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转座因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转座因子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转移称作转座。 图 1 组合型转座子结构示意图 正向重复或反向重复的构型存在。 ❷Tn3型。包含一个较大的片段(约5 000bp),每个转座子携带有3个基因,一个基因编码β-丙酰胺酶(与氨卡青霉素抗性相关),另外两个基因转座酶基因(TnpA)和阻遏物调节基因(TnpR)与转座相关。所有的Tn3型转座子两端含有短的反向重复序列(38dp),而不带有IS样的因子。 真核生物中转座因子 玉米籽粒色斑的产生,果蝇复眼颜色的变异,啤酒酵母接合型的转换等现象都与转座因子在染色体上的转座相关。麦克林托克从她早期实验中发现,在玉米中有两种可移动因子,一种称作Ds因子。它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保持不变,除非同时存在另外一个因子Ac。在转座过程中,Ds因子可以诱导一种广谱的染色体异常,包括插入、重排、断裂以及缺失。在果蝇中5~10%的DNA含有30~40个不同类型的转座子。目前了解得最清楚的是copia和P因子。copia因子的转座影响基因的活性,估计这种影响是由于在基因调节位点如启动子,及其他一些蛋白质结合位点上的移动所致。啤酒酵母中有控制a与α两种接合型的基因a和α,这两种基因都能转座(图2)。当a基因从它的位点HMR转座到MAT位点后便能表达,细胞成为a接合型; 而当a基因从它的位点HML转座到MAT位点,取代原来的a基因,细胞转化成α接合型。 图 2 酵母的接合型转换模式图 转座的遗传效应及意义 转座因子的转座改变染色体上核苷酸的顺序。在接受转座子的靶DNA分子上除了出现转座序列以外,还使插入位置的一端新产生和另一端原有序列相同的核苷酸序列。转座子可以引起一系列不同的遗传效应。转座子具有关闭和开放基因(如玉米中的Ds因子) 或通过将含有启动子的序列倒位来改变基因表达的效应。转座子插入某一基因中可以使这一基因发生突变,而且由于转座子常带有抗药性基因,所以还常使同一位置上出现抗药性基因。转座子可以从原来的位置上消失,这种现象称为缺失。准确的切离可带来和回复突变一样的遗传效应,不准确的切离则会导致缺失、倒位、易位、重复等多种遗传学效应。转座因子可能是所有生物的DNA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性。转座因子引起的上述遗传效应,可能与生物的细胞分化、个体发育、物种的遗传变异及演化相关。带有不同抗药性基因的转座子在细菌质粒间的转座,导致多种抗药性质粒的形成,使得多种药物药效降低。有些转座因子参与抗原性改变(如锥体虫的免疫响应)。因此,对转座因子的转座机理研究也与医学、药物学等领域密切相关。此外,某些转座因子如P因子,已被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研究中,成为基因转移的有效工具。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又称跳跃基因(jumping gene)。在染色体上不占有固定座位的遗传因子,或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都有少量存在。原核生物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转座因子,又称转座子(transposon)。20世纪40年代首先由美国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B.McClintock)在玉米中发现,如解离因子(Ds),其后在果蝇、啤酒酵母、大肠杆菌等的染色体,以及多种细菌质粒上均有发现。转移位置后可导致一系列遗传效应:如插入某一基因中,使其发生突变,在插入位置上出现新的基因;造成插入位置上受体DNA少数核苷酸对的重复;转座子从原位置上消失等。可产生位置效应和与回复突变同样的效应,或引起染色体断裂而带来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等变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