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根据词意推断,这首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今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这首词艺术上最主要的特点。诗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他对着皎洁的月光,想到月宫中长生不死的嫦娥,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 “被白发、欺人奈何?”表现了在现实中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处于非用事之地的英雄的内心矛盾。 如果说上片还只是人、仙对语,那么,在词的下片,诗人就使自己想象的翅膀飞驰天外,直入月宫,斫去遮月的桂影。这一神话传说的运用,虽然更加离奇,但它却更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现实理想,更鲜明地揭示了诗的主题。 在结构上,词的上片以一问紧紧收住,过片却忽发奇想,出人意表。看起来,跳跃较大,但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之问,紧接着金波转动,飞镜又重磨之后,而先有凌空下视山河,才产生斫桂之想,又层次清晰地表现了思绪的脉络。这种结构上的大开大合和细针密线的结合,恰好反映了诗人以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苦闷和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②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③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④ 【注释】 ①吕叔潜:名大虬(quu求),是辛弃疾的朋友,生平事迹已不可考。②飞镜:喻月亮。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月下飞天镜”。③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④“斫去”二句:这是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zhuo酌),砍。婆娑,枝叶摇曳的样子。 【译文】 一轮秋月冉冉移动,发出金色的光波,就象晶莹透亮的铜镜刚被磨过。我举起酒杯试问月里嫦娥:怎么办啊?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多,好象是在存心欺侮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去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记得前代诗人曾经说过:要是砍去那婆娑摇曳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一定会更明更多! 【集评】 清·周济:“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宋四家词选》) 【总案】 此词大约是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之夜作者在建康饮酒赏月时写给朋友吕大虬的。它虽是篇幅极短的小令,但内容却很丰富,思想寄托很深。它的主题是表现对于妨碍自己实现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的腐朽黑暗势力的憎恨,但通篇没有一句是直截地宣泄这个概念。而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现的。结末二句化杜甫之成句来写自己的意愿,是一篇之警策。关于“桂婆娑”影射什么人,古人有许多狭隘的理解。有人斤斤于是否指秦桧,这是不懂文学形象创造规律的迂见。姑且不说稼轩南归时秦桧早已作古,即使秦桧健在、或者秦桧党羽还在掌权,“桂婆娑”作为一种艺术象征也不能仅仅被理解成只是指某一个某几个人。它应被当作阻碍光明的整个社会黑暗势力的象征来看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