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3。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6。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7!



【释】

1.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赏心亭:建康城亭名。

2.玉簪螺髻:喻山。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月明中。”

3.吴钩:春秋时期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似剑而曲。这里指腰间佩剑。

4.“休说”三句:典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5.“求田”三句:刘郎,指刘备。《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对许汜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6.“可惜”三句:流年,指时光流逝,风雨,喻艰难的国势。“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伐,经金城,见前为琅玡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7.“倩何人” 三句:倩(音qian):请,请求。红巾翠袖,代指美人。



【译】

长天千里,楚地南国,

一派凄清秋色。

流水远去

渐与秋空

融合。

登亭远眺,空惹我

愁几番、恨几多,

纵然那山如玉簪,

又似美人发髻青螺。

楼头辉映着

落日的余波,

空中鸣叫着

断鸿的失落。

呵!我这羁旅他乡的

游子呵,把宝剑吴钩

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拍遍了那栏干的寂寞。

这登临之意呵,

又有谁人懂得!



不要说——鲈鱼味美

也休问,西风里

思乡的张翰是否

回来了。

我不会像许汜那样

求问田舍,

在英雄刘备面前

无颜羞赧。

可叹时光

如流水般飞过,

更何况,我

时刻忧愁着

风雨飘摇的

家园故国。

无怪当年的桓温感慨:

树都如此,人

又当如何!

唉!谁可

唤来红巾翠袖的美人,

为我

将这满面的泪水

揩抹。



【评】

此词作于淳熙元年 (1174) 秋。词人时应叶衡之聘,重到建康,任帅府属官。此时辛弃疾南归已12年,沉沦下僚,壮志难酬,遂登亭以赋此词,一吐不平之气。但表现出来,却借景借典,曲折委婉出之。

起首颇壮观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可与东坡“大江东去”回应。视野阔大、气象雄奇,正英雄襟怀也。然莫以为赏楚天秋景为词人所登临之目的,词人很快告之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江山虽美,如美人之玉簪、之螺髻,却只“献愁供恨”耳!两句为倒置。“美景”非词人“遥岑远目”之所关瞩,词人关注者为何?词人却偏又不说,似乎也难以启齿来说,只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在落日、楼头与游子的三重景深里,在断鸿的声音里,词人的自我形象淡出。

此前三句皆用倒卷笔法,“秋无际”见在“水随天去”,“玉簪螺髻”等见于“遥岑远目”, “江南游子”从“断肠落日”中见(参见陈洵语)。尤以“江南游子”四字上下关联,仍作下文之主语。“把吴钩看了”是“愁”主题的第一次暗示,“无人会,登临意”是第二次暗示。

下片换以典故,以古说今。——既然无人会我登临意.我就再排除些可能,再作些许暗示。先以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吴中之莼菜羹、鲈鱼脍,遂归乡里之事,否定之,再以三国时许汜(si)求田问舍事,再否定之,既非悲秋,又非思乡,也不为求田问舍,端的为甚?词人再以典故告之“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北伐,见前在琅玡时所种柳皆已十围,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道出壮志未酬、美人迟暮的感叹。

结句“倩何人”,应“无人会”句作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唐圭璋语)。


唐宋词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①建康:是六朝故都,即今江苏南京市。赏心亭:建康城亭名,见前《念奴娇》(我来吊古)注① ②“遥岑”三句:遥岑,远山;远目,纵目远望。语本韩愈、孟郊《城南联句》诗:“遥岑出寸碧(愈),远目增双明(郊)。”玉簪螺髻,喻山。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水作青,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月明中。” ③吴钩:春秋时期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似剑而曲。这里指腰间佩剑。④“休说”三句:典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⑤“求田”三句:刘郎,指刘备。《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对许汜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这三句是说:在国家危难之时去求田问舍,无雄心壮志,会被人耻笑。⑥“可惜”三句:流年,指时光流逝,风雨,喻艰难的国势。“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⑦“倩何人”三句:倩(qian欠),请,请求。红巾翠袖,代指美人。揾,揩掉。

【译文】 江南的秋天,千里长空一派凄清的景象。秋色无边,大江远接天际,水天一片茫茫。纵目远眺,群山象美人头上的碧玉簪和螺形髻,姿态十分明媚,正好供人观赏;可是它们在我眼中,只能引起无穷的怨恨和忧伤!落日的余光映照着城楼,失群的孤雁叫声十分悲凉。面对这一片衰飒的黄昏景色,我这个江南游子感到彷徨。我把腰间的宝剑抽出看了又看,我拍遍楼头的栏干,快要发狂。可是又有谁能懂得,我登楼远望的赤子心肠?!

眼下尽管正是西风送爽,我却不愿听谁说起鲈鱼脍香。因为我不愿学习张翰,思念佳肴就辞官回乡。象许汜那样只知道经营田地房产的人,见到雄才大略的刘备他应该心惭气丧。可惜大好的时光白白流逝了,难怪当年桓温对着长大的柳树感伤。面对着这风雨飘摇的艰难国势,我心中更觉忧愁悲凉。有谁能唤来红巾翠袖的美人,为失意的英雄抹去满脸泪光!

【集评】 清·谭献:“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复堂词话》)

近代·陈洵:“起句破空而来,秋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玉簪螺髻’之‘献愁供恨’,从远目中见;‘江南游子’,从‘断肠落日’中见;纯用倒卷之笔。‘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仍缩入‘江南游子’上; ‘无人会’纵开,‘登临意”收合。后片愈转愈奇,季鹰未归则鲈脍徒然一转,刘郎羞见则田舍徒然一转,如此则江南游子亦惟长抱此忧,以老而已;却不说出,而以‘树犹如此’作半面语缩住。‘倩何人’以下十三字,应‘无人会登临意》作结。稼轩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字字有脉络如此。”(《海绡说词》)

近代·俞陛云:“前四句写登临所见,起笔便有浩荡之气。‘落日’句以下,由登楼说到旅怀,而仍不说尽,仅以吴钩独看,略露其不平之气。下阕写旅怀,即使归去奇狮卜筑,而生平未成一事,亦羞见刘郎。‘流年’二句以单句旋折,弥见激昂。结句言英雄之泪,未要人怜,倘揾以红巾,或可破颜一笑,极言其潦倒,仍不减其壮怀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现代·唐圭璋:“‘落日,三句,写境极悲凉,与屯田之‘霜风凄紧,关何冷落,残照当楼,’同为佳境。……‘把吴钩’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换头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说’两句,用张翰事,言不得便归。‘求田’两句,用刘备事,言不屑求田。‘可惜’两句,用桓温事,言己之伤感。‘倩何人’两句,十三字,应‘无人会’句作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唐宋词简释》)

【总案】 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当时作者应叶衡之聘,重到建康,担任帅府属官。作者南归到这一年已足足十二年了,一直沉沦下僚,无法施展抱负,实现北伐统一祖国的理想。登高远眺,看到江山依旧而人事日非,心中郁积的牢骚不能不以一吐为快。此词就是在此情此景中爆发出来的一首抒忧抒愤的力作。全词笔势浩荡,而又以潜气内转之法曲曲言志抒怀,故感人至深。用典极为恰切精当,以古人古事为寄托,寓意深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