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辛弃疾《沁园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辛弃疾《沁园春》

辛弃疾《沁园春》辛弃疾

辛弃疾



再到期思卜筑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着个茅亭。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11)。清溪上,被山灵却笑(12),白发归耕。



灵阳十景图(局部)【明】夏芷 私人藏



注释 ①期思:在江西铅山县。卜筑:选地建房。②千丈晴虹:指瀑布。③十里翠屏:指青山。④“喜草堂”二句: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在成都浣花溪卜筑草堂。其后往来各州间,至广德二年春再度回到成都草堂。⑤“斜川”二句:斜川在今将江西省都昌县。陶渊明有《游斜川》诗。⑥一枝投宿:《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⑦平章:品评。⑧着:建造。⑨峥嵘(zhēngróng):高峻,突出。⑩解:能够。(11)“可能”二句:陶渊明《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载桓温语:“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驭卿。”(12)山灵:山神。

鉴赏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再度被劾罢职,孝宗淳熙年间那次落职后,他闲居上饶带湖,在那里一待十年,这一次,他的归居处是期思,亦在江西上饶铅山县。当年带湖新居即将建成时,他难掩兴奋之情,兴致勃勃地对其中的一草一木都加以细致的规划:“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十多年后,再次归隐的他要在期思再建新居,多了一些沧桑之感和老友重逢的喜悦。

上下片的结构相似,都是先写景,后议论。上片起头三句以三个数词描绘出一派明丽而充满气势的景致,就像稼轩的词风一般豪放而不失绮丽。当年的“新居”之地前枕带湖,三面环城,风景秀丽,交通近便而无车马喧,稼轩慧眼识珠,卜居其中,悠然自得。期思瓢泉的山水似乎更是妩媚奇丽:一水西来,瀑布从天而降,如晴天长虹,周围层峦叠嶂形成一道青翠的屏风。在这样的环境中结庐而居,远离尘嚣,当是惬心之事。下面运用杜甫的典故,表明自己是再度归隐。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入蜀,次年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后来因为兵乱而离开草堂到梓州避难,直到广德二年(764)方得重返草堂。稼轩以此自比,他从淳熙九年(1182)到绍熙三年闲居带湖,复官两年,暂别山水之后,再度归来。“喜”字领起两句,总括心情。陶渊明居江西浔阳柴桑时曾与邻居同游斜川,写下了《游斜川》诗。斜川风景优美,没有辜负渊明的赏玩之心,而渊明的闲适心情亦没有辜负斜川的好风光,可见,稼轩对即将在其间再建新居的瓢泉的优美环境是相当满意的。与《沁园春》(三径初成)不同,这一次,他不再不厌其烦地规划和介绍新居的布置,而是极力表现一种平静知足的心态,一切勘察、论证、筹划、营造都被浓缩于“平章了”三字中。作者最后想到的是在风景佳处,盖个茅亭,给人繁华落尽之感。“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庄子《逍遥游》),老鹤飞倦之后不过求一枝之宿,何必像蜗牛一样念念不忘居所的问题以至于戴屋而行,徒然使栖息之所成为自己的负累。词人以“老鹤”自比,认为在投闲之后只要求得一个足以容身之所即可。整个上片写景的比重不大,而词人的心满意足已暗示出新居环境的优美,在新居的营建方面几乎不施笔墨,充满平静知足的意味,重回草堂的欣喜多过卜筑新居的喜悦。

下片写景的比重较上片要大一些。青山、花鸟、云水全部以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而所有景物被拟人化之后的行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为我,字里行间充满了统治山水的霸气,当然这样的霸气最终必然化为一种诙谐之气,诙谐之中的自嘲自遣则更待体味。峥嵘青山岿然屹立,意气凛然,不可触犯,可是却能够因我的归来而生出妩媚之姿,取悦于我。作者离开官场,回到山林之后心情轻松,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喜悦的色彩。他妙笔一转,不写“我见青山多妩媚”,而写青山为我生妩媚,情趣大增,夸张地表现出了他和自然之间如老友般的和谐关系。偃蹇的青山虽难以使唤,但愿意取悦于“我”已属难得,至于花鸟、云水之类,自然可以任凭“我”使唤:教花鸟为我载歌载舞,云水将我殷勤迎送。“频”字和“催”字更增添了颐指气使的味道,这几句话以游戏精神戏拟了君王的生活。这种新颖而充满谐趣的戏拟手法作者在《水调歌头《盟鸥》中也曾使用过,他戏拟古代诸侯国间严肃的盟誓之词与白鸥结盟,而这里的戏拟充分表现出自娱、自放的倾向,是对权威性、严肃性的消解。词人对山水花鸟作出的统治的姿态其实是有针对性的,他要以行动反驳桓温的话。东晋孟嘉是桓温的部下,他纵情山水,至暮方归,桓温对他说:“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驭卿!”稼轩借用桓温的话,而把“卿”所指的对象偷换为“自然”,等于在替孟嘉回应桓温:你虽能驾驭我,但我自能驾驭自然。他虽反驳了桓温,结尾却被山神嘲笑:等到白发苍苍才归耕田园。稼轩借山林之口自嘲,虽早有“身闲贵早,意倦须还”之意,却直到被罢免才回到山林。自嘲的背后其实是深彻的悲凉,壮志未酬而屡被投闲,大业未竟而发已斑白,倒不如早与山林为伍,也算不负此生。(刘珺珺)

