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辛弃疾《念奴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辛弃疾《念奴娇》

《念奴娇》·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词章。乾道四年或五年(1168或1169),作者登上赏心亭,写了这首词,送给史致道。词中感慨很深,虽是吊古,实是伤今。

上片以危楼所见的山川形胜、斜阳归鸟,引出兴亡满目的感慨。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起句作者就以突兀之势,点明牵动他感情起伏的因由。登上高楼,下临秦淮,遥望远处的长江,使他想起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他以引而不发的笔触,暂不点明什么原因“赢得闲愁千斛”,使读者揣测、捉摸不定。以“闲”字点“愁”,意欲说明他的愁闷是孤独、空虚的,又以“千斛”言其分量之沉重,给人以重压之感。从而造成一种悬念,迫使读者跟踪追索,非得读下去不可。

“虎踞龙蟠何处是?”建康,形势险要,早有“龙蟠虎踞”之称。据《金陵图经》记载,三国时诸葛亮曾评论金陵的地理形势说: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作者却以疑问的语气提出。加重了感情的负荷。回答是:“只有兴亡满目。”昔年在此建都的六朝,都已覆亡,留下的只是一些朝代兴废的痕迹,不胜盛衰之感。句意来自李商隐《咏史》诗: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接着,作者描绘眼前景物: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柳荫下的斜阳,大河两岸寻找归宿的飞鸟,树林里的风声,苒苒西去的孤帆,触人愁肠的舟笛声……这些形象,在人们仰俯之间,就要逝去了!这一组飘忽的景物,触动了作者翻滚的思绪,从而加深了那种吊古伤今的感情。

上片是虚笔,给读者一些形象暗示,下片作者用历史故事,抒发和表达作品的思想情绪。“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安石,是东晋名将谢安,他统率八万兵力,迎击号称百万大军的苻坚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辉煌胜利。但是,谢安有过一段不得意的历史,曾被奸佞构陷,皇帝不信任他。有一次东晋孝武帝召宴,谢安在场。一位叫桓伊的人弹筝唱歌,唱的是曹植的《怨诗》,其中唱道: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替谢安表忠心。于是,谢安触景伤怀,忍禁不住落下泪来。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淝水之战时,谢安的儿子谢石和侄子谢玄,率兵迎战,当捷报传来时,谢安与客人下棋,他十分从容的说: “小儿辈遂已破贼。”由于被皇帝猜疑,不为世用,只有在棋局中打发日子。忠信见疑,不为世用,如今辛弃疾的境遇,与当年谢安的处境是有相似之处的。胸怀大志,又是栋梁之才,归宋六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与听哀筝而落泪的谢安发生共鸣。

接下来: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感情的负载就沉重了。“宝镜”,有人解释为“月亮”。李濬的《松窗杂录》载: “渔人于秦淮得古铜镜,照之尽见脏腑……”在这里,作者所指,应是那面古铜镜。因为辛弃疾从沦陷区归宋,被视为“归正人”,“归正人”受歧视,被怀疑有异心。所以,作者登临赏心亭,面对秦淮河,便想起秦淮渔人那面宝镜来了。他恨不能得到“宝镜”,以明心曲啊!现在呢?宝镜寻不到——无法表明心迹,而年纪却快老了(碧云将暮),更无人来一起饮酒消愁。

结句: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这两句是说,从赏心亭远望,江头风大浪险,有使房屋倾倒之势。这里暗喻国势危急,是点睛之笔。姜夔说:“一篇全在结尾,如截奔马。”这个结尾,突兀而又有余意,耐人寻味。

从这首词作来看,辛弃疾的艺术个性已经形成。他以沉郁悲壮的音响,热烈豪放的气势,走上词坛,抒豪情、叙壮志,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像这样的一支曲子词,就是一支救亡曲!


唐宋词之《辛弃疾《念奴娇》》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念奴娇》

辛弃疾《念奴娇》辛弃疾

辛弃疾

赋雨岩,效朱希真体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未应长藉丘壑。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露冷松梢,风高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着。

注释 ①雨岩:博山景点,岩中有泉飞出。朱希真:朱敦儒,字希真,洛阳人,两宋之交著名词人,有《樵歌》三卷行世。《花庵词选》谓其“天资旷远,有神仙风致”。南渡后词作有家国之感。②并:傍,在……附近。③丘壑:指山水。④“休说”二句:不要说过去都是错的,今天所做的才是对的。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⑤清尊:酒杯。借指清酒。酌:斟酒,饮酒。⑥北窗高卧:晋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扶醉图 【宋】钱选 私人藏

