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⑦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 【注释】 ①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亦名“北固楼”,在镇江东北长江南岸的北固山上。天色晴明时,楼上可望见江北的扬州城。②孙仲谋: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吴的开国皇帝,229—252年在位。按孙权自建安五年(200)起继承父兄遗业,据有江东。十三年(208),与刘备合力大败曹操于赤壁。黄武元年(222),又大败刘备于彝陵。故以“英雄”称之。③“舞榭”三句:唐·李山甫《上元怀古》诗二首其一:“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宋·刘一止《踏莎行·游凤凰台》词:“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 ④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早年曾居京口。东晋末年他曾两次北伐,灭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元熙二年(420),代晋称帝,国号宋。在位三年,史称宋武帝。⑤金戈铁马:后唐·李袭吉《谕梁文》:“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⑥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草草:仓促、匆忙。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五万骑兵远征匈奴,歼敌七万馀人,“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亦名狼山,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南朝宋时,王玄漠屡向文帝陈说讨伐北魏之策,文帝曾谓人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按元嘉二十年(450),宋文帝遣王玄谟等分水陆数路大举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渡黄河应战,玄谟败走,魏军长驱直入,推进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在今江苏六合县境),声言欲渡江攻取宋都建康(今南京)。在这场战争中,魏军一路烧杀,宋方人民财产损失惨重。以上三句纪此事。又元嘉八年(431)宋军在滑台(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与魏军作战失利后,文帝作诗有“北顾涕交流”之句,词人移用以刻划十九年后文帝隔江面对北魏骄兵时慌乱痛惜的神情。又按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主持北伐,亦因事起仓促,加之前线将领失和,致使宋军大溃于符离(今安徽宿县东北),金人反乘此机会胁迫南宋朝廷签订“隆兴和议”,割地称臣。本词拈出“元嘉北伐”事。正是影射“隆兴北伐”。⑦四十三年:自“隆兴北伐”失利至词人作此词时,恰为四十三年(1163—1205)。扬州路:指淮南东路,其治所在扬州,故称。⑧可堪:岂堪。佛(bi弼)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元嘉二十七年,拓跋焘挥师南下至长江边,曾大起行宫于瓜步山。后世改建为祠。神鸦:栖息在祠庙内啄食祭品的乌鸦。社鼓:民间祭祀土神时的乐鼓声。按拓跋焘是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酋首,如今其祠庙内却香火旺盛,足见朝廷的苟安政策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长期的和平环境,淡漠了人们的家国之仇。以上三句,即为此而发。⑨“廉颇”二句:廉颇,战国赵名将,以勇气闻于诸侯。晚年不得志,奔魏。后赵屡为秦所败,赵王复思廉颇,派使者探望。廉颇当使者面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赂,还报赵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能吃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矣。”赵王以为他老而无用,遂不召。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眼前的江山,千古长存,而象吴大帝孙权那样的历史英雄,却无处可以寻觅。作为六朝君主醉生梦死的风流生活之象征的舞榭歌台,总被历史的风风雨雨摧为陈迹。斜阳中草树掩映下的平常的街巷,据说刘裕曾在此居住。想当年他率大军北伐,金戈耀眼,铁骑驰骋,气吞万里,势若猛虎! 可叹他的儿子刘义隆志大才疏,元嘉年间仓促北伐,企图象霍去病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山那样建立不世之功,不料一败涂地,落得个“北顾涕交流”的可悲结局。