沁园春



辛弃疾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注释 ①灵山:据《广信府志》,灵山在府城西北七十里上饶县境内,是信州的镇山,高千丈有余,绵亘百余里。②叠嶂(zhàng):重山。③惊湍(tuān):急流。④老合投闲:老了理应过闲散的生活。合,应当。⑤检校(jiào):巡查,管理。长身:高大。⑥龙蛇影:指松树影。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夹涧有古松……如龙蛇走。”⑦“看爽气”句:指山峰送爽。《世说新语《简傲》载王子猷作桓玄的车骑参军,桓玄欲委事于他,王初不答,后曰:“西山朝来,致有爽气。”⑧“似谢家”二句:像晋朝的望族谢氏家族的子弟那样讲究服饰仪表,气度不凡。⑨“相如”二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⑩“雄深雅健”二句:韩愈评论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太史公,司马迁,字子长,曾任太史令。



洞天问道图 【明】 戴进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当时辛弃疾正罢居江西上饶。灵山就在上饶县境内,有“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之说,除灵秀之外,更高千丈,气势雄伟。齐庵是稼轩在灵山上所造居室,当时齐庵已成而偃湖未成,所以词作结尾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稼轩十分热衷于在上饶一带的风景佳处营建宜游宜居的闲居之所,灵山便是其中一处,其他如带湖、瓢泉等处都有他的别墅,他还屡屡兴致盎然地为这些风景秀丽的惬意的隐居地赋词,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等。这首《水调歌头》为灵山的山水长松而作,与前面提到的两篇不同的是它通篇全是描绘景物,几乎没有表达自己对隐居态度的文字。虽然没有思想的点缀,但全词写得酣畅淋漓,奇绝的构思、排奡的笔力使得词作饱满耐读,丝毫没有单调、单薄之感。

全词就像一幅层次丰满、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既给人整体的视觉冲击,又有值得凝神静观的细节。整体感体现在群山、瀑布、长松的和谐共处,根据这些景物的远近高下的不同,墨色浓淡不一。词人在写期思瓢泉的《沁园春》(一水西来)的开篇概括性地写了水、瀑和山三景:“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本词同样写到了群山和瀑布,但对它们的刻画要细致得多。首先写山,用的是一个非常雄奇的比喻,把群山比喻为奔腾的万马。这个比喻属于豪放一派,豪放而不粗疏,它巧妙地把握住了山的形象、山的走势以及山与山的组合。层峦叠嶂一部分像要向西奔驰,可是另一部分又有东去之势,就像西驰的万马突然回旋,把静止的山的走向写活了,它们动感十足,就像组合在一起的万马,既有速度,又有气势。这样的群山给人的感受就和静止的“十里翠屏”完全不同了,屏风具有的是装饰性和阻隔性,而奔腾的万马则让人心潮澎湃。词人似乎是在如战马般的山的形象中回忆和想象披挂上阵、挥戈向敌,直令人热血沸腾。群山是在词人的画卷中占据大部分画面的景物,它既是主角,又是背景,其他景物则穿插在群山的环境中。

写了山以后,词人把镜头推向一个局部——从山上飞流而下的瀑布。以“长虹”喻瀑布是以静喻动,这里则着力刻画瀑布的动态。“惊”和“跳”两个字以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水流的速度,“惊湍”写瀑布的整体,“跳珠”则描摹瀑布的细部。以“惊湍”和“跳珠”写水并不算奇特,奇的是对瀑布流向的描写,作者把它想象成河流,但又与地面上流淌的河流不同,它是向下直流的。水整体下泻,而水珠向上跳溅,“倒”字以方向感表现出速度和力度。对山水的一系列动态描写之后,作者把注意力投向画面中的一个细节——横跨在水面上的一座像缺月般的弯弯的小桥,以静态的形象稍稍平息方才的动感。