鉴赏 雨岩、博山寺等都是江西上饶博山一带的景点,辛弃疾在闲居带湖时写下了一系列与这些景点相关的闲适之作。这首词模仿两宋之交著名词人朱敦儒旷达清远的神仙风致,糅合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营造出清冷闲静的氛围。

词作以“论”开篇,而且可以说是以论为主。它是“以论为词”的稼轩“词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因为融合了不少景物描写,议论的色彩被冲淡了。同时,道家思想和神仙风致又遮掩了议论的锋芒,所以本词的“词论”特征并不突出。词中有景,但多非实景,而是仙道思想的意象化,这些经过选择的景物保证了词作风格的形成和统一。

本词最鲜明的思想特征是否定思维的运用。开头便声明无忧、无乐,上阕的歇拍与过片是否定议论力度最大的地方。两个否定句上下相承,先否定真正的闲心需要依赖一丘一壑的外部环境,继而否定“今是而昨非”的说法,也就是既否定“是”,又否定“非”,认为无是无非。接下来是对醉酒状态的描述,作者将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困惑演化为对自我存在的不确定,只能回答“我”不是什么,无以知晓“我”是谁。同时,以对月、云、鹤的否定的形式表达齐物论的思想。首先将物视为与自己平行的存在,对它们的否定才有意义。将忧乐、是非以及外物一概否定之后,还剩下什么呢?自我,本心,要做到真正的悠闲旷达只能依靠自我清静恬淡的内心。

词作中,在议论与景物间穿针引线的是一系列的动词:倚、寻、种、酌、醉、醒、卧。独倚西风,寂寞苍凉;竹、泉、云、树,清幽淡远。否认了蘧伯玉、陶渊明的往事皆非论后,词人并未给出肯定的说法,而是以举杯饮酒转移了话题,进而自然地由酒写到醉,把“醉里不知谁是我”发展到哲学的高度,提出对自我存在的疑问,风露、松桂同时为醉眠营造了神仙氛围。结语化用陶渊明的说法,将自得之乐推向极致。北窗高卧,凉风徐来,无忧无乐,无是无非,自谓羲皇上人。前面所有的否定都化归于最后的这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谓水到渠成。这是一种无言的辩驳,以行动给予前面的否定一个肯定的答案,只有真正的无聊才能臻于或者说回复到羲皇时期淳朴安闲的状态。最后一句“莫教啼鸟惊着”与“高卧”自然衔接而又出人意表,为这篇清幽高远的作品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趣味。

景物、动作、议论在词作中自然交织,景物营造行动的环境,否定性的议论被行动所消化。它们交织成冲淡清远、旷达狂放的“朱希真体”,而这种体式又成为道家无为、齐物等思想的理想载体。(刘珺珺)


唐宋词之《辛弃疾《念奴娇》》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念奴娇》

辛弃疾《念奴娇》辛弃疾

辛弃疾

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划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11)

注释 ①东流:安徽南部县名。②野棠:即棠梨,果木名,二月开白花。③划地:无端。东风:春风。欺客梦:惊客梦。③云屏:绘有云类图案的屏风。④寒怯:怕冷。⑤曲岸:弯曲的江岸。持殇(shāng):举起酒杯。⑥“楼空”二句:化用苏轼《永遇乐《夜宿燕子楼》词句:“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⑦绮陌:繁华街市,指烟花巷。⑧纤纤月:指美人的纤足。⑨“旧恨”二句:化用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句。⑩尊:酒樽,酒杯。(11)华发:白发。

孤村杏花图【清】 王翚

鉴赏 孝宗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江西帅调为大理寺卿。他从江西发舟,顺流而下,驻泊于安徽南部东流县某村。多年前,南归不久的辛弃疾漫游吴楚一带时曾到过此地,而今故地重游,抚今追昔,感慨系之,挥笔赋词。

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词人的身影在时间轴上来回进退。空间是同一的,都是在东流县的这个村子,而时间上却是昨天、今天、明天交错在一起。回忆的画面,听说的画面,眼前的画面,想象的画面一幅接着一幅,把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旧情朦朦胧胧地铺展开来。辛词中起笔写景的不少,但多为颇有气势的空阔之景,以花这样纤丽的景物开篇的不多。

本词开篇野棠花落的景象暗示爱情主题,奠定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感基调。起笔柔婉而又直接,明确点出时节。东风惊醒客梦,云屏送来春寒。“划地”和“欺”这两个词里生动地包含着对春风的怨尤,历来为评论者们称道。词人心中郁积的忧怨只能向东风发泄,怎一个愁字了得。燕子楼空,佳人不再,只有空楼中的燕子年复一年地见证着花谢花开,人去人来。除了它们,还有谁记得多年前词人与“她”在此地的美好片断。匆匆飘零的野棠,寒气逼人的云屏,驻守空楼的飞燕构成了今时今日眼前的凄冷画面,穿插在其间的还有一幅回忆中的画面——词人与佳人分别时的画面,它像料峭的春寒般侵袭着长夜无眠的孤寂游子的心。陈旧的画面像一次时间上的折返,嵌在新景之中。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里分析道:“‘曲岸’三句折入,回忆旧事。‘楼空’两句平出,惆怅今情。”

