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跋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跋涉 跋涉短篇小说集。三郎(萧军)悄吟(萧红)著。1933年10月哈尔滨五画印刷社初版。收三郎《桃色的线》、悄吟《王阿嫂的死》等短篇小说11篇。 ☚ 在潮神庙 羊棚外的奇遇 ☛ 跋涉 跋: 踏草而行,引申为翻山越岭。涉: 蹚水而行。意即又翻山又蹚河。 春秋时期,狄人进攻卫国,卫懿公被狄人杀死,卫国灭亡,卫国百姓只好到处流亡。卫国公子顽的女儿许穆夫人对祖国的灭亡十分悲痛,由于许国弱小而无力援助,使她更加伤心。后来,在宋国的帮助下,卫国逃亡的难民在漕邑(在今河南滑县)被临时安顿下来,并且拥立了新的国君,这就是许穆夫人的哥哥戴公。戴公即位后,许穆夫人赶到漕邑与哥哥共商复国大计。不料许国怕惹祸上身,急忙派大夫催许穆公夫人归国。许穆夫人想起国家的艰难及许国的态度,顿时悲从心起,写诗一首:“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就是:“奔驰吧,车马直向前方,到故国去吊唁卫侯。策马奔向那漫长的道路,我要回到漕邑的城头。大夫跋涉前来劝阻啊,我的内心多么忧愁!” 后来戴公采纳了许穆夫人的主张,联齐抗狄。在齐国的支持和帮助下,卫国才慢慢得到了复兴。 “跋涉”这个词就是由许穆夫人这首诗留下来的。后用以形容旅途艰苦。 跋涉 跋涉登山渡水。《鄘风·载驰》一章:“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 “草行曰跋,水行曰涉。”郑《笺》: “跋涉者,卫大夫来告难于许时。”朱熹《集传》:“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故心以为忧也。”《韩诗》说:“不由蹊遂而涉曰跋涉。”王先谦《集疏》:“谓事急时不问水之浅深,直前济渡,视水行如陆行。‘跋涉’二字连贯读之。” ☚ 跋 戢 ☛ 跋涉báshè跋: 踏草而行,引申为翻山越岭。涉: 蹚水而行。意即又翻山又蹚河。 跋涉báshè爬山趟水。形容长途奔波 跋涉báshè爬山过水;也形容艰难地行进。 跋涉bá shè动词。 跋涉bá shè〖动词〗 跋涉跋山涉水。《诗经·鄘风·载驰》:“大夫~,我心则忧。” 跋涉 跋涉跋(~履) 涉(拔涉;步涉;陟涉;转~;軷涉;蹈~) 另见:路途 行路 辛苦 出游 涉水 攀登 ☚ 攀登 下去 ☛ 跋涉bá shè跋山涉水。《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山川,蒙犯霜露。”也作“茇涉”。《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至此,劳苦至矣。”又作“拔涉”。《隶续·汉武都太守耿勋碑》:“经营~~,草止露宿。” 跋涉小说、散文集。悄吟(萧红)三郎(萧军)著。1933年10月自费由哈尔滨5月画报印刷社出版。系萧红与萧军合著的第一本集子。其中包括萧红的三篇小说:《王阿嫂之死》、《看风筝》、《夜风》;二篇散文《广告副手》、《小黑狗》;一首短诗:《春曲》。萧军的6篇小说:《桃色的线》、《烛心》、《孤雏》、《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王阿嫂之死》是萧红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以日伪统治下东北农村为背景,通过王阿嫂夫妇惨死的事实,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剥削、残害农民的罪恶,同时还揭露了伪满是“王道乐土”的欺骗宣传,指出了封建地主阶级是日伪在农村黑暗统治势力的代表,是广大农民贫穷落后、不幸的祸根。萧军的6篇小说着眼于现实,面对人生,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与日伪统治表示了极度不平与愤恨。《桃色的线》、《烛心》与 《孤雏》是带有自叙性质的作品。小说都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桃色的线》以两个生活在饥饿线上的失业青年星与朗在贫困生活中的遭遇和不失其志的行动,表现了作者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幸的同情。《烛心》运用现实与回忆交叉的笔法,写了一对青年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以及对现实的愤慨,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探索。《孤雏》以失业知识分子君绮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她构思的小说情节为线索,形象地告诉人们,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投身革命。此集在东北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东北新文学的创作和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跋涉bá shè犹言登山涉水。形容艰辛远行。《痧胀玉衡· 自序》:“鼎革以后,播迁不一,或羁留武水,或跋涉秦溪。” 跋涉trudging;trekki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