上片的剩余部分写松和庐。前三句,既是写“我”,又是写松,后三句,既是写松,又是写庐。人老了,理应投闲置散,可老天却派“我”来管理灵山的十万长松,令“我”不得安闲。表面是怨天,实际在自嘲之余有报国无路之愤,只是诙谐的笔调化解了愤激之感。稼轩在《归朝欢》一词的序中说:“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他结庐松林之中,茫茫林海使小庐显得越发渺小,所以他不去刻画房舍,而是把笔墨放在周边的环境上,在他的小庐中,可以看到周边松树如龙蛇般遒劲盘曲的枝干,听到如风雨般的松涛。就像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绘画者有时会在重峦叠嶂间安插一处小小的房舍,但他们往往不会去描画房舍的具体构架,而是着力描绘房舍周边的山水。这样的手法,既可以说是长松茂林烘托了小庐,也可以说是借小庐表现了松树的形象和声音。

写松的方法已是不凡,下片写山更是令人击节称奇,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想象力和勇气。他不写山的轮廓在曙光中渐渐明晰,而是把山放到主动的地位,说它们争着与自己见面,把假想的殷勤写得活灵活现,承接着山的动态,他顺水推舟,借用王子猷语,说早上前来与自己会面的山峰带来了爽气。最大胆的是其后的三组比喻,分别把群山比作衣冠楚楚的谢家子弟,司马相如到四川临邛时的雍容车骑,以及司马迁雄深雅健的文风。前两句写出了群山气宇轩昂而又从容优雅的贵族气度,第三句最玄妙,竟然能在文章的风格与山的形象间找到可比性,以虚比实。韩愈评价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雄深雅健是多种不同特征浑然而成一体的风格,既雄壮又深沉,既优雅又劲健,以此比山,赋予群山形象以丰富的内涵,以虚笔把握难以明言的山的气质,出人意表。

词人的画卷之中有山有瀑有松有庐,似乎已经完备,但他仍嫌未足。不足之处何在? 山下偃湖尚未竣工,要等“烟水濛濛”前来助兴,画面才算完美。(刘珺珺)

集评 明《杨慎:“说松而及谢家、相如、太史公,自非脱落故常者,未易闯其堂奥。”(《词品》卷四)

明《卓人月:“‘雄深雅健’四字,幼安可以自赠。”(《古今词统》卷一五)

沁园春



辛弃疾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注释 ①点检形骸:检查、反省之意。形骸,躯体。②“甚长年”二句:患了酒渴病,长年感到口渴,喉咙像烧焦的锅。釜(fǔ),锅。③气似奔雷:鼾声如雷。④“刘伶”三句:据《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名士传》,刘伶肆意纵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让人担锄跟随,说:“死便掘地以埋。”⑤浑如此:这里是竟然这样说的意思。⑥“更凭”句:指酒以歌舞为媒介来害人。⑦“算合作”句:应该把酒看作人间的毒药。鸩(zhèn),用鸩鸟的羽毛泡制的毒酒。⑧亟(jí):急切。⑨肆:原意是处死后陈尸示众,这里指把酒杯砸碎。⑩麾之即去,招亦须来:指酒杯听人使唤,令其来便来,去便去。《汉书《汲黯传》载汲黯辅佐少主,严守城池,招之不来,麾之不去。麾(huī),同“挥”。



醉饮图 【明】 万邦治 广东省博物馆藏



鉴赏 本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时稼轩家居上饶瓢泉。他屡遭弹劾,被长期投闲置散,报国无门,胸中激愤难平,积怨难消,长日借酒浇愁,直至因剧饮而病,才痛思戒酒,这首便是他的戒酒词。以戒酒为题材,在词中已算得上新颖,更富创造性的是他没有采用独自表明决心的方式,而是设置了一个对话的场景,且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是人与酒杯之间的对话;虽是对话,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人处在主导性的地位,杯居下位。这样的体式让人想到古代文赋中常常采用的主客对话体,比如东方朔的《答客难》、班固的《宾戏》、扬雄的《解嘲》等等,它们的基本模式都是设置主、客两个不同角色,让他们展开对话,借他们的对话表达多方面、多层次的含意。

稼轩词风格多样,体式上不拘一格,凭借一枝凌云健笔,他敢于脱落故常,脱落所谓的词家本色,将其他体裁的元素引入到词中,拓展词的内容和形式。以文为词、以论为词既是辛词经常采用的手段,亦是普遍渗透在辛词中的内在风格,他已将熔铸经史子集中的文词变成一种自然的需要和习惯。这首词在使用文赋中的主客对话体的同时,也将议论变为了词的主体,使得议论为词的特征显得非常鲜明,通篇几乎都是在罗列戒酒与无须戒酒的理由;相应地,词作采用散文句式,一气直下,在很大程度上挣脱了词体的约束。

