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司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司州

司州

三国时魏国设置的行政区。晋沿置。《晋书·地理志上》:“司州:案《禹贡》豫州之地。及汉武帝,初置司隶校尉,所部三辅、三河诸郡。其界西得雍州之京兆、冯翊、扶风3郡,北得冀州之河东、河内2郡,东得豫州之弘农、河南2郡,郡凡七。位望隆于牧伯,银印青绶。及光武都洛阳,司隶所部与前汉不异。魏氏受禅,即都汉宫,司隶所部河南、河东、河内、弘农并豫州之平阳,合5郡,置司州。晋仍居魏都,仍以三辅还属雍州,分河南立荥阳,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废东郡立顿丘,遂定名司州,以司隶校尉统之。州统郡12,县100,户475700。”

☚ 朔平府   思州 ☛

司州

古州名。❶汉之司隶校尉部通称为司州。晋武帝(265—290年在位)始置州,治所在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领三郡。州境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部分地区。怀帝永嘉(307—313)后废。
❷北魏天兴(398—404)中置,治所在平城县(今山西大同)。
❸南朝宋元嘉(424—453)末侨置,治所在汝南悬瓠(今河南汝南),寻罢。北魏献文帝(465—471年在位)改为豫州。
❹南朝宋泰始(465—471)中,复于南豫州之义阳郡(治在今河南信阳)立司州。其境内为※司州蛮居地。
❺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又改洛州为司州,治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梁大通二年(528),改名北司州。东魏天平元年(534),复改为洛州,又改相州置司州,治所在邺县(今河南安阳)。北周建德六年(577),复为相州。

司州

❶三国魏置,治所在河南尹(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辖境当今山西霍县以南、沁水以西、陕西华阴、黄河以东、河南淇县、中牟、禹县、卢氏以西以北及河北邢台、馆陶以南地区。西晋永嘉后废。

❷十六国后赵置,治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东晋永和八年(352年)时更名中州。

❸东晋末年刘裕北定关、洛后置,治所在虎牢(今河南荥阳县西北)。南朝宋景平元年 (423年)地入北魏后废。

❹北魏天兴中置,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辖境当今山西朔县、应县、灵丘一线以北地区和内蒙古兴和、凉城、丰镇等地。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后更名恒州。

❺南朝宋元嘉末侨置,治所在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大明中地入北魏,后改豫州。

❻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置,治所在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市)。辖境当今河南桐柏、信阳、罗山以南、湖北麻城以西、孝感以北、随州以东地区。梁大通二年(528年)改名北司州。

❼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改洛州置,治所在河南尹(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辖境当今山西霍山以南、陕西潼关以东、河南兰考以西及平顶山以北地区。东魏天平元年 (534年) 复名洛州。

❽东魏天平元年 (534年)改相州置,治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辖境当今河北广宗、馆陶以南、河南汲县、滑县以北地区及山东临清、鄄城等地。北周建德六年 (577年)复为相州。

❾隋末王世充以洛州为司州,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唐武德四年 (621年) 平王世充后废。

司州

掌统近畿诸郡的政区名。西汉置司隶校尉,察举京师官民及附近各郡一切犯法者,自东汉开始,渐变为京畿的督察官,统河东河南、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弘农七郡。三国魏建都洛阳,以三河、弘农为司隶校尉所部,号称司州,而以三辅入于雍州。西晋始正式定名为司州,仍以司隶校尉为长官。南渡后废司隶校尉官,以近畿诸郡为扬州,而扬州刺史实际上相当于司隶校尉的职任。南朝诸代沿置。又东晋曾先后于各地侨置司州,南朝宋一度收复河南,亦置司州,治所在虎牢,后为北魏占领,则仅是作为西晋司州的沿置,并不是东晋与南朝的畿辅地区。北魏初都平城,亦置司州以统近畿诸郡。太和中迁都洛阳,遂改司州为恒州。洛阳旧置洛州,北魏迁都洛阳后,改洛州为司州。东魏天平初迁都于邺,复以司州为洛州,邺旧置相州,至是改为司州。北齐沿置。北周灭北齐,改司州为相州。北周与隋唐建都长安,近畿不称司州而称雍州,故其时雍州亦属司州的性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