眼前的画面、回忆的画面是实在或曾经实在的,而听说的画面和想象的画面就有很多虚构的成分,虚构之中折射出心理的真实。少年轻别,可是一别如雨,风流云散,邈焉异处,后会无期。离别之后,远远听说有人曾见过“她”,一句听说,云淡风轻,不动声色,却是在借他人之口含蓄地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笔致虚灵。这里对细节的处理也相当含蓄,帘底纤月暗指美人,用朦胧的笔致将美人形象轻轻带过,引发人的种种猜测和想象。刘过《沁园春》词也曾用月亮比喻美人的纤足:“知何似,似一钩新月,浅碧笼云。”突然间,情感的闸门打开了,新愁旧恨一齐涌出,一收一放的感情表达方式对读者的冲击特别大。“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化用秦观和苏轼以实比虚、以春江和云山比喻愁绪的成句,语工意深,琅琅上口。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其能于悲壮中见浑厚,与狂呼叫嚣不同。想象的画面与听说的画面本是相接的,别后听说有人见过佳人,但即便日后真能重逢,旧情也已成镜花水月,无缘再续了,相见不如不见,颇有杜牧“绿叶成阴子满枝”(《叹花》)之憾。镜里花难折之恨堪比无花空折枝,以辛弃疾的凌云气度写出如此千回百转的情状,心中必是郁积如山。俞陛云评之曰:“以幼安之健笔,此曲化为绕指柔矣。”(《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料得”一词引出情感上的又一转折,不管听说还是重见都已无可奈何,两幅具有时间跨度、情感转折的画面在意义上接续得很自然,横亘在它们之间的春江和云山如一个华彩乐章,是感情的突然释放,共同形成抑扬顿挫的情感节奏。结尾巧妙地借用想象中的故人的口吻感叹在时光和忧患的双重摧残下丛生的白发。至此,恋旧之情、身世之感已浑然一体,由此推想前面的新愁旧恨里应该也包含着国土沦丧、壮志难酬的郁愤。(刘珺珺)

集评 梁启超:“此南渡之感。”(《艺蘅馆词选》丙卷引)

吴世昌:“稼轩‘情至处’,可以从《念奴娇》(野棠花落)一首见之。……无可奈何,野棠花落,非至情人不能作此也。”(《词林新话》)

链接 风行于南宋中后期的“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居士,其词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以豪壮悲慨著称,亦兼擅婉约侧媚。其政治抒怀词激扬奋厉,儿女柔情词清丽委婉,闲适词平淡自然,一人奄有众长而又不失其主体风格,号为“稼轩体”。这一称谓始自南宋后期。戴复古《望江南》词云:“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此处“体”与“风”互文,“稼轩风”即“稼轩体”。南宋中后期,稼轩体风行于世,仿之者不绝。今存宋词作品中尚有标明效稼轩体者:如蒋捷《水龙吟》赋落梅之魂,自注“效稼轩体”;连与辛弃疾不同派的周密,其《效颦十解》中也有“拟稼轩”一首。至元代张埜,犹有《沁园春《止酒效稼轩体》等作。清代陈维崧等人,更是稼轩体的发扬光大者。稼轩体在南宋衍体成派,成为一个阵容强大的词派,其流派繁衍及于金元明清各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论唐宋名家流派不同云:“辛稼轩为一体,张(孝祥)、陆(游)、刘(过)、蒋(捷)、陈(亮)、杜(旟)合者附之。”同卷另条又谓:“东坡一派,无人能继。稼轩同时则有张(孝祥)、陆(游)、刘(过)、蒋(捷)辈,后起则有遗山(元好问)、迦陵(陈维崧)、板桥(郑燮)、心馀(蒋士铨)辈。”这就把自宋及清“稼轩体”主要作家都陈列出来了。


唐宋词之《辛弃疾《念奴娇》》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念奴娇》

辛弃疾《念奴娇》辛弃疾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11),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12)。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13)