主客对话中,词人处于主导性的地位,他充分发挥主动性,以势压人,有时甚至到了任性和暴躁的地步;相形之下,作为客人的酒杯的态度要温顺许多,它耐心聆听主人的理由和决定,偶尔以理回应,表现出足够的谦恭退让。而到了最后,实际占据上风的是酒杯,收尾的礼让之辞其实是准确地把握住了主人的心理,让他没有继续反驳的余地,真可谓柔能克刚。

词人先将酒杯召唤到跟前,告诉它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长年焦渴以及嗜睡和鼾声如雷等症状,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长年剧饮,这是他决意戒酒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咽如焦釜”和“气似奔雷”对仗工整,比喻夸张而不失精到。对于主人的惜身态度,酒杯以潇洒放任的处世哲学来回应,它举了魏晋时期傲俗名士的事例来说明不妨一醉方休。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放荡不拘,纵酒自适,常常乘一辆鹿车,携一壶酒,命人带锄跟随,说“死后便可立即掘地埋葬”。酒杯认为刘伶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看破世事的通达者,不如像他那样有酒便饮,醉死便埋。词人听后不禁感叹,自己平日将酒杯视为知己,它居然口出此言,未免太薄情寡意。这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词人是将酒杯视若知己的,这就说明了戒酒之难,并且为酒杯最终占据上风以及日后轻易就破了酒戒埋下了伏笔。

过片进一步陈述必须戒酒的理由,上下片界限显得可有可无。饮酒往往与歌舞联系在一起,酒以助兴的歌舞为媒介,把人诱惑得欲罢不能,结果残害了人的身体。深受其害的词人对此愤恨不已,直把酒当成毒药来看待,决意与酒一刀两断的情绪至此达到一个高峰。以下四句类似箴言,以比较和缓、理性的态度继续论证戒酒的必要性:怨恨因爱而起,事物无论好坏,过头都会带来灾难,这就等于默认了自己对酒其实是眷爱的,而酒原本也未必是坏的,只是过量才造成了危害。多重论证之后,戒酒的理由似乎已经足够充分了,于是作者与酒杯订立协定,命其速退,甚至以毁灭性的后果来恐吓酒杯立即离开。面对恐吓,面对掌握生杀大权的主人,酒杯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表现得谦恭有加。礼数的周全来源于充分的自信,它相信主人对自己的依赖,于是主动提出离开不成问题,有需要时自然会回来。不出它所料,词人果然没能摆脱对它的需要,同年,辛弃疾又写了一首《沁园春》(杯汝知乎),以故人前来不得止酒为由,破了酒戒,心理虽矛盾,终未能抵住酒的诱惑。就像他不能针锋相对地驳斥酒杯所推崇的刘伶的处世态度那样,词人认为“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沉灾”的说法也是颇有道理的。

这首词在形式上设置了主客两者的对话,实际是词人内心两股势力的交锋:一方认为要爱惜身体,自我节制,立即戒酒,另一方坚持纵酒自适,以放纵通脱的态度消解愁闷,面对人生。词在妥协的态度中结尾,是酒杯的主动妥协,更是词人默认的妥协,第一股势力终究没有能够取得预期的完全胜利。人与杯的对话奠定了整首词的诙谐基调,为人生的苦闷蒙上了滑稽的面纱,举重若轻。(刘珺珺)

集评 清《刘体仁:“稼轩词:‘杯汝来前’,《毛颖传》也;‘谁共我,醉明月’,《恨赋》也;皆非词家本色。”(《七颂堂词绎》)

链接 宋时盛行苏合香酒。苏合香,汉时自西域传入中国,因有开窍醒脑、清热止痛之效,后人多作药用。宋代,宫禁中制成苏合香丸,又煮成苏合香酒。其方法为每酒一斗,合苏合香丸一两,同煮而成。据称此酒有调和五脏、却除腹中诸疾的功效。每冒寒夙兴,取饮一杯,即能有益健康。大中祥符时,真宗见王旦气羸多病,遂面赐其苏合香酒一注瓶,令空腹饮之,谓能和气血、辟外邪。王旦饮后,大觉安健。真宗又出数榼,以赐近臣。自此臣庶之家皆仿效其法而为之,此酒遂盛行于当时。

唐宋词之《辛弃疾《沁园春》》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沁园春》

辛弃疾《沁园春》辛弃疾

辛弃疾

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因赋此。

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青云得意,见说长存。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都如梦,算能争几许,鸡晓钟昏。此心无有亲冤。况抱瓮、年来自灌园。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却怕青山,也妨贤路,休斗尊前见在身(11)。山中友,试高吟楚些,重与招魂(12)

