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踏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農耕部 > 钁臿 > 長鑱 > 踏犁
踏犁  tàlí

即長鑱。

踏犁treadle plough

古代从耒耜衍化而来的翻上农具。汉代称蹠铧,唐代称长镵,踏犁之名始见于宋代文献。后世或有称脚犁者。其柄上有横把,下有踏脚,下端装有金属犁铧,使用时用脚将犁铧踏入土中,向后扳压犁柄,将土翻上来,因用足踏,不需畜力牵引,故称踏犁。其形制和源流,王祯《农书》记载较详。踏犁在农业中发挥较大作用是在宋代。为解决耕牛不足的困难,北宋政府曾于淳化五年(994)和景德二年(1005)分别在黄淮地区和河北地区两次推广踏犁。据说“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则倍”。踏犁在西南一带颇为流行。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风土门》记载了踏犁的具体结构和使用方法:“(广西)静江民颇力于田。其耕也,先施人工踏犁,乃以牛平之。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可耕三尺,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为之一进。迤逦而前,泥垄悉成行列,不异牛耕。”至今在广西壮族、瑶族,贵州水族、苗族、侗族,云南傈僳族,四川甘洛县的藏族中间仍在流传使用,在山区农业中还在发挥一定作用。

踏犁

广西、贵州部分壮、水、毛难等族的犁田工具。形似古代汉族的, 宋《岭外代答》述, 岭南有用此五尺长的木铲, 于铲处嵌入铁锸。用双手握住把端的横柄,踏铲入土约半尺翻土,一人日可犁田数分。虽功效不高,但灵巧轻便,适宜土薄石多的梯田。今仍在山区普遍使用。

踏犁

踏犁

农具。踏犁状如汤匙,长六尺,顶有横木便于两手掌握,犁柄中下处左边有短柄伸出,便于用脚踏。一踏用力可耕三尺。宋代陈尧叟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提倡踏犁与牛耕结合,先施人工踏犁翻土,然后以牛力踏平。因桂州耕牛缺乏,故以踏犁配合使用,爱惜耕牛。现代壮族山区,在不利牛犁之地,仍使用踏犁。

☚ 方耙   麻织业 ☛
踏犁

踏犁

人力翻土工具。由耒耜发展而来。唐称“长镵”, 其形类似于铁锨, “形如匙, 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 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 ( 《岭外代答》卷四)。然据王祯《农书》和徐光启《农政全书》,犁柄左边不置短柄。史称 “可代牛耕之功半, 比钁耕之功则倍” ( 《宋会要·食货》一之十六至十七)。北宋初年, 中原地区农业凋弊, 缺乏牲畜, 太宗淳化五年(994)和真宗景德二年(1005)曾两次推广于河南、河北地区, 以代牛耕。南宋静江(治今广西桂林)一带仍有使用。

☚ ">   占城稻 ☛

踏犁

壮族传统翻土工具。亦称脚犁,壮语称踏所。流行于广西壮族山区。为木架铁铧。犁架由扶手、犁杠、脚踏木组成,多为农民自制;铧口用生铁铸成或用熟铁打制,重约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数倍,但适用于多石、巨根错节、不能使用牛耕的山地。北宋时壮族地区已普遍使用。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4对广西静江府(治所在今桂林)农民的踏犁有如下记述:“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犁可耕三尺,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谓之一进,迤逦而前,泥垅悉成行列,不异牛耕。……又广人荆棘费锄之地,三人二踏犁,夹掘一穴,方可五尺。宿𣙷巨根,无不翻举,甚易为功。此法不可以不存。”北宋时,曾任广西转运使的陈尧叟建议中原地区缺少耕牛者,可向广西购买踏犁,他说:“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则倍。”(《宋会要辑稿》卷4750)今壮族所使用的踏犁,与宋朝时踏犁仍基本相同。

踏犁

一种以人力代畜力的农具。北宋时,淮、楚间民多用踏犁,凡四、五人力可比牛一具。景德二年(1005),河北经长期战乱之后,牛多瘠死,真宗曾下令在河北推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