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赤芍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赤芍藥
赤芍藥  chìsháoyào

亦稱“木芍藥”、“紅芍藥”、“赤芍”。毛莨科植物芍藥、草芍藥、川赤芍等的根。其花、根紅赤,故稱。圓柱形或紡錘形,外皮紅棕色,表面粗糙,粗細如指。質硬而脆。主治瘀血經閉,衄血,血痢,目赤。宋·唐慎微《證類本草·草部·芍藥》:“木芍藥色紫。”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芍藥》:“《聖濟總録》:紅芍藥。”參閲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芍藥》、清·姚瀾《本草分經·草部·赤芍》。

赤芍藥

赤芍药【同义】总目录


赤芍药木芍药

赤芍药radix paeoniae rubra

活血祛瘀药。出《神农本草经集注》。见《蕃牧纂验方》。又名赤芍、红芍药、木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草芍药Paeonia obovata Maxim、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研末或切片生用。主产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苦,微寒。入肝、脾经。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治:❶跌扑损伤,疮痈肿毒,与丹参、桃仁、红花配伍。
❷产后瘀滞腹痛,与当归、川芎配伍。
❸食滞腹痛,与乳香、青皮、陈皮、没药配伍。牛、马15~45克;猪、羊3~12克。为末或煎汤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本品含芍药甙(paeoniflorin)、牡丹酚、芍药花甙(paeonin)、苯甲酸、鞣质、挥发油、β-谷甾醇、三帖类等。芍药甙对实验动物胃、肠及子宫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并有镇痛、镇静、解热、抗炎、抗溃疡作用。赤芍药煎剂,在体外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赤芍药

药名。出 《本草经集注》。又名木芍药、赤芍、红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 Pall. 或草芍药P. obovata Maxim.、川赤芍P. veitchii Lynch的根。主产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苦,微寒。入肝、脾经。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❶治热病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血痢,肠风下血。
❷治闭经,痛经,瘀血腹痛,胸胁疼痛,崩带淋浊,疝瘕积聚,痈肿,跌打损伤。煎服: 4.5~9g。反藜芦。芍药根含芍药苷 (Paeoniflorin)、牡丹皮酚、芍药花苷 (Paeonin),苯甲酸、鞣质、树脂、挥发油、β-谷甾醇、三萜类等。草芍药根含芍药苷、苯甲酸、挥发油,脂肪油,树脂、鞣质。川赤芍含芍药苷、花青素、醛酮、酚、生物碱。芍药苷对实验动物胃、肠及子宫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并有镇痛、镇静、解热、抗炎、抗溃疡等作用,尚可使狗冠脉流量增加。商品赤芍煎剂,在体外对葡萄球菌、痢疾、伤寒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赤芍药chì sháo yào

《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芍药(38)。药名。
【基原】为毛茛科植物芍药(野生种)、草芍药、川赤芍等的根。
【别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
【性味】酸苦,凉。
❶《本经》:“味苦,平。”
❷《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❸《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❹《本草衍义》:“味涩苦。”
【归经】入肝、脾经。
❶《珍珠囊》:“足太阴脾经。”
❷《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经。”
❸《本草经疏》:“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
❹《药品化义》:“入肝、小肠二经。”
❺《本草经解》:“入心与小肠。”
【功用主治】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❶《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❷《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❸《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㽲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❹《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❺《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❻《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药品化义》:“泻肝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三钱;或入丸、散。
【宜忌】血虚者慎服。
❶《本草经集注》:“须(一作‘雷’)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❷《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
❸《本草经疏》:“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赤芍药chìsháo