注释 ①戊申岁: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②“奏邸”句:传报公文的邸报中突然出现我因病辞官的消息。辛弃疾早在淳熙八年冬就被罢官,因此邸报中的内容明显属于谣传。奏邸,宋朝在京城置进奏院,诸路州郡各有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罢黜,编为定本后,报行四方,称为邸报。③“况白头”二句:化用唐白居易诗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④青云得意:指仕途顺利。⑤“抖擞”三句:《南史《陶弘景传》载陶弘景擅长琴棋书法,还未成年就被引荐为诸王侍读,虽身居要职但离群索居。后来他挂官服于神武门上,上表辞官。渠,它,指官服。无恙,指官服完好。合,应该。⑥鸡晓钟昏:指早晨和晚上。⑦亲冤:仇人和亲人。《五灯会元》:“佛教慈悲,冤亲平等。”⑧“况抱瓮”句:《庄子《天地篇》载子贡过汉阴,见到一个老人凿隧道入井取水灌溉田圃,用力多而收效少。瓮(wèng),瓦盆、瓦罐。⑨青山:指隐居。⑩贤路:仕进之路。(11)“休斗”句:唐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诗云:“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见在身。”斗,在此处有受用的意思。(12)楚些:代指楚辞。“些”是楚方言中的常用字。招魂:楚辞中有《招魂》,此处借指招归田园。

达摩像 【清】 王震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鉴赏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遭到参劾落职家居上饶带湖已经七八年了,而就在这一年,邸报中忽然传出他因病引退的消息。如此荒唐的消息令他啼笑皆非,因而写下这首词作为回应。词作表达了许多层意思,多层意思之间又不乏矛盾之处,内涵相当丰富,需要逐层理解。总的说来,上片较为洒脱,而下片词意的表达迂回曲折,几种对立的想法相互纠结,文字底下有一股怨气涌动。

词人以“老子”自谓,开篇即声明出离人间恩怨的态度,旷达豪放。“笑尽”二字极写自己的潇洒意态,此等潇洒乃是历尽沧桑后的通脱,下片借用佛教“冤亲平等”的说法表明心中已全无芥蒂,摒除亲怨之别,所以人间儿女之间的恩恩怨怨自可一笑带过。词作起头三句像是一个宣言,它是对隐居多时之后再次被莫名其妙地卷入官场是非之中的一种明确回应,以一个超脱者的身份撇清与纷扰世事的关系。以下几句从正反的不同角度写归隐的决心:人生苦短,正当尽早远离世事,独往青山,怡情养性;即便一时青云得意,也不必多作流连,功名毕竟身外事,非长久事。针对罢居七年之后又被传出挂冠的消息,稼轩的态度既洒脱又消极,他当年是因为遭到弹劾而被动去职,并非厌倦官场主动离职,而今想来当年就该早早地挂冠而去,全身而退,这种带着谐谑意味的假想中包含着无奈、自嘲和对荒唐邸报的嘲谑。陶弘景擅长琴棋书法,还未成年就被荐为诸王侍读,可谓少年得志,但他虽然跻身显贵之列,却并不与俗人为伍,长期闭门谢客,离群索居,后来索性将完好无损的官服挂在神武门上,上表请辞,彻底远离官场。稼轩引用这则典故,言下有欲效仿前贤的意味,认为自己早年就该有陶弘景这样的觉悟,趁着衣冠无恙主动抽身而退,明确划清与官场的界限。弘景挂冠的故事对词人有两层启示,一是应尽早主动引退,全身远祸;二是要明确表示态度,以息众议,以绝后患,如若当年能做到这两点,便不会有今日之是非。邸报说词人刚刚因病去官,也就是将他的官宦生涯延长了七八年,对此意外的“馈赠”,他报以不屑,人生如梦,即便多出几千个日夜,也相差无几,不值得计较。

下片写自己如今隐居的情状。一介老翁,抱瓮灌园,虽用力勤而收效少,仍忙得不亦乐乎,只是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仍未消歇,凄寂之中不免顾影自怜,感时伤世,并在佛理中寻求对命途多舛之因的解答。稼轩南渡后困于不思进取的苟安氛围中,建功立业的抱负不得施展,且屡屡遭到讥谗,甚至因此而落职去官,满腔报国热忱徒然化作胸中积怨,种种愁怨愤激难以消解,只能顾影求佛,暗自悲慨。相对于上片的通脱,下片的思虑更加繁复:身受叵测人心、凶险世路之害的稼轩已变得忧谗畏讥,当年豪情满怀,积极用世,招来参劾之祸,可见“人心平地起波澜”,不可不防,如今虽与山林鸥鹭为伍,也怕不经意间妨碍了别人的青云之路,凭空招来物议,连眼前仅存的一点纵情诗酒、恬然自得的乐趣也被剥夺。至此,忧患之意臻于极致。当然,其中也有讽刺的意味,全然与官场无涉的山林野老怎会妨碍他人的仕途,再次将自己与官场是非扯上关系的邸奏实在是莫名其妙。结语将错就错,以诙谐的口吻排遣上述种种愁闷、不解、嘲笑、忧惧,既然邸奏让他在多年之后又去官一次,只好重新要求同隐青山的友人再赋“招隐”,将他招回山林。

