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②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③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④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⑤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⑥ 【注释】 ①滁州:今安徽滁县。范倅(cui脆):名昂,当时任滁州通判。倅,副职。通判是知州的助理官,故称“倅”。②莼(chun纯)鲈:指莼菜羹和鲈鱼脍,这是江东特产的两种佳肴。据《晋书·张翰传》,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遂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命驾而归。③征衫:旅行时所穿的衣服。朝天:指朝见皇帝。玉殿:代指朝廷。④承明:汉代皇宫中有承明庐,是文学侍从之臣起草文稿和值班的地方,这里代指南宋皇宫中的草诏之所。视草:唐代设翰林待诏,任务是检视诏书草稿,这里用来指范昂可能担任类似的文职。筹边:筹划边防军务。⑤长安:本汉唐故都,这里用以代指南宋都城临安。殢(ti替)酒:病酒,困酒。⑥落雁空弦:据《战国策》,更羸与魏王一道在高台之下,仰见飞鸟,就引弓虚发,居然惊落一只孤雁。魏王问其原因,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雁,伤还未好,对弓箭十分恐惧,听到弦声就惊落下来了。”此处用以暗喻自己受南方主和势力打击迫害的的恶劣处境。 【译文】 人一上了点年纪,青年时期的兴趣就逐渐消减。面对着这杯送别的酒,我感到年华飞逝,心中顿觉不安。何况屈指计算,中秋节就要来到,月儿快圆了,人却偏偏离散!这无情的江水,全不顾我们分离的痛苦,只管和西风一道,送走载着朋友的归船。愿你在秋江上吃到莼菜羹和鲈鱼脍,回家之后同子女们欢聚在深夜的灯前。 你穿着旅行的衣衫正好去朝见皇帝,当今朝廷正时时把贤才思念。想必见驾以后,你深夜还被留在宫中,皇帝让你检视翰林院起草的文件;又将派你去前线筹划军事,把边防的重担放在你的双肩。京城里的老朋友要是问起我,你就说,我依旧借酒浇愁愁不断!遥望从秋空惊落的孤雁,我在醉梦中也听到有人在拉响空弦…… 【集评】 清·陈廷焯:“稼轩词,如‘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又……又‘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皆于悲壮中见浑厚。后之狂呼叫嚣者,动托苏、辛,真苏、辛之罪人也”。(白雨斋词话》卷六):又“《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此稼翁晚年笔墨,不必十分经营,只信手写去,如闻饿虎吼啸之声,古今词人焉得不望而却步?”(《云韶集》卷五):又“《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一直说去,而语极浑成,气极团炼,总由力量大耳。”(《词则》) 近代·俞陛云:“‘风水无情’二句为送友言,离思黯然。即接以‘秋晚’二句,为行人著想,乃极写家庭之乐。论句法,浑成而兼倜傥。下阕‘长安’二句有唐人‘归去朝端如有问,玉门关外老班超’诗意。结处言壮心未已,闻秋雁尚欲以虚弦下之,如北平飞将,老去犹思射虎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稼轩任滁州知州时,作者时年三十三岁。陈廷焯以为是稼轩“晚年笔墨”,盖泥于词中“老来”一语而生误解。古人自称“老”,不一定是年岁老大的意思,而常常含有岁月空逝,年齿徒增而事业上尚无作为的牢骚在内。如苏轼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才三十八岁,却劈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辛词此处自谓“老”,也大约是此种通例。词的上片叙与范昂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深情地祝愿别人归家与儿女团聚,并设想其归途种种情景,实用以对比自己滞留异乡不得归的现状,暗含感慨于言外。下片表达对范昂的期望和自己对现状的强烈不满。“长安故人”以下至结句,完全撇开送别的题面。专门抒写自己不得志的愁怀,意境更沉郁悲慨。作者善于借送别、饮宴一类应酬的题目来自写胸襟,自诉牢骚。此类词往往写得悲壮浑厚,使人忘其为应酬之作。本篇即其一例。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辛弃疾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歹带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这首词是乾道九年(1173)秋天,作者在滁州任上,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范昂原任通判,是他的副职,二人一起共事,合作得很好,一年多来实行种种革新措施,在滁州的地方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因此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如今范昂要走了,作者感到依依难舍。