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辛弃疾《木兰花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辛弃疾《木兰花慢》

辛弃疾《木兰花慢》辛弃疾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注释 ①将旦:天将亮。②《天问》体:屈原《天问》诗由向天提出的一连串问题组成,稼轩此词仿效这种体式。③空汗漫:空虚莫测,浩渺无边。④姮(héng)娥:嫦娥。传说她偷食丈夫后羿的仙药奔月而去,从此永居月宫。⑤玉殿琼楼:指月中的宫殿。《拾遗记》载翟乾祐于江岸玩月,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⑥故堪:本来就能够。⑦解:能够。⑧无恙:完好无损。

古贤诗意图 【明】 杜堇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宁宗庆元年间闲居瓢泉时所作,它在内容和体式上都极富新意。词序就提示了两个新奇的看点:在中秋夜与词人一同饮酒达旦的客人借着酒兴突发奇想,说前人只有待月的诗词,还没有人以送月为题材,于是便有了这首尝新的送月之作;第二个看点是词体的创新,词人借用屈原的《天问》体赋词,这也是前无古人的。

屈原的长诗《天问》创造了一种连续发问的独特体式,他问宇宙,问人生,问历史,问现实,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如连珠炮一般向天发出,只问不答,发问的范围之广、思路之奇都是前所未有的。后来唐代的柳宗元作了《天对》,代替天对《天问》提出的问题逐一作答。稼轩则是将《天问》体引入到词当中,一连发出九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此词是在中秋夜,而且是月亮即将隐没的时候所作,因而所有的问题都围绕月亮的去处展开。本词的创作固然有一些酒酣后游戏文字的意味,乍看起来像是想入非非,但从科学角度看,它确实是在探讨月亮的运行轨道问题,而且其中的一些见解与科学原理颇为吻合,如有神助。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指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语”。

上片的五个问题较为零散,下片四问则集中于月亮是否绕行海底的问题。起头一问紧扣词序所谓的“送月”,问月亮离开此处天空后去向何方。第二问其实是作者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设,是否还有另外一个人间,月亮在这里西沉的同时,又从那里的东面升起,这一问体现了词人良好的科学直觉,以及不凡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第三问问月亮运行的推动力,宇宙浩瀚无边,似乎空荡无物,那么是浩浩长风在推动着月亮吗? 以下两个短问比较具有文学色彩,人们常把月亮比作高悬在空中的明镜,有没有人想过无根无柢的月亮是系在什么东西上才得以停留在空中的?偷食丈夫后羿的仙药后奔月的嫦娥没有再嫁,是谁将她留在了月宫之中?

换头处提出的第六个问题并非直接提问,而是针对月亮经过海底的说法表达自己的困惑,它是下片的总纲,以下的几个问题从不同方面将这一困惑展开。词人提出可以反驳海底说的论据,寻求解释。据说月中有琼楼玉宇,如果月亮会绕行到海底的话,在海中纵横的巨鲸怎会不把这些楼宇撞破?传说月宫中有金蟾戏水、白兔捣药,金蟾固然是熟谙水性的,但玉兔何以能够在水中沉浮呢? 如果这些都得不到解释,那么月经海底之说就大可怀疑。既然在月亮的运行过程中,不管琼楼玉宇,还是金蟾玉兔全都安然无恙,为何月圆之后,月亮又会一点点削减,渐渐变成钩状呢?结拍两句在对科学原理的探询中蕴涵着月不长圆的感伤。

这首词熔科学与文学于一炉,在科学上积极求索,在文学上大胆创新。文学的润色使思索变得生动瑰丽,科学的探求为文学想象提供了动力,稼轩得屈原之沾溉而自出机杼。(刘珺珺)

链接 宋代的天文学。宋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有创造性成就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恒星观测、天文仪器制造上有突出贡献,历法制定方面也有创新。

北宋从公元1010年至1106年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观测。宋代天文仪器漏壶、圭表、浑仪、浑象的制造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天圣九年(1031)燕肃造莲花漏,发明平水壶,首次使用了漫流系统,基本消除了水位对流速的影响。两宋三百余年制定历法二十几部,颁行十八部,平均十七八年便改历一次,频繁改历说明天文观测的进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十二气历,以十二节气定月,既简单,又便于农业生产。