这首词谐谑中带出悲凉,洒脱中流露忧惧,是对邸奏的澄清,是向世人的宣言,也是一段心灵的自白。(刘珺珺)

链接 邸报。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出现于西汉初期。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驻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将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给各郡长官。

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

具有新闻性是邸报的重要特征,但它无报头、无定式、无期号,与现代报纸大不相同。其内容有皇帝的起居、言行、谕旨、书诏、法令,有官吏的任命、升迁、黜废、奖惩,有朝中大臣和地方官的奏折,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闻事件等等。

邸报原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手抄本,到了宋代已有雕版印制的邸报出现,明末则已有用活字印刷的邸报存在了。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7)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藏于英国伦敦。


唐宋词之辛弃疾《沁园春》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沁园春》

《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注释】 ①灵山:在上饶境内。齐庵:在灵山。②合:应该;这是牢骚语。检校:考察管理。长身:指松树高大。③龙蛇:指松树,因其枝干屈曲如龙蛇。苏赋《游灵隐高峰塔》诗:“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④爽气朝来:语出《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⑤“谢家”二句:以东晋大族谢家子弟服饰之庄重大方、美丽鲜明比喻山的仪容。“相如”二句: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漂亮)。”这是用司马相如的车骑来比拟群山的壮丽气派。⑥“雄深”二句:语出《新唐书·柳宗元传》:“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迁),崔、蔡不足多也’。”司马迁曾为太史令,人称太史公。这里用司马迁文章风格来比拟群山的气概。

【译文】 重重叠叠的群山朝西方奔驰而去,突然又以万马回旋之势掉头向东。迅猛的飞瀑从山上倾泻直下,回溅的水珠纷纷洒向半空。一座小桥横跨在急流之上,就象新月初出,状如弯弓。我已经成了年迈的人,活该闲着不被起用。老天爷偏偏又多事,让我来管理这十万株高大的青松。我的小茅屋就在龙蛇蟠曲的松树影外,常常有风吹雨打松林的声音传入耳中。

重重山峰争先恐后地露出面孔,它们带着清爽的朝气矗立晴空。群山就象潇洒英俊的谢家子弟,衣冠鲜明,显得大方庄重;又好比司马相如的庭院,随从的大批车马优雅从容。我觉得它们奇伟的姿态观赏不尽,如同领略司马迁雄深雅健的文风。偃湖的新堤已经筑好,就不知何时能看到湖面烟水蒙蒙?

【集评】 宋·陈模:“说松而及谢家子弟、相如车骑、太史公文章,自非脱落故常者未易闯其堂奥。刘改之所作《沁园春》虽颇似其豪,而未免于粗。”(《怀古录》卷中)

明·卓人月、徐士俊:“‘雄深雅健’四字,幼安可以自赠。”(《古今词统》卷十五)

【总案】 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前后,时当作者从福建罢官回江西重过田园生活以后。这是一首很有新意的写景名篇,尤其写山别具特色。上片以大开大合之势,极写群山飞动盘旋的气势,形象很生动,且富有层次感,但这尚不是作者独擅胜场之处。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下片“谢家子弟衣冠”、“相如庭户车骑”和“太史公文章”三个比喻。这才是本篇写山的创造发明。一般写诗作文,总是习惯于用自然山水之物的气势风姿去比喻形容人的性格、气度以及文艺作品的风格意象等等,这是用具体可见之物来拟写抽象的精神领域的东西。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竟用人的风度气派甚至文章风格去比物,描写山间爽气朝来、千峰竞秀的景致给人的精神上的感受。这是用抽象的、可体味而不可触摸的精神领域的东西去形容具体的物质存在。这就生动地遗其貌而写其神,让人领略了自然风景的内在美。同时,从作者对山的激赏中,也流露了他本人“雄深雅健”的审美个性与艺术风格追求。