词的上片写惜别之情,下片是写希望范昂此去京城,能得到朝廷重用,到前方筹划军事,为国立功。当想到自己仍留在滁州,不能为国建功立业时,不禁感慨系之。 起句“老来情味减”,引人吃惊:才33岁的辛弃疾,为什么说自己“老”了呢?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官阶比他大,倚老卖老,摆老资格,而是有深意包含在其中的。全句的意思是,我老了,年轻时那样的兴致和趣味已经大大减退了。他年轻时又有什么兴致与趣味呢?辛弃疾起于戎马之间,攻城陷阵,追杀叛徒,以至率兵南归,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势?现在,回首往事,感到一事无成,过去的一切都是那么遥远似的,因而,自然就产生了“老”的感觉。这种叹“老”的情思,是对青年时代怀抱壮志的一种遗恨。也是用反语,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是对黑暗腐败政权所进行的抨击! “对别酒,怯流年。”这是同友人离别时,对年华的流逝,忽而产生的一种怯惧;其实就是由于壮志未酬,在情绪上的一种压抑。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笔锋一转,又写眼前的别筵:不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人却要离散了,这不更使人感到遗憾吗?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不懂人情的江水,全不顾我们离别的痛苦,只管和西风一起,把载着朋友的船送走。感情又来一番跌宕起伏。“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这是设想范昂回到家乡,享受到故乡之爱与天伦之乐的情景。莼鲈,比喻思乡之情。 过片,又突转一笔: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劝勉范昂不要忘情于故乡之爱和天伦之乐,应当趁征衫未脱,去朝见天子,因皇帝在宫里正盼着贤德的人去帮助料理国事呐!在这里,作者那种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情跃然纸上!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作者又加重一笔,说是料想会有那样一个时刻,皇上把你留在承明庐,让你审定各种重要文书,请你一起筹划边防的军机大事。承明庐,为汉代朝臣值宿之所,在石渠阁外。草视,审定翰林院代皇上起草的诏书。作者用这些想象之词,与“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作照应,鼓励范昂不可留恋儿女温情,努力为国家做些事情。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歹带酒只依然。”这是作者自谦之词,愁肠歹带酒,顽劣之性未改,说壮志未伸,事业无成,还是旧日境况,似乎无面目再对故人。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这个收笔颇出人意料! “响空弦”:《战国策·楚策》载,更羸曾引弓虚发,惊落一只孤雁。魏王问其原因,他说,这是一只伤雁,心中还充满着对弓箭的恐惧,所以,听见弓弦声,便被惊落了。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自己仍未忘情疆场的戎马生涯,虽“老”而还堪一用! 辛弃疾守滁州的时期,任一州之长,得以施展政治才干,而且又取得相当显著的政绩,思想感情是昂扬的,反映在创作上也是明朗的。这首《木兰花慢》,在艺术构思上,层次鲜明,用对比照应的方法,使意境逐步在感情的推宕中展开。先写自己方面的因“老来情味减”,面对别筵,更是“怯流年”,这是一层。“况……中秋……好月”,偏又“不照人圆”,又递进一层。“无情水”、“送归船”,更把那离人的情绪推向胶结状态。然而,话未说尽,忽转到朋友归家后的天伦之乐,一悲一喜,对照鲜明,笔势跌宕有致。下片首先放手去写“征衫……去朝天”,“夜半承明……却遣筹边”。写到酣畅之处,却转到“长安故人问我”,抒写自己的胸襟怀抱。“道愁肠歹带酒只依然”,借用唐人归意,但当写出“目断秋霄落雁”,使旧意又有了新鲜内容,可谓推陈旧为神奇。全词有虚有实,而“醉来时响空弦”,虚中实写,实为神来之笔,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结语,就像一段软软细语之后,突然一阵紧锣密鼓,或惊堂木一拍,使柔中有刚,阴中有阳,刚柔相济,豪迈的气势夺人而来。尤其这“目断秋霄落雁”句,是最能表现稼轩词的风格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