四十三年前淮南东路报警的烽火,至今还历历在目。国人的民族意识日趋淡漠,竟至于到拓跋焘的祠庙里去祭祀赛神、祈求保佑,真令人不堪回想!长期以来,朝廷又何曾关心、重视我们这些爱国的老将呢? 【集评】 宋·岳珂:“微觉用事多耳。”(《桯史》卷三) 宋·罗大经:“此词集中不载,尤隽壮可喜。”(《鹤林玉露》甲编卷一) 明·杨慎:“辛词当以京口北固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五《品藻》引《升庵词话》) 清·程洪、先著:“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词洁》卷五) 清·田同之:“稼轩词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为最,过此则颓然放矣。”(《西圃词说》) 清·周济:“有英主则可以隆中兴,此是正说。英主必起于草泽,此是反说。(以上评上片)继世图功,前车如此。(以上评下片)”(《宋四家词选》) 清·李佳:“此阕悲壮苍凉,极咏古能事。”(《左庵词话》卷上) 清·陈廷焯:“此词拉杂使事,而以浩气行之,如猊之怒,如龙之飞,不嫌其堆垛。岳倦翁谓此作‘微觉用事多’,非也。句句有金石声,吾怖其神力。”(《云韶集》卷五)“如五都市中,百宝杂陈。又如淮阴将兵,多多益善。风雨纷飞,鱼龙百变,天地奇观也。”(《词则·放歌集》卷一)“稼轩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类,才气虽雄,不免粗鲁,世人多好读之,无怪稼轩为后世叫嚣者作俑矣。”(《白雨斋词话》卷一) 清·谭献:“起句嫌有犷气。使事太多,宜为岳氏所讥。非稼轩之盛气,勿轻染指也。”(《复堂词话》) 近代·俞陛云:“此词登京口北固山亭而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然,而英雄长往,每发思古之幽情,况磊落英多者!当其凭高四顾,烟树人家,夕阳巷陌,皆孙、刘角逐之场,放眼古今,别有一种苍凉之思。况自胡马窥江去后,烽火扬州,犹有馀恸?下阕慨叹佛狸,乃回应上文‘寄奴’等句。当日鱼龙战伐,只赢得‘神鸦社鼓’,一片荒寒。往者长已矣,而当世岂无健者?老去廉颇,犹思用赵,但知我其谁耶?英词壮采,当以铁绰板歌之。”(《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现代·唐圭璋:“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虽曰怀古,实寓伤今之意。发端沉雄,与东坡‘大江东去’相同,惟东坡泛言,稼轩则实本地风光。‘舞榭’三句,承上奔往,极叹人物俱非。‘斜阳’三句,记刘裕曾住之事。‘想当年’两句,回忆刘裕盛况。换头,叹刘裕自为,不能恢复失地。四十三年,自有重过此地之感。盖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知忠义军书记,尝奉表归朝,至开禧元年,又知镇江府,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可堪’三句,仍致吊古之意,深叹当年宋之武功不竟,以致佛狸饮马长江,暗寓金人猖狂,亦同佛狸也。结句,自喻廉颇,悲壮之至。”(《唐宋词简释》) 【总案】 嘉泰四年(1204)春,稼轩知镇江府。词作于到任之次年,即开禧元年(1205),时年词人六十六岁。当时主持北伐的韩侂胄寡谋躁进,不俟条件成熟,即欲命将出师,又不能倚重稼轩等宿将,用为点缀而已。稼轩对此,感慨良多。词中所引刘宋‘元嘉北伐’之历史教训,既为影射四十三年前之‘隆兴北伐’,又为忧虑迫在眉睫之“开禧北伐”也。廉颇自比,则具见其有伤于英雄迟暮而用不极其才之悲愤心情。尤可哀者,是年秋,稼轩竟又遭罢黜。明年夏,韩侂胄贸然下令北伐,终蹈隆兴覆辙,稼轩之虑,不幸而为历史所证实。 此词为稼轩集中压卷之作,沉郁顿挫,堪与杜诗媲美。其沉郁显而易见,无庸辞费,今就其顿挫一端而祥言之。千古江山,何其壮哉,而英雄无觅,岂不悲也:此一顿挫。歌舞风流,繁华已极,而风吹雨打,扫地成空:此又一顿挫。残阳陋巷,一片衰飒,而豪杰曾居,便当刮目:此又一顿挫。以上乃一韵之内,前波后澜之小顿挫。若大段言之,则怀孙权之英武而叹六朝之柔弱,是一顿挫;复于六朝碌碌无能中拈出一气吞中原之刘寄奴,此又一顿挫;方赞刘裕北伐之大捷,旋悲其子刘义隆北伐之惨败,此又一顿挫;以“元嘉北伐”指“隆兴北伐”,悲哀之中犹有对于当年战斗气氛之怀念,此又一顿挫;怀念之馀复以佛狸祠下之一片神鸦社鼓为不堪回首,若谓与其如和平时期之麻木,毋宁如战败之际之惕厉,此又一顿挫。黄河九曲,终注于海,全篇百折千回总将一腔抑塞难平之英雄气,吐向浩浩太空,真能令风云变色、星月移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孙权。寄奴:南朝皇帝刘裕的小名叫寄奴。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这里代指宋文帝。赢得:剩得,剩下。四十三年:作者从当初起义南下到写词时的岁月。佛狸祠:北魏皇帝拓跋焘大败南方的军队,追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今江苏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由于其小名叫佛狸。因此后世便称为佛狸祠。廉颇:战国时著名的将军。 入选理由: 刚健有力,纵横开阖的豪放词;典型的辛词风格激荡人心。 