚一边为木屐上蜡,一边感叹人生短暂无常,虽感叹却神情闲畅。稼轩在词中承继了勘破人生的高人的闲散情韵,表达了忘却营营、遍游佳处的愿望,还举重若轻地自嘲往事皆非。“长为客”的自我定位,不仅是对于不能及早归隐的自责,而且反映了“归正人”的现实苦恼。

稼轩《南乡子》词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写曹刘英雄,而意在孙权,当时堪与曹刘争雄的唯有孙权。本词“曹刘”句的意思与之相近,而且同样用了歇后手法。他对孙权是相当倾慕的,如今游宦的吴楚一带当年正是孙吴的地盘,然而东南江山的恢弘气度和孙吴的功业都已为时间掩埋,被不思恢复国土的苟安情绪取代。“楼观”两句是工对,“人去”和“头白”不难让读者联想到这一时期的稼轩职务调动之频繁。是年,他在大理寺少卿任上还不足半年,旋即被调往湖北,如此频繁地变更自然难以施展才略。从长远来看,宋金的战事未休,而自己已生华发。词作结尾试图通过对普遍的人生哲理的感悟,超脱种种无奈、愤懑和忧患:人生哀乐本相继,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刘珺珺)

集评 清《陈廷焯:“起数语便超绝.回头一击,鱼龙飞舞,淋漓痛快,悲壮苍凉,敲碎玉唾壶。”(《云韶集》卷五)

俞陛云:“《满江红》词易于纵笔,以稼轩之才气,更如阵马风樯。但豪放则易近粗率,此作独疏爽而兼低回之思。”(《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词之用事。在词作中引用前人的成语、传说或典故,抒情写意,谓之用事,也称使事用典。初期歌词,风貌天然,极少用事。文人开始大量填词以后,逐渐注重使事用典。北宋末年以来,这种技法爱到普遍重视,成为作词的主要技法之一。李清照《词论》重“故实”,是宋人在理论上的表达。辛弃疾词尤好用典,被人们讥为“掉书袋”。然用事恰当,能够丰富词的表达意蕴,使词的风貌更为典雅。张炎《词源》卷下认为“词用事最难,要体认著题,融化不涩”,用事“不为事所使”。(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唐宋词之《辛弃疾《满江红》》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满江红》

辛弃疾《满江红》辛弃疾

辛弃疾

暮 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注释 ①清明寒食:春天的两个节气,清明在农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②狼藉:形容落花满地。③刺桐:一名海桐,早春开花。④尺素:指书信。古人把信写在尺把长的绢帛上。⑤彩云:比喻行人踪迹不定。⑥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恨别词,主题与《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相近。这种题材是宋词中最为常见的,但在稼轩集中属于变调。《祝英台近》一词写得婉媚灵动、妙趣横生,让人充分领略了词人化刚为柔的一面和无往而不适的笔力。相形之下,本词没有运用新奇的手法,没有惹人垂怜的梦话和娇嗔,作者只是平静地将闲愁娓娓道出,景物和情绪顺势铺展,不紧不慢,水到渠成,形成一种平实、平和、平易而不平淡的风格。写景紧扣晚春特征,以平实的陈述方式展开;写情亦无新奇,平常而真切。全篇几乎不用典,平易晓畅。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根据“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两句推测本词作于辛弃疾南归后的第二个暮春,也就是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的春天,当时他尚在江阴签判任上。隆兴元年夏,孝宗采纳张浚的建议,对金发动军事进攻,初战小捷之后,金方以重兵反击,符离之役,宋师全军溃退。《笺注》认为词中的“一番风雨,一番狼藉”即暗指符离之惨败,这一看法略嫌证据不足,本词究系何年之作,未可确论。

前片起句与稼轩在孝宗淳熙初年所作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十分相似,那首词是他由江西发舟,赴京上任途中顺流驻泊安徽东流县时所作,词作念昔怀人,极缠绵婉曲之致,是稼轩婉约词的代表。开篇的“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与本词起首两句一样,都在交代时节的同时为下面的追忆作了铺垫。一个“又”字提示了“前事”的存在,具体为何事则只有抒情主人公自己知晓。又过清明,既感叹流光飞逝,又透露出自己期待的人或事迟迟没有出现的失望。《祝英台近《晚春》一词将伤春与怀人结合在一起,上下片基本都是先忆别、盼归再伤春的结构,本词则是上片写暮春,下片忆离人。即将离去的春天让人分外留恋,留恋那春花烂漫的美好,春天的离去总教人自然联想到人的离去,想到美好的共处时光不可再得,因而暮春成了最适宜念昔怀人的时节。

风雨过后,落红狼藉,词人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祝英台近《晚春》),东坡“恨西园、落红难缀”“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花落尽,取而代之的是满园的清阴。刺桐花开过之后,春寒就丧失了威力。上片对于时节和景物的一系列叙述显得很客观很平静,可不知不觉间春归人去的感伤正在悄悄酝酿。过片的“空相忆”直接点出主题,“闲愁极”亦是词中最常见的用语,换头的四个三字句,不避通俗、不求含蓄,无遮无掩地说出来,自有一份从容在其中。流莺乳燕和尺素彩云两组事物都与“消息”有关,而暗中又形成对照的关系,将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刻画了出来。念远怀归之人既害怕流莺乳燕窥破自己的心事,唧唧喳喳地将心中消息暴露出来,又害怕见不到尺素和彩云,得不到离人的消息。《古诗》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晏幾道《临江仙》又有“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尺素是远方之人寄来的书信,彩云则象征着离人的踪迹。“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望断萋萋平芜,不见归人踪迹,“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摸鱼儿》),直教苦苦思念、殷殷期盼之人再无勇气登楼远眺。(刘珺珺)

集评 清《陈廷焯:“亦流宕,亦沉切。”(《云韶集》卷五)

王世祯放鹇图 【清】 禹之鼎 故宫博物院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