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赫尔巴特主义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赫尔巴特主义 赫尔巴特主义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ar-bart,1776—1841)及其追随者创造的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是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现代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1794年在耶拿师从费希特,797—1800年在瑞士当家庭教师,在此期间结识了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802年在格丁根大学获硕士学位,1805年任特邀教授。1808年在哥尼斯堡继任康德的教授职位,并主持一所教育学院。1833年回格丁根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赫尔巴特在哲学上的主要观点在于他摒弃了“官能”(康德的术语)概念,而将观念看作是认识活动的最根本的要素。他认为人的一切心理过程——情绪、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观念的变形。观念不一定都是有意识的,它们可以合并而产生合力或冲突而使某些观念暂时被抑制在“意识的阈限以下”。互相关联的观念形成的有组织而无意识的体系是个“统觉体”,能统觉新的表现,从而赋予更为丰富的意义。在这种心理哲学的基础上,赫尔巴特发展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成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他重视学生兴趣在掌握和扩充知识中的作用,设计和拟订了一套庞大的多样化的学校制度和学科计划。他认为教学的进行必须能唤起儿童已有的观念,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掌握新的观念。根据他所理解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各阶段与掌握知识环节、心理活动状态、兴趣阶段及教学方法等构成如下的相互配合关系: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后来被他的追随者们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1.备课,把要学习的新材料与过去学过的有关思想或记忆联系起来,以便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课题的强烈兴趣;2.授课,通过具体对象或实际经验讲授新材料;3.联想,通过将新概念与已有概念进行比较,考察其异同,从而充分吸收新的概念;4.概括,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之超出感觉水平和具体表象水平;5.应用,使学得的慨念成为有机的智能的一部分,并有助于对生活的理解。 19世纪后半期,赫尔巴特主义曾广为流传,对欧美及其它各地都有很大影响。美国在1890至1910年掀起了一个赫尔巴特运动,并且建立了赫尔巴特研究会,推广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本世纪70年代后,由于新的教学理论,特别是杜威的教学理论的出现,欧美各国对赫尔巴特主义的热情才逐渐减退。20世纪初,五段教学法流传到我国,也曾风行一时,很多教师都力图按照五段教学法的程式进行上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 实科中学 新教育运动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