辛弃疾《木兰花慢》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辛弃疾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的这首仿屈原《天问》体的《木兰花慢》词,完全打破历来咏月的成规,能道前人所未道,敢发前人所未发,充分表现了这位杰出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在中伙佳节,作者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问天那样,驰骋想象,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那圆如明镜的中秋之月,飞峙中天而不坠,难道是谁把它系住了吗?可又系在哪里、如何系法呢?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嫦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那月宫中的嫦娥久寡不嫁,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浩瀚的大海波涛汹涌,鲸吞鱼跃,那月宫中的玉殿琼楼不会被横冲直闯的万里长鲸触破撞倒吗?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是不用担心的,但那不识水性的玉兔怎么能安然通过呢?他担心在那圆月渐变如钩之后,这些美好的景物会受到损害,甚至看不到了。这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神奇想象,不都是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了种种猜测,近于科学幻想,表现了作者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惊叹道: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辛弃疾《木兰花慢》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辛弃疾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本篇是作者送别友人感怀而作。淳熙八年(1181)秋,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赴任兴元,辛弃疾当时任江西安抚使,他在送别的酒席上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抒发了追求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抨击了南宋王朝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对友人张仲固寄托很大的希望。

张仲固赴任的兴元,正是古代的汉中。辛弃疾之所以在兴元和汉中这一地名上大作文章,并非一般的历史联想,乃是有感而发。作者肯定刘邦不甘心偏安一隅,而是把汉中作为暂时立足的基地,目的是力图进取,其含义是在讽刺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放弃中原大片领土。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两句,正是南宋统治者长期妥协投降的真实写照。“山川满目泪沾衣”诸句,明确地抒写了作者面对山河破碎的悲愤心情。词中歌颂刘邦“剑指三秦”、“一战东归”,反映了诗人盼望能够有刘邦那样的帝王出现,以便率兵北伐,收复失地,统一中国。同时,他还鼓励张仲固能像张良那样,辅佐朝廷,为收复失地做出具体贡献。

下片在此背景上又分两层来写。一是希望张仲固能像张良那样,施展自己的全部才能,打破不战而和的局面: “小试去征西。”最后一层才落实到送别,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与张仲固之间的深厚友情。


唐宋词之辛弃疾《木兰花慢》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1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2。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3。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释】

1.将旦:天快亮。《天问》:《楚辞》篇名,屈原所作,全篇由170多问组成。

2.“谓经”句,古人认为月亮是从海底出来的。唐·卢仝《月蚀》诗:“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

3. 玉殿琼楼:传说月中建筑。



【译】

多么可爱呵,今夜的月亮,

你要奔向何处,悠悠荡荡?

是不是别处还有一个人间天上?

那边刚刚看见,你升起在东方?

是不是天之外,有一个汗漫无垠的空场?

只有浩浩的长风,送走中秋的月光?

你像一面飞动的镜子,

是谁将你系在天上?

嫦娥还不出嫁,

是谁将她留在月亮?



听说月球

曾经驶过海底,

却又无从查问

这个传说的根由,

令人迷离恍惚,

也使人为之担心忧愁。

担心那海中的巨鲸

纵横掠巨浪,

触破月宫中的

玉殿琼楼。

月中的虾蟆当然会水,

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浮游?

若说是一切都安然无恙,

为什么,满月又会日渐消瘦

似一把金钩?



【评】

自屈原《天问》之后,浩漫的中国文学史竟后无来者,几成空谷足音。李白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亦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皆偶然以之起兴,并不在探索月球之奥秘。辛稼轩以其浪漫情怀、豪放胸襟,对天上明月之种种,给予了艺术的表现,其中竟然颇合科学之原理,可谓是天才的猜测。如王国维所评析:“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人间词话》)。


古代诗歌之辛弃疾《木兰花慢》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木兰花慢》

辛弃疾《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1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2。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3。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注释】

1.将旦:天快亮。天问:《楚辞》篇名,屈原所作,全篇由一百七十多问组成。

2.“谓经”句;古人认为月亮是从海底出来的。唐《卢仝《月蚀》诗:“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

3.玉殿琼楼:传说月中建筑。

今译



多么可爱呵,今夜的月亮,

你要奔向何处,悠悠荡荡?

是不是别处还有一个人间天上?

那边刚刚看见,你升起在东方?

是不是天之外,有一个汗漫无垠的空场?

只有浩浩的长风,送走中秋的月光?

你象一面飞动的镜子,

是谁将你系在天上?

嫦娥还不出嫁,

是谁将她留在月亮?



听说月球

曾经驶过海底,

却又无从查问

这个传说的根由,

令人迷离恍惚,

也使人为之担心忧愁。

担心那海中的巨鲸

纵横掠巨浪,

触破月宫中的

玉殿琼楼。

月中的虾蟆当然会水,

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浮游?

若说是一切都安然无恙,

为什么,满月又会日渐消瘦

似一把金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