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趋同假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趋同假说convergence hypothesis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差距逐渐缩小,相同点不断增多,最终可能走向同一种社会形态的说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应当是亚当·斯密所描述的那种社会: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下,人们按自己的意愿去从事各种活动,以便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个人的这种行为方式不但不损害社会与集体的利益,反而恰恰使得经济体系总是处于均衡的状态,生产不断发展,社会福利得到提高,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的政府无需对经济施加干预,它只要保证经济系统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运行、保证竞争的充分进行就可以了。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停滞、失业剧增,整个经济处于萧条状态。资本主义国家中越来越多地依靠政府的作用来调节经济以及各集团利益之间存在的矛盾,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计划性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强,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是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来达到实现经济起飞的目的。公有部门不断扩大,公共支出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19世纪末出现的垄断组织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中自由竞争的优势受到很大冲击,虽然各国纷纷制定反托拉斯法以阻止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保护竞争,但是各种类型的垄断组织正方兴未艾,规模继续扩大。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政府负责制定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再分阶段制订每一年的短期计划。短期计划相当详细,甚至为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安排了生产计划,然后下达交各经济单位去完成。资本主义社会意义上的市场几乎不存在,价格、工资、利率等等市场信号被长期固定,成了统计与计划平衡的工具。企业无权无责,没有竞争压力,生产效率低下。而社会主义政府为确保公有制的绝对地位,严厉禁止私有经济的存在。这种经济类型适合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可以通过国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调动人力、财力与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中性计划经济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并严重妨碍了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让企业具有经营的自主权,自负盈亏,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效益,企业之间展开了竞争。开放市场,使价格、工资、利率等指标真正成为市场信号,反映供给与需求的变化情况。市场体系正在不断健全。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在市场上直接传递信息,政府只从宏观层次上、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中进行控制和指导,计划的集中性下降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以作为对公有经济的补充。股票、债券市场正在蓬勃开展,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不再是原来彼此对立的两极,而相互借鉴有用的经验,相似点不断增强。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之所以产生趋同的现象,是因为存在着一个比一切体系都好的最优化体系,它是吸收综合了所有其他体系的优点而得的,它通过计划避免市场中的无政府状态,又以市场竞争来保证经济有效地运转、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所有经济都是混合经济,只是不同体制的国家中,公有成分的比例与私有成分的比例不尽相同而已。实现这一趋同的途径是通过国际间经济、文化、技术、军事等方面的交流,使得各国都能够向最先进的技术水平、管理方法以及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方式学习。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同意这种趋同假说,认为近年来,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已经难以奏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自由主义思潮再度兴起,这预示着政府干预程度的下降。不存在一个优于现存体系的最佳体系,经济体系都会有利有弊,人们的看法不同,选择自然也不会相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者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水火不相溶,永远不会趋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政府干预以缓和经济与政治发展中的矛盾,但是无法根除其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可见,如果趋同假说指的是全世界各国在技术水平、管理方法、消费行为等方面的共同点增多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各国交流不断加强的结果。但如果指的是社会制度的融合,那就是空想的、错误的。 趋同假说 趋同假说Convergence Hypothsis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正在由彼此对立的制度模式向彼此相似的制度模式转化的学说。这一学说最早是由谁提出的,我国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前途问题的论战。西方经济学家勒纳把涂泽资本主义、攻击社会主义的观点看成是一个极端,把主张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的所谓 ‘社会主义’ 的观点看成是另一个极端,然后不无赞许地把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等社会主义同情派的 ‘竞争的社会主义’ 观点称为 ‘合’,并认为 ‘竞争的社会主义’ 既非资本主义,亦非社会主义,而是撷取市场机制和计划经济之长处的中间道路。他的看法,或许可以说是开经济制度趋同论之先河。” (刘义圣等,1989)。有人认为“从熊彼特1942年在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 一书中提出的 ‘在资本主义体制范围内逐步社会主义化’ 的理论,到丁伯根(Jan Tinbergen) 在1961年发表《共产主义经济与自由经济是样板式趋同吗?》一书,‘趋同论’ 基本形成,此后,引发出众多的 ‘趋同论’ 者。” (辛向阳,1990)。有人认为 “资产阶级 ‘趋同’ 理论,是被迫承认社会主义的成就和优越性的产物。这一思想是美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索罗金 (P. A. Sorokin) 在1944年出版的 《俄国与美国》 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并在他的另一著作 《我们时代的基本趋势》(1964年) 中进一步加以发挥。索罗金研究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哲学、伦理、刑法、教育、体育和娱乐、艺术、宗教、家庭和婚姻、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他从这12个不同的领域,得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相同’ 的结论。” (傅殷才,1989)。有人则认为“‘趋同’ 一词。原为生物学术语,亦称 ‘趋同进化’,指为了适应相同的环境条件,并无亲缘关系的生物会发育出彼此相似的结构。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强调计划化的荷兰发展经济学家丁伯根引入经济学,后由社会学家扩展到社会学。” (于光远主编,1992,P. 224)。美国经济学家白金汉(W. S. Buckinghan)、加尔布雷斯 (J. K.Galbraith),未来学家托夫勒 (A. Toffler)等,是“趋同论” 的重要代表人物。 ☚ 路径依赖 公共工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