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超敏反应皮肤试验为体内测定病人超敏反应的重要方法。包括检测迟发型超敏反应和速发型超敏反应两类。检测迟发型超敏反应,即在抗原注入皮肤后48~72小时呈现局部的红肿硬结。常用的生物性抗原为由病原体提制的抗原,如结核菌素、白色念珠菌素、皮肤毛癣菌素、链激酶-链道酶、腮腺炎病毒皮试抗原、血吸虫皮试抗原等。其优点在于受试者可能在过去接触该抗原过程中已被致敏,故检查时可直接进行皮试,不需要致敏的过程。缺点是在作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检查时,由于受试者对所用的抗原可有不同程度的接触,量和时间不同,致使机体对该抗原的致敏情况不同,故皮肤反应的个体差异较大,往往需对同一受试者用多种抗原同时进行皮试,才能判断机体的免疫功能。常用的化学抗原为二硝基氯苯或二硝基氟苯。用这类抗原作皮肤试验,可使大批受试者同时接受等量的从未接触过的抗原刺激,便于比较个体间差异,可以测出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整个环节(包括传入支和传出支)。缺点是皮试前需经2~3周的致敏过程,所需时间过长,且可引起较强烈的反应。此类抗原不宜用于儿童。此外,国内外都有人在试用植物血凝素作皮试以测定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常用的检测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有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和用于测定肿瘤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二硝基氯苯皮肤试验。
检测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试验是将可疑抗原 (变应原)划痕于皮上,或注入皮内,超敏患者由于皮肤内肥大细胞被反应素(嗜细胞性抗体)致敏,与注入的变应原相互作用,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和渗出,大多于10~20分钟局部即出现红肿。但进行此项皮肤试验应注意受试者情况,避免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青霉素皮肤试验就是这类试验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动物试验中被动皮肤过敏反应,也属于皮肤试验的一种。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由结核杆菌培养液提取的蛋白或蛋白混合物作抗原,有旧结核菌素(OT)及纯蛋白衍化物(PPD)两种制剂。皮内接种抗原后,于48~72小时进行检查。注射局部有红肿、硬结、水泡者为阳性反应,说明受试者有迟发型超敏反应,通常都伴随有细胞免疫防护能力。
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 植物血凝素(PHA)是从豆科植物种子中提取的外源凝集素。PHA注射于皮内后,能刺激60~70%淋巴细胞产生皮肤反应因子,吸引巨噬细胞浸润,出现皮肤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一般于注射后6~12小时于局部出现红斑或硬结;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以后红斑消退。PHA皮肤试验一般无副作用,或只出现局部轻度的痒感。本试验不需要事先致敏,而皮肤应答只是反映体内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激活作用。临床上用于检测人体的免疫功能,且常用于测定儿童细胞免疫缺损病。
二硝基氯苯皮肤试验 测定前先用二硝基氯苯(DNCB)丙酮溶液涂于受试者前臂皮肤表面使接触致敏。这种化学性半抗原物质进入皮肤后,与组织蛋白结合,可起致敏原的作用。于致敏后2~3周,再用小剂量的DNCB丙酮溶液涂于对侧前臂。48~72小时后,可出现红斑、硬结,严重者出现大疱和溃疡。大多数正常人阳性,但细胞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反应减弱或不出现反应。此法可用以测定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状态。
与此相同的还有二硝基氟苯(DNFB)皮肤试验。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在动物试验中,用以研究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亲同种细胞抗体及其对应抗原。常用的方法是将致敏动物的抗体,注射至正常动物皮内,使动物被动致敏,经过24~72小时后,由静脉同时注入抗原和染料(如伊文思蓝)。当抗原与结合于皮肤细胞的对应抗体反应时 (通常在激发注射15~30分钟后),释放组胺,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血浆和注入的染料在反应局部渗出,可呈现颜色斑点。以出现颜色强度和面积说明反应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