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跳白索”。舊時兒童的一種跳繩遊戲,即今之跳繩。舊俗多於農曆元宵或正月十六日進行。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一》:“跳百索。十六日,兒以一繩長丈許,兩兒對牽,飛擺不定,令難凝視,似乎百索,其實一也。群兒乘其動時,輪跳其上,以能過者爲勝,否則爲索所絆,聽掌繩者繩擊爲罰。”明·劉侗等《帝京景物略·燈市》:“〔元夕〕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清乾隆二十七年《樂陵縣志·風俗》:“〔元宵〕女子以跳繩爲戲,名曰跳百索。”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歲時雜戲》:“元宵雜戲,剪綵爲燈……博戲則騎竹馬,撲胡蝶,跳白索,藏蒙兒,舞龍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