唐宋词之《辛弃疾《沁园春》》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沁园春》

辛弃疾《沁园春》辛弃疾

辛弃疾

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茅斋(11)。好都把、轩窗临水开(12)。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13),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华灯侍宴图 【宋】 马远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带湖新居:辛弃疾于淳熙八年(1181)开始在带湖营建新居。带湖,位于信州府(今江西上饶)城北灵山下。湖面呈狭长形,因名。稼轩曾在此隐居十年。②三径:《三辅决录》载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归隐,于院中辟三径,唯与高人雅士交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居者的家园。③鹤怨猿惊:化用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句:“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④稼轩:辛弃疾在带湖新居中临田造屋,取名“稼轩”,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名号。⑤甚:为甚,为什么。⑥衣冠人笑:人笑衣冠。衣冠,代指为官者。⑦抵死:总是。⑧莼羹鲈脍:用西晋张翰弃官南归事。《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季鹰,张翰的字。莼(chún),莼菜,一种生在南方的水草,嫩叶可以做汤。脍(kuài),细切的鱼、肉。⑨惊弦雁避:大雁躲避弓箭。南北朝庾信诗:“麋兴丽前,雁落惊弦。”⑩骇浪:大浪。(11)葺(qì):用茅草覆盖房子。(12)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13)“秋菊”二句:喻志行高洁。屈原《离骚》有“餐秋菊之落英”“纫秋兰以为佩”等句。

鉴赏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四十二岁的稼轩在江西安抚使任上,这年春天他开始在信州府北灵山下风光秀丽的带湖一带营建别墅。南宋定都临安,江西信州(今上饶)临近京畿,水路交通便捷,城北有一片不可多得的空旷之地,三面环城,前枕带湖,地势低平,可以结庐而居,是与繁华之地仅咫尺之遥的世外桃源。可如此宝地迟迟没有被人相中,直到辛弃疾来到此地才慧眼识珠,独得其妙,与之“一拍即合”。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稼轩办事向来气度不凡,以致多次被人以贪残奢侈之罪名奏劾。这一次,他又来了一个大手笔,筑室百楹,开圃立亭,要将一片荒地开垦成自己的乐土。

当时的辛弃疾已不时流露出忧谗畏讥的心态,感到自己刚直不拘小节的性格难为世所容。不知在带湖营建新居时的他是否已预感到将来的罢黜命运,就是这一年的年末,他被劾落职,退居上饶,在带湖一住就是十年。

本词当与洪迈所作《稼轩记》(见《文敏公集》卷六)并读。辛弃疾将心中的乐土形诸图纸后,难掩兴奋之情,他把图纸交给洪迈,请他为自己的“稼轩”写一篇“记”。“稼轩”因何而起从何而来呢?原来,辛弃疾在广筑房舍的同时留出了很大一块空地作为农圃,一心要营造出稻田泱泱的景象,他计划在归隐之后躬耕其间,并且在地势较高处作屋,下临稻田,此屋就被命名为“稼轩”,同时又以此为号。可见,当日尚在官位的词人已在想象中享受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稼轩”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开放空间,打开的轩窗可以让人自由地与自然交流,安闲适意地俯瞰风吹稻浪,而高处的位置又使得词人得以超脱这一切,审视烦扰尘世与眼前清景。本词所说的“东冈茅斋”即“稼轩”,洪迈《稼轩记》提到“东冈西阜”以及“荒左偏以立圃”,可知地势较低的西边是稻田。下片具体写新居,因为是“将成”,所以很大程度上还是想象中的新居,作者对其津津乐道。一斋一轩、一梅一柳都亲自悉心规划,充满文人的精致情趣。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带湖清澄如宝带,轩窗临水,水色云影尽收眼底。在泊舟处植柳,可营造出“小舟撑出柳阴来”的画境。梅、兰、竹、菊四君子齐备的安排,足见主人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下片是对新居的规划,是一幅细致的工程图。那么上片就是对退出官场,归隐田园的规划,是一幅复杂的心灵图景。南朝齐孔稚珪在《北山移文》里说的“鹤怨猿惊”是对周颙隐而复仕行为的责怨。鹤与猿因为相与幽居的友人的离去而惊怨,词人巧妙地转用其意,假想自己将要隐居处的猿鹤因为自己迟迟不来而惊怨。他自问虽是自许云山、不受羁束之人,且早有隐退之心,为何依然在尘世苦苦缠斗,之后自劝既然尘心已倦不如及早抽身而退。尘世中,官场上,危机四伏,随时都可能有灭顶之灾,全身远祸才是上策。词意尚沉浸在关于归隐的思虑之中,过片突然展开对结庐世外的规划,似乎隐居之意已决,无须多言。但下阕观梅种柳之后,笔锋又是一转,“此意”——归隐之意依然徘徊,表面是君恩未许,实际是壮志未酬,心有不甘。上片所“开”之意,至此方“合”,但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收束。孰料几个月后,无须稼轩自己来决断,官场已将他放逐田园。

这首词对心理和新居的描写都相当细腻,用散文的笔法写来,如与旧友娓娓晤谈。(刘珺珺)