注释 ①赏心亭:由北宋丁谓营建,位于建康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是游览观光的胜地。②史致道:史正志,字致道。乾道三年至六年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③危楼:高楼,这里指赏心亭。赢得:剩下,落得。④闲愁千斛:极言愁绪之多。斛(hú),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⑤虎踞龙蟠:《金陵图经》载诸葛亮曾对孙权说:“秣陵(金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后人遂以虎踞龙蟠形容建康城地势之险要。⑥喷霜竹:吹笛。黄庭坚《念奴娇》词结句云:“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喷,吹奏。霜竹,秋天经霜的竹子,借指笛子。⑦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⑧东山:谢安曾寓居会稽,《晋书《谢安传》说他“累违朝旨,高卧东山。”⑨“泪落”句:晋孝武帝末年谢安位高遭忌。《晋书《桓伊传》载武帝召桓伊饮宴,谢安侍坐,桓伊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谢安闻之落泪,语桓伊云:“使君于此不凡!”武帝有愧色。⑩“儿辈”二句:把功名事都交托给儿辈,自己下棋度日。据《晋书《谢安传》,淝水之战时,谢安派其弟谢石、其侄谢玄迎战前秦苻坚大军,结果晋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捷报传来,谢安正与客下棋,阅报后面无喜色,下棋如故,客问之,才从容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张固《幽闲鼓吹》记唐宣宗引李远诗:“长日惟消一局棋。”(11)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有渔人于秦淮河得一古镜,能照人肺腑,后不慎坠入水中,遍寻不得。(12)杯中绿:杯中酒。(13)波浪翻屋:化用唐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句:“高浪垂翻屋。”

岩关古寺图 【宋】 贾师古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稼轩通判建康。史正志这时也在建康任上,曾上《恢复要览》五篇,与辛弃疾多有往还。稼轩词集中题序标明呈史致道的有三首,这是其中一首。《景定建康志》卷二二有史正志作于乾道五年的《重建赏心亭记》,中有诗二首,其一云:“龙盘虎踞阻江流,割据由来起仲谋。从此但夸佳丽地,不知西北有神州。”稼轩此词赋建康赏心亭,与史诗呼应。

词人来到钟山石城龙盘虎踞,充满帝都雄奇之气的金陵城,登上可“尽观览之胜”(《景定建康志》)的赏心亭,心中想必有范滂当年登车揽辔时那种“澄清天下之志”。然而极目远眺之后,登临者的心中只剩下满目兴亡,千斛闲愁。诸葛亮面对金陵形胜所发出的“真帝王之都”的感叹以及六代繁华佳丽地的绮梦已被历史尘封,如今的石头城有的只是一派斜阳归鸟的闲散凄清的景象。

整首词从结构上看情与景的界限比较分明。上片游目,下片骋怀。对斜阳、归鸟、乔木、片帆这些景物的铺排已足以渲染出清冷闲远之气,但作者似乎意下未足,还要来一次听觉冲击:远眺者目送孤独的帆影西去,心中闲愁渐行渐远,正在这时忽然传来笛声,虽只有短短一声却打破了画面的安宁。这声响是直指人心的不速之客,还是心中哀鸣的外化,实在说不分明。

词的后半部分不吝笔墨连续铺开东晋名相谢安的故事。晚年的谢安就和眼前的金陵故都一样繁华落尽,满目兴亡,人与城的命运竟也是相通的。桓伊当年曾引得谢安潸然泪下的那句“为臣良独难”何尝不是触动了作者自己志不得伸的心境。后面宝镜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这层意思,能够明鉴人之肺腑的宝镜坠入水中不复可寻,能够烛照臣之丹心的明眼人又能到哪里去找呢? 深深的无奈令人再次想到谢安遗事,真正的名士可以宠辱不惊,在谈笑间将千古功业尽付儿辈,自己闲敲棋子,优游卒岁。那么,何不在岁暮之前委弃功名,以酒为伴?高卧东山的愿望仅仅因为知己难寻,无人劝酒就不能实现吗? 突然奏出强音的结语给出了答案:遥望长江,风急浪高,大有摧城拔寨之势。宋王朝正处在那风口浪尖,现在岂是闲居高卧的苟安时节? (刘珺珺)

集评 清《陈廷焯:“老辣。”(《词则《放歌集》卷一)

链接 词的别名之——长短句。词按照乐曲填写,多数句式参差不齐,故亦称长短句。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四〇说:“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宋人以“长短句”名集的,有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等。

南宋民族危机背景中对苏辛词的推尊。南渡之后,南宋王朝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新形势下,爱国的情怀在词作当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受到了世人的追捧和高度评价。在创作中出现了一大批抒写爱国情怀的豪放词,而在南宋的词论中,苏、辛词风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胡寅在《题酒边词》中提出词应该继承风、骚传统,并认为苏词的出现,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而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更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苏词的开创之功在于“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范开则在《稼轩词序》中明确指出辛词声闳意远,乃源于作者器大志高,蓄积深广,意气充沛。刘克庄则赞扬辛词“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稼轩集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