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转房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转房婚 转房婚亡夫的兄弟娶其妻或亡妻的姐妹嫁其夫,后者又称顺缘婚。特殊情况下也有越辈娶亡夫之妻的。这是原始群婚的残迹,在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中至今仍有此俗。比较常见的转房婚是姐死妹嫁的夫姊妹婚。此种婚姻,因两家过从甚密,相互了解,又可省去一些嫁妆,百姓及官户人家都乐于采用。蜀汉后主张皇后死后,其妹继为皇后。晋代武元杨皇后故去,其妹武悼杨承其位。现代社会中此种婚配也不乏鲜见。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恽代英之妻沈葆荣死于难产,恽代英又与其妹沈荷英结婚。恩格斯的第二位夫人是第一位夫人的妹妹。另一种常见的转房婚是兄终弟及婚。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曾行此俗。历史上某些朝代,某些民族禁止转房婚,如中世纪英国教会反对和亡妻的姐妹结婚。我国婚姻法禁止三代以内血亲通婚,对不属此限的转房婚不予禁止。 ☚ 入赘 收继婚 ☛ 转房婚 转房婚古代希伯来法规定的一种婚姻。如兄死后无子女,其弟必须娶其嫂为妻,为兄续后。此种婚姻仅适用于共同生活、共同创造财产的兄弟之间,其目的是防止寡嫂再嫁家族以外成员,造成家族财产损失。对亡夫兄弟来说,不这样做是一大耻辱,要受到本族人的蔑视和谴责。对亡夫之妻来说,下嫁弟兄被视为一种权利,如弟兄不从可投诉于本族长老,要求强制执行。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死者没有兄弟,其他亲属有义务按亲属关系的远近娶寡妇为妻,但寡妇或亲属可拒绝这种婚姻。 ☚ 贵贱婚 种姓内婚制 ☛ 转房婚古代北方民族共有的婚姻习俗。一般指兄死弟妻其嫂,不出户嫁外姓人。 转房婚 040 转房婚古代共妻共夫的残余形式,在婚姻关系上表现为兄终弟及、姊亡妹续、子承父妾、伯叔母再嫁侄儿等等。寡嫂嫁给小叔、小姨嫁给姐夫的现象,直到现在,依然存在。 ☚ 服役婚 招养婚 ☛ 转房婚 转房婚别称“收继婚”,系古代“妻兄弟婚”和“夫姊妹婚”的残存。转房婚姻形式在一些民族中,特别是蒙古族中较为常见。从历史上看,我国从汉代开始就有嫡子继娶父妾或侄儿继娶叔伯婶母的婚姻事例。汉代王昭君出塞,嫁给了匈奴单于韩邪。韩邪死后,他的儿子雕莫皋主为复株累提单于后, 又娶王昭君为妻,并且还为他生育了两个女儿。王昭君的再婚,实际上就是依照匈奴的婚俗旧制,这就是 “转房婚”。 ☚ 夫姊妹婚 掠夺婚 ☛ 转房婚 转房婚旧时壮族婚俗。亡夫之妇转为弟妻,谓“兄终弟及”。届时择吉日宴请族内长者,便可成为夫妇。但弟之妻不能转给兄长为妻,不然被视为乱伦。 ☚ 打霜 交阴款 ☛ 转房婚 转房婚一种相当古老而且流行极广的婚姻习俗。即兄亡后嫂转嫁其弟、弟亡弟媳转嫁其兄、姊亡妹续嫁姐夫的婚姻形式。出现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后期,在古今许多民族中广泛流行。通常亦指“夫兄弟婚”。英国文化学家、人类学家泰勒认为,世界各民族的三分之二都行此俗,但其形式各地不一。旧时中国景颇、佤、怒、白、彝等少数民族曾行此俗。丽江白族只许弟媳转嫁于兄,嫂不能转嫁于弟。佤族夫死后,若妻不愿转嫁其夫之兄弟,可另嫁,但新夫要偿还后夫结婚时给妻家的聘金。彝族转房结婚不举行迎娶仪式,但男家须送一匹马给女家。有些民族的寡妇转房给亡夫的长辈 (叔、伯) 或晚辈 (侄、甥),如中国史籍所载的“收继婚”,就包括了平辈、长辈、晚辈的转房。古代希伯来人,如果兄弟中有一个死了。死者又无儿子,遗妻必须转嫁亡夫的兄弟,所生长子继承死者。近代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和亚洲南部的维达人、泰米尔人以及缅甸的克钦人中,均实行寡妇嫁给亡夫之兄弟的婚俗。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塔克人中,死者的弟弟即使已婚,也必须娶寡嫂为妻。在西伯利亚的尼夫赫人中,弟可娶寡嫂,但兄不能娶弟妇。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转房婚已逐渐淘汰了它的多妻成分。 ☚ 取名、字、号 幸福宫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