集评 清《黄苏:“稼轩忠义之气,当高宗初南渡,由山东间道奔行在,竭蹶间关,力图恢复,岂是安于退闲者。自秦桧柄用,而正人气沮矣。所谓惊弦骇浪,迫于不得以而思退,心亦苦矣。”(《蓼园词选》)

清《陈廷焯:“抑扬顿挫。急流勇退之情,以温婉之笔出之,姿态愈饶。”(《词则《放歌集》卷一)

链接 辛弃疾的别墅

1.带湖别墅。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台臣王蔺所谓“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被罢职,这一年,他在江西上饶城北的带湖新居落成,此后十年他一直居住在那里。淳熙八年,辛弃疾怀着新居将成的欣喜,给洪迈看新居的设计图,请他写了一篇记,即《稼轩记》。记中描述了带湖别墅的地理位置和设计规划:“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宝带……筑室百楹,度财占地十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它日释位而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以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涤砚有渚。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可见设计中的别墅除了百楹的居室外还有山有水有稻田,有稼轩、集山楼、婆婆堂、植杖亭、信步亭、涤砚渚、满栽竹林的青径、种满海棠的锦路。此外,稼轩词中还曾提到南溪、篆冈、蔗庵和接待宾客的雪楼这些洪迈的《稼轩记》中所没有的内容。

2.瓢泉别墅。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再度被罢官,退居上饶。他在家居带湖时就看中了上饶铅山县期思周氏的地产瓢泉,买下来后便常往返于带湖和瓢泉之间。他的《沁园春》(一水西来)就是写自己到期思选地盖房。次年他的带湖雪楼被毁,而瓢泉新居初成,于是他举家徙居瓢泉。对于瓢泉居所的规划没有具体的记载可考,但从稼轩词里,可以发现其中有停云堂、秋水堂(又叫秋水观)等建筑。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沁园春》

《沁园春》·辛弃疾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事多,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题下有小序云: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从小序来看,这首词主要是赋灵山齐庵的。灵山,在江西上饶县境内,共有72峰,“其上有龙池瀑布,高悬百丈,绕郡郭而入于江”。古人说: “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历来被认为是国内名山之一。因此1194年他再次罢官后,便选灵山佳处,修建了一所茅庐,作为栖身之地,名之曰“齐庵”。在齐庵即将建成时,作者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主要写灵山雄伟峭拔的气势以及齐庵周围小桥流水、苍松翠柏的优美环境,衬托出作者不满意投闲置散的愤慨心情。词的下片,写灵山给人的种种令人欣慰的感受,展望偃湖筑成后的良辰美景,表达了作者的旷放胸怀。

在比兴方法的运用上,这首词确实是富有创造性的。比如开头三句,就是采用以有生物比无生物的艺术方法,描绘灵山群峰的气势的。“叠嶂”、“西驰”,描绘灵山群峰的走向和态势。“驰”字本来是描写骏马的,作者用它写山,就赋予了灵山以“景象皆奔驰”的态势。作者又以“万马回旋”作比,描写灵山峰回路转,突然折而向东,使人从千万匹骏马改变奔驰方向的生活经验中,体会出灵山改变走向的那种雄伟磅礴的非凡气势。

在这首词中,作者不但运用了以有生物比无生物的方法,把静的景物化为动的画面,而且还运用了以人拟物的方法,使那些被比拟的无意识的自然景物带有人的感情色彩。比如下片开头“争先见面重重”二句,本来是写雾消峰出以及山峰给人的沁人心脾的感受的,作者却以经常用于描写人的活动的“争先见面”四字作比,这就不仅使人从语感上觉得灵山群峰就像一群天真活泼的青少年见了亲人便一拥而来一样,给人以亲切热情、朝气蓬勃的感觉,同时也使人感到仿佛亲自登上灵山,领略了那红日东升、朝气扑面而来令人陶醉的境界似的。接着,作者又用两组对称的拟人句式,描绘了灵山峰的气派和容止。“似谢家子弟”二句,形容灵山到处布满了青翠的松柏,就像东晋贵族谢安的子侄们穿戴上庄重大方的衣冠一样,是那样挺拔俊秀,奇丽多姿; “相如庭户”二句,是写灵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苍苍茫茫,千姿百态,犹如司马相如赴临邛时车骑如云,让人觉得它风流潇洒,巍峨壮观。

在大量运用比兴方法的同时,此词还用赋的方法对灵山齐庵作了铺陈和描叙。词的上片,大部分是用赋的方法叙写的。“正惊湍直下”四句,写初入灵山所看到的悬泉飞泄、珠雨飘洒、小桥横截的动人景色; “老合投闲”三句,既写出了齐庵周围古木参天、苍松掩映的幽雅景致,又抒发了作者不满投闲置散的愤慨情绪。“吾庐小”三句,引出齐庵,回扣词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