诗词赏析 这是作者六十五岁任镇江知府时的作品。当时朝中还有人主张抗金,但却有冒进轻敌的不良思想倾向,词中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有涉及。 上阕一开始就怀古,写到古代的英雄人物,突出了两位:一是孙权,作者对他很是景仰,这也跟所处的地区有关,当年孙权就是雄踞江东,现在再也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了作者的悲凉叹息,对英雄不见的遗憾,流风余韵都被历史的风雨吹去了。二是刘裕,当年他曾带领军队收复洛阳和长安的北方重镇,所以作者写他的英雄气概用了“金戈铁马”两句,的确写出了其英雄气势,成为词中的名句。但是,写刘裕还有一个用意,在结构上可以自然过渡到下阕,还能和宋文帝形成对比。宋文帝在位时间长,自以为可以建立大功,统治北方,结果在北伐时大败,匆忙南逃。写宋文帝的失败是暗示当时激进的北伐主张者,可见作者身经战阵之后的老练风范。怀古结束后又自然地联系自己,先是回忆四十三年前热血抗金的历史,然后再想到现状,对自己的衰老,朝廷的态度百感交集,其中当然也存在壮心不已的豪情。 此首词苍劲豪雄,又感慨悲壮,风格豪放,感情动人,很难让人相信这是接近生命终点的作者的作品。 这首词用典很多,是辛词的一大特色。前人曾有评论说辛弃疾好用典,有“掉书袋”(卖弄炫耀自己学问)的毛病,但这里却用得很恰当,用典与抒情内容密切配合,甚至还可以说,如果没有用这些典故,本词就不会成为名篇。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不堪不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作者词作中感人弥深、光彩熠耀的代表作之一,杨慎的《词品》称它为辛词“第一”,是颇有见地的。 公元1203年,南宋权臣想借北伐树立个人威望,以长期保持在朝廷的地位和权势。作者当面向宋宁宗提出了自己对伐金的意见,他一方面赞同伐金,同时又反对不顾国家安危、图谋个人名利的冒然出师。但不仅未被采纳,而且撤掉了他镇江知府的职务。于是,作者借登楼怀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京口,即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京口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上片触景生情,写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下片则抒发对现实的叹喟。前后贯穿了一条感情的总线,就是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国家、对民族生死存亡的担忧。作者用这条感情的红线,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点发生的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引用了很多典故,追思往事,借古非今,针砭时弊,将历史与现实密切结合起来,含蕴丰厚,巧妙贴切,毫无斧凿痕迹。 本词怀古,所以提及许多历史人物、地名等。孙仲谋,即孙权。寄奴,即刘裕,字寄奴,出生寒微,后从军屡立战功,曾率东晋军队北伐,先后消灭南燕、后秦,进兵洛阳、长安等地。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古西北部。《史记·霍去病传》载,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这里封狼居胥是表示北伐立功的意思。四十三年,指辛弃疾自南归到写这首词时已经43年。佛狸祠,在今江苏六合县瓜步山上。当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那里建造的行宫。神鸦,祭祀时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时的鼓声。廉颇,战国时赵国大将,晚年逃亡魏国。后来,赵王想起用廉颇,派使者去察看他的健康状况,结果使者受了廉颇仇人的贿赂,回去后捏造说廉颇饭量还好,但一会儿功夫就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使者的话,最终没有用他。 这首词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慨,通过许多形式反复渲染,多次申述,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将绘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写得苍凉悲壮,一气奔注。因此颇负盛名,深受历代词评家的赞誉。陈廷焯说它: “句句有金石声。” “气魄极宏大,意境极沉郁。” (《白雨斋词话》)继昌则夸它“悲壮苍凉,极咏古能事” (《左庵词话》);刘熙载赞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 (《艺概》),是宋代词苑中难得的珍品。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5。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