赤芍之别名。详该条。

赤芍药

赤芍药

赤芍药,又名木芍药、红芍药、山芍药,赤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芍药,未分赤、白。《本草经集注》始有白芍药与赤芍药之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c-nia lactiflora Pall.(野生者)或草芍药P.obovata Ma-xim.、川赤芍P.veitchii Lynch的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根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36cm,直径1~3cm。表面暗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横向突起的皮孔及细密纵皱纹,外皮易脱落,显露淡棕色或白色的皮层。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白色或黄白色,皮部窄,呈粉红色,木部呈放射状纹理,淡黄色,有时见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涩。芍药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区。草芍药产于山西、四川、贵州、湖南、江西、陕西、安徽、浙江、云南、新疆、甘肃、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川赤芍产于四川、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山西等省区。
本品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经。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治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吐血、衄血、血痢、血崩、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痈疽疮肿以及瘀滞内阻的闭经、痛经、癥瘕、腹痛、胸胁痛、淋病等证。治温病热入血分,血热妄行而致的斑疹、吐血、衄血等,可与犀角、生地、丹皮等同用,如犀角地黄汤。《事林广记》用本品一味为末煎汤服,治衄血不止。《圣济总录》芍药汤以本品配黄柏、地榆,治血痢腹痛。《太平圣惠方》如神散以本品配香附子,治妇女血崩不止、赤白带下。治赤眼肿痛配柴胡、龙胆草、连翘等药同用。《本草汇言》配花粉、紫地丁、金银花等治一切痈疽肿毒。凡此,皆取其清热凉血作用。赤芍药味苦能泻,故又具活血祛瘀之功。用于瘀滞内阻所致的腹痛、胸胁痛、闭经、痛经、疝瘕积聚诸证,每与桃仁、红花、木香、延胡索等理气活血之品同用,如《本草汇言》载《薛国球开元纪事》配延胡索、木香、干漆、莪术、五灵脂、肉桂等治妇人癥瘕块痛。配当归尾、延胡索、青皮,五灵脂、肉桂、红花等治经阻腹痛,并恶露不行。近代临床以赤芍药配川芎、白芷、当归、羌活等药,可治脑震盪后遗症之瘀血头痛。亦有以本品配川芎、红花、降香、丹参,用治冠心病心绞痛者。《神农本草经》谓赤芍药“利小便”。《千金方》以本品配川牛膝、《博济方》用配槟榔,统治五淋,小便赤涩。《太平圣惠方》以之配木瓜、苍术治脚气肿痛。近年来有取本品活血清热之功,配蒲公英、败酱草、泽兰等药以治慢性前列腺炎而获效者。综上诸治,赤芍药之功效,是以凉血活血为主,因血热瘀滞而引起的诸病证,皆可随证运用,正如《本草求真》所说:“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惟其性偏寒而主通降,故血虚者慎服。妇女月经过多无瘀,外科痈疽溃后,脓水清稀者,皆不宜用。煎服,6~15g。不宜与藜芦同用。
实验研究: 芍药根含芍药甙、芍药花甙、芍药新甙:β-蒎-10-烯基-β-巢菜糖甙。还含牡丹皮酚、苯甲酸、β-谷甾醇、右旋儿茶精、挥发油。又含少量氧化芍药甙。草芍药根含挥发油、苯甲酸、鞣质、树脂等。
芍药甙在动物试验中有镇静、镇痛、较弱的降温和抗戊四氮惊厥的作用;对豚鼠、大鼠的离体肠管和在位胃运动,以及大鼠子宫平滑肌均表现抑制,并拮抗催产素引起的收缩。芍药甙对狗的冠状血管和后肢血管有扩张作用。右旋儿茶精对冠心病患者增高的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有抑制作用,有对抗血栓烷A2(TXA2)诱发冠脉痉挛和促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心绞痛的症状及心电图有所改善。芍药甙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抑制胃液分泌并能预防大鼠应激性溃疡。赤芍提取物对肉瘤180有抑制作用,能升高瘤组织中cAMP含量,还能提高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能与其抗癌作用有关。赤芍另一部分提取物对体液和细胞免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能为一个免疫抑制剂。

☚ 牡丹皮   玄参 ☛
000021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32:55